任力之
1966年出生
1982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硕士)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
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
2012年世界最佳高层建筑奖提名奖(中东、非洲地区)
2011年国家级优秀勘察设计评选银奖
2007年国家级优秀勘察设计评选银奖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
2004年入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多样性城市”(Diverse City)建筑设计评选半决赛
学生时代,徜徉在同济校园,那些风格迥异、和而不同的建筑总是令我回味:具有浓厚包豪斯色彩的文远楼,现代思想,中西合璧;民居风格的教工俱乐部,空间流动,细部精湛;大礼堂的大跨度拱形联方网架,则站在了当时结构技术的前沿。兼收并蓄、功能为先、空间交融与技术创新的建筑思想,在我看来构成了“同济风格”的核心。
毕业10周年后,同济大学90周年校庆前夕,我荣幸地承担了“四平路校门改造”项目的设计任务,有机会在这个特殊地点诠释自己心目中的“同济风格”。于是,老校门得到保留,延续历史记忆;充满技术感的新校门后移,完善入口交通,丰富空间层次;新老校门完美对话,形成充满应力的广场空间。
如今,每当我穿过校门,步入愈加多元、时尚的校园,欣喜之余,不由暗自思忖“同济风格”所传递的崭新内涵。
毕业后留校同济,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建筑生涯与教育实践。这当中除去法国留学与香港大学访问工作,时间轴上的其余内容就是做项目、带研究生,乐此不疲。有趣的是,要回忆自己时间轴上某个片段的细节,常常需借助于当时的项目来联想。这里简述三个不同阶段的项目。
2000年,从法国回来完成的第一个设计是“浙江省公安指挥中心”——一幢建在狭小而拥挤的基地上的高层建筑。理性地提取城市肌理,采用“化整为零”的体量组合,建筑以恰如其分的尺度置入环境;光线与空气通过片状体量之间的空隙进入建筑内部,使公共空间呈现活力。准确地把握建筑场所、功能与空间逻辑,使建筑符合自然生成与发展的法则,是我设计方法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7年之后,2007年第一次中标了海外设计项目——“非盟总部及会议中心”。 这个项目的政治与文化意义非同一般,项目实施条件艰苦,复杂程度远超出我的想象。我们提交的方案抽象演绎非洲建筑文化,表达非洲大陆的团结与崛起,很快为非盟各成员国共同认可。2007年6月,40多个成员国首脑在非盟峰会开幕式上,鼓掌通过方案;建成后各国政要纷至沓来,争相在这里发表演讲……。我也曾经考虑在这个项目中更多地展示中国文化元素,但反复权衡后认为,且不论大多数欧美及少数非洲的政治家们如何警惕中国在非洲的巨大影响,单就在非洲国家的政治舞台上去过多地渲染非洲以外国家的文化而论,也似乎不妥。“非盟总部”的特殊语境,让我真实地体会到符号学里的“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所蕴含的建筑学意义。
又过7年,2014年来到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让我有机会尝试以建筑语言演绎中国传统哲学思考。中国传统哲学中“反者道之动”的认识,体现了国人面对矛盾关系时善于平衡的智慧,巧妙回应了本届世博会关于“索取与反哺“平衡的呼吁。受之启发,建筑运用“方圆”“内外”“刚柔”等一系列二元构成手法,加之江南传统园林相互因借、相互渗透转换的空间手法,抽象地塑造了这样的意境。我认为,建筑可以在更深的层面上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关联,哲学思考与建筑理论是建立这种关联的重要桥梁。只有经过哲学角度的思考,建筑才能真正记载人类社会的历史。
数字革命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建筑实践
20世纪末,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引发了全球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机遇。与此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浪潮中,粗放、快速的建设模式为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
数字革命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并带来模式转型的机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建筑咨询业,将由既有的面对面交流逐步向虚拟化、远程化、模型化平台方向转变。风起云涌的大数据、移动技术、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将使传统设计过程中主要由建筑师独立完成的创作方式转变为更具关联性与全面性的协同创作方式。这对习惯于传统项目操作流程的建筑咨询业来说无疑是重大挑战。同时,新型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不仅加快了建筑生态节能技术的发展,也为数字化设计与施工的推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从而使建筑在空间架构、表皮形态及组织逻辑等方面产生更多可能性。合理利用新技术并使之成为文化思想的表达媒介和沟通平台,积极面对其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建筑师在当今科技革命洪流中所应持有的态度。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外延化的新城区扩张与内向化的旧城更新同时存在,并面临严峻挑战。首先,以往的新区扩张常在粗放的建设模式和较短的建设周期下进行,从而导致一些新建区域身份识别与文化属性的缺失。积极探寻城市生长的自然逻辑,关注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与建筑发展的重要课题。其次,城市更新引发思考。针对特定时期“粗放式”发展所留下的品质较差的城市空间与建筑,应通过精细而合理的局部改造提升其品质;对于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与区域,在延续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功能性重塑。同时,以多方参与的机制代替政府单向决策,亦能够使文化和环境因素在以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城市更新体制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话语平衡。□
REN Lizhi
1.2 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
3.4 非盟会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