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 Weiping
邵韦平
SHAO Weiping
1962年出生
1981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方案创作工作室(UFo)主任
2015 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一等奖
2015 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4 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公共建筑类金奖,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
2014 年WA 中国建筑奖技术进步奖优胜奖
2013 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最佳BIM 建筑设计一等奖
198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是我每次填报履历必写的内容,同济建筑系的教育背景让我在职业实践中充满自信。同济的建筑教育不但培养了我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给了我一笔精神财富,时刻支持我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
1980年代是中国社会重要的转折期,也是一个充满着青春理想和激情的年代。社会的氛围同样也影响着当时的建筑教育。除了一线的教师为我们传授建筑知识,还有一批堪称中国现代建筑开创者的老先生又回到讲台给我们上课、开讲座,包括当时的系主任冯纪中先生、中国园林艺术大家陈从周先生,以及谭垣先生、李德华先生,还有我的研究生导师戴复东先生,我们这批学生是在他们的教诲下,建立起自己的建筑学世界。同济的建筑教育是开放的,她海纳百川、不拘一格,造就了同济建筑独特的学风,让学生终生受益。
建筑前沿理论与思潮
(1)科技进步让现代建筑创作观念与方法呈现变革
数字信息技术的突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极大地影响了建筑的发展,它不但在设计表现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创造了新的设计思维模式,为建筑的美学控制、技术研发与建造手段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兴起于19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它正在构筑一种新的世界观,复杂、未知与秩序、逻辑和谐地共存。比起传统的、机械的世界观来说,它更接近于自然,因而也更真实。这种思维方式的兴起提高了建筑创作的自由度,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加复杂、自由、接近自然的新思路。
(2)整体建构开启建筑的新时代
建构是建造的技艺,这一观念在现代主义建筑中有着充分的发展和体现,建筑不仅表现为空间和抽象形式,同样至关重要的还有结构和构造。而今,利用新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的复杂形体建筑相较现代主义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但同样应传承这种传统的建构观,使结构的逻辑、材料的特性以及构件几何关系相辅相成。可以说,复杂形态建筑的出现对建筑设计尤其是建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设计需求,复杂形态建筑在自身的可建造性,以及复杂形态空间与基本建筑需求的回应上还存在诸多新的挑战。所以设计师有必要站在建筑全局角度,跨越单一的专业领域边界,建立完整的建筑控制体系框架,从建筑整体效果出发对建筑进行设计整体性控制。
整体性的设计思维模式关注建筑从设计到加工建造的全过程,而数字技术平台通过扩展控制边界和提高控制精度,为增强设计团队的控制力度提供了技术保障。应用数字技术使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所有信息数据都能按照制造业等级的精度建立、调整。同时,因为这些信息保持与建筑实践相同的建构逻辑,能够实现与后续深化加工、制造行业的传递与对接。建筑师需深入到设计专业协同、设计顾问协同、建筑分项工程深化加工与建造,工程施工等诸多环节,为每一环节提供关键性的设计依据,保证精确的建造成果。
(3)整体建构核心是让使用者获得人性关怀
建筑空间已经超越了人体工程学的需求,加入了行为心理的需求。数字建构技术所赋予设计师的控制力不只是关注建筑的物质性特征,而且从更高的层次关注人的心理体验,关注建筑与人身体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在科技发达的当代,人性化另一层面的含义是通过更加细致的设计和精确的制造,让现代科技服务于人,满足人的使用要求。在人可达、可触及以及所有可视的范围之内,创造细致、精确的细节,包括结构、表皮、装饰等多个系统,来满足当代人对空间的高品质要求。
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
城市承载着建筑和人的生活,因此城市问题是建筑设计必须首先思考和应对的挑战,建筑师要出色完成他的职业任务,就必须了解建筑所在城市发展的历史,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用科学精神和当代审美来塑造城市的未来, 让自己设计的建筑成为调节城市环境和弥补城市不足的积极因素,而不是城市的负担。
建筑师不仅仅要关注建筑的形式创造,更要学会运用建筑的语言——材料、技术构件和所有的空间语素来塑造建筑的整体之美。我们要用手工艺术家的眼光和当代技术手段开展设计工作,从而使建筑不仅作为功能而存在,也同样可能成为洗涤心灵的艺术。通过这种整体的建筑美更能体现当代建筑的本质。
建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实用功能方面,同时也存在文化传承的作用,而且文化可以被建筑长久地体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发展。为了塑造地域个性,建筑师应该从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增加建筑文化的附加值。但传承文化并不意味着机械的复制传统的符号,优秀的建筑应该是从传统中提炼符合当代价值的内容, 同时可经受现代审美和传统精神的双重考验,并能够影射出未来的远景。
建筑正走向一个以人为本、注重品质与创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倡导和加强对现代建筑设计规律的研究,形成本土具有当代意义的建筑控制体系,从而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建筑精品。□
1 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下沉广场(中国花园)
2.3 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