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罗刚
“互联网+健康医疗”催化民生福祉进步
□ 文/罗刚
早在22年前,互联网在健康医疗领域已开始隐隐显现其巨大的潜在价值。而如今,“互联网+健康医疗”从起跑线来到新的十字路口,这片蓝海正面临新的方向性战略选择。走过十字路口,“互联网+健康医疗”将向提升民生福祉更进一步。
国内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服务乃至远程诊疗的鼻祖,可追溯至22年前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事件。
1994年11月,朱令相继出现瘫痪、神经麻痹、昏迷、自主呼吸消失、多脏器衰竭等危象,很快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1995年4月10日下午,写有朱令病况的求助电子邮件被发往国际互联网上9个医学论坛,很快收到上百封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回信。在医生或专家的来信中,有68%认为朱令是重金属中毒,其中50%认为是铊中毒,并随后建议医院使用口服普鲁士蓝解毒。国内医生接受建议后,不到24小时,朱令体内的铊量开始下降,10天后,她的血液、脑脊液中铊离子的含量就降至为零,成为中国第一位通过互联网接受“全球会诊”的人。
22年前,互联网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便呈现出巨大的潜在价值。如今,“互联网+健康医疗”已从起跑线来到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它将何去何从?
今天我们讨论的“互联网+健康医疗”,已经不简单仅指健康医疗行业“触网”这个狭义的概念,而是综合了“云物移大智”(即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健康医疗、大数据、智慧健康医疗等)等多个概念的集合体。
2014年通常被行业内定义为“移动医疗元年”或“互联网医疗元年”。彼时,行业步入了第一阶段(即快速上升期)。许多业内人士依然清楚记得,自2014年起,资本对于互联网医疗的追捧可谓不遗余力,此起彼伏的融资纪录被刷新,各路人马争相杀入这个领域,许多早期布局该领域的公司估值呈十倍、百倍增长,人才挖角成本暴增。
罗刚
移动健康研究院秘书长
2014年被行业内定义为“移动医疗元年”或“互联网医疗元年”,行业发展步入即快速上升期,业内一片火爆。
2015年,自“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政府、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对该领域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在究竟是“互联网+医院”还是“医院+互联网”的争议声中,各种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网上医院先后应运而生,医疗健康行业一片热火朝天,人人都在憧憬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重塑、颠覆传统医疗健康格局,掀起波澜壮阔的图景。
但近来,曾被资本追捧的互联网医疗行业逐渐呈现创新乏力之势,资源整合进展缓慢,盈利模式遥遥无期。随着2016年春节前后,北京挂号新政出台,在全市范围内限期清理“公立医院医务人员通过商业公司预约挂号、加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从而深刻影响到多家从业者,进而导致“互联网+健康医疗”行业正式步入第二阶段,即蓄力发展的平台期。这意味着以往那种靠讲故事、忽悠风投,妄图以线上平台通吃行业资源的所谓“纯互联网思维”模式在健康医疗行业并不适用。相反,这个新兴行业只有通过合纵连横、深度融入健康医疗行业,打下坚实基础后,才有可能迎来新的爆发期。曾人见人爱的“互联网+健康医疗”领域进入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新阶段。
2015年11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司局的指导及支持下,健康报社移动健康研究院启动“互联网+健康医疗”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该活动共收到报名项目58个,经过初评、复评和定评三次筛选,最终有19个案例入选。综合上述案例,笔者初步梳理各地“互联网+健康医疗”点亮智慧生活的类型包括:
医方主动信息化、联网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开始逐渐取得进步,大型医疗机构和区域健康卫生机构开始主动信息化和互联网化。该模式通常是由医院院长或卫生计生管理部门推动,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和大数据技术重构就医流程,改善管理路径,从而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合理化目标。
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已搭建起健康互动、医患互动、移动医护和院前急救系统等环环相扣的医疗信息化系统。通过该信息化系统,急救车上的病人生命体征图像和各项数据可实时回传医院,医护人员可随时登录系统查询医学影像资料和医嘱,患者转院时,上一家医院的检查结果可以方便地通过联网方式调阅出来。此外,还可以打破省、市、区的地理位置局限,为病人进行远程会诊。
图1 2015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范围
但是此模式目前真正成功的案例仍然罕见,医方主动进化的动力不足。无论是在经费保障还是政策支持上,目前行业内都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策划和支持,特别是由于缺少全国性统一的数据格式,造成许多医院和地方多轮重复建设,就医患者和普通百姓对此改造的感受度和接受度也普遍不高。
线下医疗资源“线上配置”
这种模式主要以医院信息化、互联网化或帮助医生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为切入点,将线下医疗资源引入线上。由于当前医疗资源处于严重不足且分配不均的状态,因此提供稀缺专家号资源的此类模式发展最快。
事实上,挂号难、排队时间长、化验项目繁多已成为患者病痛之外的“痛点”。通过线下医疗资源的“线上配置”,可在线进行预约挂号,门诊检查及化验之后,用户可通过在线查询的方式获知检查结果。此外,某些企业也通过整合全国优质医生、专家资源,为用户提供在线问诊的服务,令用户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不过,虽然当前部分此类企业已获高额投资,并已开始试图转型,但此类模式受政策影响巨大。同时,此模式虽然在存量部分做了更精准的匹配,但很难对增量部分(即缓解医疗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进行改变,医疗资源短缺的症结仍难克服。因此,这种模式是否是“互联网+健康医疗”的发展方向,仍有待观察。
医疗非核心领域的互联网化改造
这种模式着眼于医疗生态系统的某一方面,例如医学教育、药品配送、院内支付等,并进行相应的互联网化改造,从而逐步进入健康医疗行业的核心领域(中高端医疗资源分配)。具体的应用方向包括利用群体健康资讯、报告等对用户进行饮食起居、运动养生指导,建立药膳、药茶聚合、评测平台以及保健品专业电商,提供线上保健药品服务等。
医疗非核心领域的互联网化改造着眼于医疗生态系统的某方面,由于并未涉及现有医疗利益格局的大变化,也与现行政策法规没有冲突,因此发展顺利。
此模式当前已经有部分企业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案例,由于该模式并未涉及现有医疗利益格局的大变化,也与现行政策法规没有冲突,因此在实际运行中阻力不大,也是当前发展较为顺利的模式。
以健康管理切入医疗服务
以单一可穿戴设备、移动APP或两者简单串联进而解决所谓“痛点”。这是“互联网+健康医疗”行业内的最简单模式,也是两三年前创业公司最为常见的起步模式之一。这些公司开发出具有线上功能的血糖仪、血压仪、计步器等,号称可以疾病管理或健康管理。
所谓健康管理,包括保健食品、器械设备、健康追踪等等领域。近年来,健康管理已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开始出现相应的可穿戴设备及数据库积累。未来健康管理还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围绕健康评测软件及可穿戴设备形成针对性的健康监测系统,个人健康数据记录、分析等均有可为。
此模式的优势在于门槛低、操作性强、“故事好”,在风投资本火热时期能够快速地取得天使轮投资,但是缺点也是同样明显:它们在数据层面缺少与健康医疗整体系统的对接能力,在模式上缺少足够专业的医疗资源对接,企图通过小打小闹将“痛点”独立于整体健康与医疗的生态圈外生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只有在将来全国数据标准模式固定、医疗资源开放的前提下,这样的模式才有可能有生机。
屈指算来,借助互联网进行医疗信息咨询服务首次实现“互联网+健康医疗”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入医疗健康领域已超过20年。但仅仅在高速奔跑两年后,“互联网+健康医疗”与我国医改一样,迅速进入“深水区”,并面临着方向性的抉择。起落变迁中,资本、政府、医方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资本追捧催生行业“小阳春”
近两三年来,社会资本及风险投资瞄准并催化了健康医疗市场的火热。大量资金的进入及互联网轻量的运作模式,试图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当前医疗生态格局。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2010年之前,在线医疗领域获得投资极少,2010年之后开始呈几何级数增长态势,2014年投资数量更是高达119笔。2015年势头不降反增,仅上半年便有68笔投资。从投资轮数来看,绝大部分投资为种子天使轮和A轮投资,总计226笔,占比高达81.9%。投资规模增长迅速,且投资轮数多为种子天使轮,均为行业成长期表现。在资本的助推下,我国“互联网+健康医疗”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图2 健康管理应用模式
政府介入引导行业合理发展
自2015年初“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后,“互联网+健康医疗”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也开始愈发受到关注。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益民服务作为重点行动之一。然而,2016年春节前后,面对“东北女孩痛斥号贩子”视频引起的公众强烈反响,国家及各地方卫生计生委先后出台相关政令,着手清理整顿。特别是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的挂号新政,明令禁止借助号源这一公共资源牟利,直指移动医疗企业涉足挂号资源一事。
毫无疑问,这是政府作为“互联网+健康医疗”行业重要一极,首次对相关产业亮出黄牌,并实质性付诸实施。本次北京挂号新政的出台,可以被视为监管方首次为“互联网+健康医疗”行业划出并落地执行的第一条红线。
医方成为决定性力量
除监管介入进行引导规范,导致行业重新反思之外,当前“互联网+健康医疗”的发展也开始由外因驱动变为内因驱动,以医方为重点的医疗行业生态型变革不可避免。
区别于已被颠覆的通信、交通出行等行业,健康医疗行业的“水深”已使一部分“试水者”出局。在“互联网+健康医疗”行业,由于当前医院和卫生计生机构处于健康医疗生态圈的绝对强势地位,因此,医方代表的医护、医院、卫生计生管理部门正逐渐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他们主动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时,才能使行业发展进入真正的高速期,他们的主动自我进化,才被认为是现下最有可能成功的真正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模式。
借助互联网进行医疗信息咨询服务首次实现“互联网+健康医疗”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入医疗健康领域已超过20年。
目前,“互联网+健康医疗”行业依然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各路大军各显神通。然而,由于发展的顶层设计缺失,参与方大多各自为战,市场方或医疗行业主管部门单兵突进,缺乏医药、医保等各方整体协同;行业发展上下游“微循环”也尚未打通,各种创新性应用难以跑通,造成有平台无应用、弱应用的情形比比皆是;由于缺少全国范围的强制性基础数据技术标准,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应用拥有障碍,且重复建设风险日益突出;此外,全行业缺少全面调研,政策的制定和行业监管缺少客观数据作为基础支撑。不得不说,站在十字路口的“互联网+健康医疗”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阵痛。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行业必将从资本驱动过渡到政策驱动,从医疗外围服务过渡到健康医疗核心业务,从“擦边球”到站到舞台中央。
责任编辑:卫丽红
weilihong@ccid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