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华 谢武贵 朱小莉
摘 要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是活动的导向,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问题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问题应具有问题性,以利于学生在碰壁中产生“互求”的意愿;要具有思辨性,以利于学生在“互辩”中消除误区;要具有渐进性,以利于自主与合作衔接互动;要具有开放性,以利于认识在“互补”中不断完善;要具有多样性,以利于学生在“互助”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让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讨论流于形式、内容肤浅;有的冷场,学生沉默寡言;有的总是几个同学唱主角,其他学生当看客;等等。其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科学。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是引领、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导航灯与催化剂,问题不科学,就起不到领引、导航作用,不能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那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比较科学,才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问题要有问题性
学习需要合作,通过交流互动、互相启发,才能将问题解决。因而要让学生产生交流合作的意愿,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一定难度,既激发探究意识,又利于学生在碰壁中产生“互求”的意愿。
某教师讲“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时,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哪些原则?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其答案在课本中有明确表述,根本无须讨论,学生一看书就明白,这样的问题再多、讨论再热烈,也没有价值。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应具有问题性,有一定思维含量,既能引起学生思考,还能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碰壁,促使其产生需要帮助的意愿,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这是一种多余。只有问题有难度,学生才会感觉到个人力量的不足,才会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和交流合作之中,热烈讨论、相互争辩,最终将问题解决,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就上述案例而言,教师可以将问题修改为:①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这一原则是否意味公民在立法、守法、司法三个方面都是平等的?为什么?②为什么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这种统一是不是针对所有的国家?为什么?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对公民提出了什么要求?若政府进行旧城改造,要拆迁房屋,我们以及政府应怎么办?这样设置问题,就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时积极思考,留给学生探究的余地,而回答这些问题也让不少学生感觉到不能单靠自己,必须借助他人的智慧与力量。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互求”的意愿,积极开展讨论交流,既真正理解“三原则”的内涵与要求,又在认识深入、思维升华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二、问题要有疑惑性
教材中的易错易混点,或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理解的内容,容易让学生产生疑惑。若教师设计问题能紧扣这些内容,使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挑起学生争议,让学生两军对垒,或多向交锋,既利于学生在争议中澄清认识、消除误区,也利于通过讨论、争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某教师讲“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①生产对消费起什么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②消费对生产又有什么作用,如何表现?③生产与消费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探究中提问:“既然生产对消费起决定作用,为什么前几年国家大力刺激消费?若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为什么现在国家又进行供给侧改革,不再提刺激消费了?”学生出现这样的疑问,既与学生不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也与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有关。教材中的内容,如生产与消费、效率与公平、市场与政府、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等关系,在不同条件、不同背景下,强调某一方面有一定道理,但只强调某一方面又会有片面性。作为中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只看到某一方面,就容易产生困惑,走入误区。这些内容又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直接解答,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还往往不信服,这就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用问题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究问题的同时,开展辩论。通过辩论,暴露自身或发现对方的思维误区,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深刻、理解才准确、记忆才牢固,既能澄清认识、消除谬误,获得认识上、思想上的提高,又能深化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上例中的问题,可以结合现实热点设计成如下问题:“当前,我国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库存积压过多,产品销售不畅,对此,有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大力刺激消费;也有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调整生产,使产品适销对路。你对上述观点如何认识?”然后让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辩论,使学生既看到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也看到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从而完整地把握两者的关系。
教师设计问题要对知识有所选择,尽量针对教材中的疑难点、易错易混点,并尽量设计成具有疑惑性、争辩性的问题,利于学生谬误的消除、认识的深化。学生通过辩论,通过对方的反问和己方观点的补充,可以使认识更全面、准确、深刻,更能领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三、问题要有渐进性
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还要注意渐进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避免学生学习因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而无法交流讨论,让小组合作学习集体冷场。
某教师讲授“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设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府首脑,有的叫首相,有的称总统,有的叫总理,为什么不同的国家称呼不同?我国为什么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形式?”
该问题确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电视报纸上也常遇到这一问题,经常有政府首脑名称为何不同的疑问。但该问题难度过大,现在的教材对这一内容并未展开说明,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又缺乏坡度和必要的铺垫,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一脸茫然,也导致小组合作学习难以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自主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问题的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后,萌生与人讨论交流的意愿,才会积极互动。若问题过难,不仅自主学习无法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也难以开展。因而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兼顾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两方面的要求,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还要有坡度,难度较大的要进行分解,形成题组,构成问题链,以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对简单问题的解决和较难问题的思考,为小组合作创造条件,在交流讨论中才会侃侃而谈、激烈辩论,进而收到成效,才能巩固、深化自主学习的成果。如上例,可以将该问题分解成由浅入深的几个小问题:①什么叫政体?它由什么决定?②国体与政体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同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首脑称呼又不同?③我国为什么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受哪些因素影响?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明确政体的含义,并积极探求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和我国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在有了一定认识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点拨进一步明确:政体既由国体决定,还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受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也受国情影响,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这样,既利于学生准确理解教材知识,又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使二者有机衔接、良性互动。
四、问题要有开放性
有的知识具有开放性,可从不同角度、层面来理解,学生受自身知识、能力的局限,靠个人努力,往往难以全面把握。教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就要注意针对开放性的内容,使问题具有思维发散性,既促使学生产生“互求”、“互论”的意愿,并通过交流讨论,将答案补充完整,也通过这种“互补”,加深对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认识。
某教师讲“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请阅读教材P46~48,回答:为什么要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该怎样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
该问题虽涵盖了框题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也有明确的方向性与针对性,但却忽视了知识的关联性与综合性,忽视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与要求。由于一节课是围绕一个个知识点进行,容易让学生只注意一个个的“点”,而忽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使掌握的知识能构成有机整体。这种内隐的联系要依据知识的逻辑关联来揭示,要借助群体的力量,通过相互补充才能完整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每个知识点,还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联系,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与综合性,既引导学生的思维横联纵拓,又增加问题的难度,使其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上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就忽视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政治生活》围绕“监督”共讲了三处,第一课讲了“公民的监督权”的含义与内容;第二课从公民的角度讲“民主监督”的意义与方式途径;第四课从政府的角度讲监督的意义与要求。三块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公民行使监督权,监督的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第二课讲的是监督的主体——公民,第四课讲的是监督的客体——政府,两课内容围绕第一课的主题从不同方面展开,无论是意义或要求都可以整合,这种整合无论是对学生全面把握知识,还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都有必要。而该教师设计的问题只限定在本框内,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认识,既不利于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教材知识,也使问题难度降低,不适宜于小组合作学习。若在问题后面加上:“除本框内容外,我们还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对权力监督的意义与要求?”就使问题既紧扣本框内容,又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完整把握,也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有利于强化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五、问题要有多样性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问题,如具有引导性的探究性问题、具有思辨性的争论性问题、需要动手的操作性问题,需要合作的表演性问题,等等。从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看,多样化的形式既利于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优势,更利于促使其他同学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促使学生都从他人那里吸收长处,在“互助”中共同发展,并加深对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认识。
作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对话、表演、竞猜竞答、游戏、辩论、实验、计算机等载体,使形式丰富多样。思想政治课虽理论性强,不像其他学科可借助仪器设备等手段开展活动,但只要教师认真准备,也可以使问题的形式丰富多彩。如汇率、利率、税率等内容,可设计成计算类问题;价格与供求的关系、生产效率、环境污染与保护等内容,可设计成图示类问题;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府职能等内容,可设计成现场模拟等表演性问题;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等内容,可设计成辩论、讨论等争议性问题。通过不同问题的组合,就能让有不同才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展所长,既易于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利于促进合作,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中取长补短、在“互助”合作中共同发展,更好地领悟小组合作学习对自我完善的意义与价值。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