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莲红
课堂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旨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解读、深度创造。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课堂表演,以达成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呢?
一、以演传言——细节切入,咬文嚼字
学生和文本的每一轮“相见”,都应该是从容的,多角度的。用教育家朱光潜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慢慢走,欣赏啊﹗”用语言学家吕叔湘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由此可见,语文课上的阅读就是对语言的“拥抱”。
从教师这方面来说,所谓的“文本解读”、“文本细读”,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沉入词语,咬文嚼字,培养学生到字里行间去自主发现和自主建构的习惯。而巧妙地设计恰当的表演则可以有效且有趣的达成此项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在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是选择一个切入点设置表演环节,以演传言。
二、以演解文——剧本创作,创新思维
叙事性的文章最适合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让学生尝试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通过表演,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地思考问题,以传达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使得语文课堂学习尤其是一些经典名篇的阅读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学习《藤野先生》时,我请全班九个小组分别表演了看樱花、初见藤野、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弃医从文、惜别、怀念九场课本剧,在表演中培养孩子们的文本解读能力,并充分发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学习《芦花荡》一文,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新思维,精心推敲编写剧本;课堂上自导自演,自评互评。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演得投入,看得认真,评得到位,把由我“主持”的长篇大论式的单向讲解,化成了全员参加的表演实践。这样的互动,使平淡乏味的语文课堂显得生动立体了。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不是为“观众”(教师、学生)而演出,而是强调主体感受性,即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期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审美情操。在剧本创作及表演过程中,更注重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欣赏和评议,以演解文,创新思维。
三、以演契心——情境再现,灵活简约
课堂表演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不是真正的舞台演出。因此,课本剧本的重心,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领悟,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灵活、简约。
小小的讲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跨越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表演再现文本情境。
小说、寓言、童话可以表演,散文、诗歌亦可以表演。读冰心的《纸船》,让学生边折纸船边感情诵读;读余光中的《乡愁》,让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为朗诵的同学伴舞;读泰戈尔的《金色花》,让学生们扮演孩子和妈妈的角色用第一人称改写朗读……
话剧剧本就更不用说了。
《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高潮中最强的一个音符。孩子们用自己最激越澎湃的感情独白,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雷与电的洗礼。激情的独白,心灵的碰撞,学生与屈原与郭沫若以心契心,神思交汇,在表演中深刻体会了文本当中人和物所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度理解作者抒发的真情。《威尼斯商人》的表演则更是疏解了初三毕业班孩子的紧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文本对话,与莎翁交心,趣学乐学。
文言文的学习亦可如是。
《唐雎不辱使命》《公输》等都是以人物对话为主、故事情节生动的文言文,非常适合以排演课本剧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表演。把唐雎和秦王的三次交锋分为三幕,各组选择不同场次进行排演。表演前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准备的时间,表演后有评议有采访有交流。无须繁琐的词句分析,无须可有可无的乏味问答,当不畏强暴、英勇沉着的唐雎和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的秦王活脱脱出现在师生面前时,学生也就实现了对课文的成功解读。
像这样,以演契心,课堂表演的同时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形诸于外”的过程,具有动态生成性。利用课堂表演的这种特点,可以把它作为教学中一种深度阅读,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
语文周报·教研版201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