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海燕
[摘 要]情境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可以催化学生的内心感悟,促进学生的言语表达。构建理想情境需教师倾注爱生真情,构建理想情境需课堂形成真感实悟,构建理想情境需学生能够有效表达。
[关键词]小学语文 理想情境 催化感悟 促进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66
语文教学中,人人都在关注情境课堂的构建。作为情境教育发起之乡,尤须思考情境教育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尤须思考当今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情境教育教学之途径和策略。情境课堂的建构需着力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构建理想情境需教师倾注爱生真情
语文教学需要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听说读写、精神成长,无一不涉。纵观相关情境教育课堂,不少课堂还没有在真实意义上倾注教师的爱生情感。一些课堂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却毫无学生内心体验的可能和自主感悟表达的体现。所以,课堂情境的构建需要我们怀有对每一个学生真挚的爱。
真爱学生的语文课堂应当让学生自主感悟,应当通过情境构建去引领学生阅读感悟,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有的学生在自主感悟上出现了偏差,误认为杜甫的欣喜若狂与爱国情感没有关系。这本可以一言以蔽之,但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还得让学生进行自读,还得让学生在相互的讨论中进行真实感悟。学生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时,用心地倾听着,教师不时进行着适当的鼓励,也不时进行着点拨,这样,他们就能比较真实地感悟到杜甫那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构建理想情境需课堂形成真感实悟
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我们在比较辛苦地构建着课堂情境,但课堂情境对学生产生内心感悟的促进意义不大,有时情境与感悟似乎还是南辕北辙。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古诗文,或让学生朗读诗文,教师都习惯于为学生配上相应的曲子,但如果配置不当,那学生就不能产生真实感悟。应当说,一则则古诗文,所描写的景物,所抒发的情感都大有不同,或者略有区别,那么我们所配的曲调就不可能随随便便,而应与诗歌的意境相匹配。
如教学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配制了《布兰诗歌》的曲子,曲子充满令人惊奇和戏剧性的节奏,曲调是那样的大开大阖,不仅具有雄壮的呐喊,也具有委婉的咏叹。学生在读时受着曲子的启迪,也比较有效地感悟出诗歌所描写的情境:诗歌犹如汹涌的急流撞向岩石发出澎湃的声响,也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软的草滩。当学生在边欣赏曲调边朗读时,他们是那样的如痴如醉,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也产生了真实意义上的感悟。
三、构建理想情境需学生能够有效表达
学生学习语文,读是根本,是途径,是策略,而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去表达。但小学生有效表达的差异性还是普遍存在的,也会出现所表达的内容不够深刻,甚至毫无意义与价值,乃至毫无创新的现象。所以,语文教学情境课堂的构建,还应力促学生的有效表达。
平时,我们在让学生进行表达时,虽然表达的气氛比较浓烈,甚至学生相互之间争吵得十分激烈,但他们的表达却毫无效果。我们都在思考构建理想的情境,而理想的情境就应当与学生有效的表达挂起钩来。语文学习中的表达,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口头表达,一是书面表达。书面表达我们都以为就是学生的习作,其实不然,它也应当是平时的一种书面语言的训练。
如和学生一起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这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赞美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展示柳树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欣赏柳树形象挖掘出文本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学生从“撑立”这个词语形象地感觉到这株柳树在与恶劣的环境以及它所遭遇的逆境相抗争,由此感到柳树是那样的神奇,也感悟到柳树的精神实质。如:“在青海高原……不由得‘哦了一声。”我让学生去读这段文字,让他们去悟这里的“‘哦了一声”当中的“哦”的含义。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惊呼呢?学生通过感悟,理解了这个字的惊叹效果。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我们经历着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反思。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构建理想情境,催化学生的内心感悟与表达实践,让语文教学在情境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绽放出靓丽的奇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