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琴
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通过教师有意识的调动、激励,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学生与人合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出现在课堂中。可是对于才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现的一些现状与分析
1.四人小组成员间不会交流。很多孩子坐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不愿交流;还有的学生自己讲自己的,也不管别人有没有听;还有的孩子就在那里聊天。小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是成员间的交流。
2.四人小组在分组时没有做到“组内异质,异组同质”。一组里有时就组长一人在讲,其他学生很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很多学生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孩子间的合作意识差,小组观念弱。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愿意独立学习,认为合作学习耽误时间。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对小组集体的荣辱不关心。
4.学生自制力差,教师很难有效组织。四人小组交流时,很多孩子有的在玩玩具,更有甚者还为着下课的事情在吵架。若一个45人的班级,4人一组,一共12组,教师一人有时真的顾不过来。
二、培养策略
那对于一年级这样的低年段的孩子,到底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一年级孩子极容易坐不住,更不要说认真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所以第一步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首先,谦虚、耐心的倾听完别人的发言。对任何人的发言,都要听完整,听仔细,不应随意插嘴,干扰别人的发言。
其次,简要转述别人的看法。这里的转述不是简单重复别人的发言,而是要在自己认真倾听和思考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简要表述别人发言的精髓。
再次,在倾听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认真听取别人发言后,对别人的发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最后,及时激励评价。小学生有贪玩好动的心理特征,注意力不易集中。这对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一个障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激励评价,既提高学生倾听的积极性,又为学生如何倾听指明方向。如“你听的最认真”、“你能听出他表述中不严谨的地方,你的听力真了不起”。
2.培养良好的表达技能。小组合作中最重要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要和别人进行有效交流,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加强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的转换训练。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学生必须要会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数学语言是日常语言经过多次抽象而成的,学生不易接受,为此,应加强语言的转换训练,特别是数学语言在语义等价的基础上进行的转换,使学生对数学的内涵有个全面认识,进而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2)加强数学阅读的训练。仅靠教师的示范性语言教学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因此,学生应加强数学阅读训练。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较少,要加强课外阅读,扩充数学词汇和数学文化知识,为更好地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数语言规范性表达的训练。小学生数学语言词汇比较贫乏,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又易受日常语言的干扰,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数学问题是件困难的事。为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数学语言表述的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数学语言模式让学生模仿说。其次,教师只出示变式练习题思维图式,让学生试着按要求表述。最后,教师直接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试着用数学语言有条理,清晰地表述出来。
3.加强同桌间的二人合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二人合作会比四人小组合作容易得多。同桌间彼此熟悉,交流起来也比较方便,一人说,一人听,不会出现混乱的场面。对于同桌间的交流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训练。
(1)以游戏的方式促进二人合作。低年段的孩子比较喜欢游戏,所以在教学中若将一些教学环节设计到游戏中,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进行了合作。如:在一上学习6的合成的时候,课上我设计了“你说我猜”的教学环节:同桌间,一人说“我出4”,一人说“我出2”,比比谁说得快,同桌间孩子玩得很高兴。通过这样的同桌间的游戏促进孩子间的交流,增强他们合作的意识。
(2)设计同桌竞技的比赛,促进学生产生合作的内驱力。若要加强同桌间的合作,仅老师单方面要求是不够的,需要利用一些外因刺激他们,使之产生合作欲望,进而产生合作意识。一年级的孩子好胜心比较强,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同桌与同桌之间的比赛。例如:在写数字的时候,比一比哪一桌小朋友的字写得最好,哪一桌小朋友坐得最好。
当两人合作有了一定基础,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协调、配合的前提下,再过渡到3人组、4人组……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4.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示范性。示范性是指给学生的小组活动提供一个活动模型。这种形式主要用在对于练习性、游戏性、有一定难度的内容的小组活动。虽然是练习性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不知如何合作,因此怎样进行操作需要示范指导。
如一上第37页有一个“对口令”活动,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加深对1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水平,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选一个水平较高的小组(3人)做示范(其余学生观察、倾听、学习、评价):三个学生手里都拿着1~10的卡片,一个学生举9,并说:“我出9”,第二个学生接着说:“我出2”,第三个学生说:“我对7”,最后三人同时说出:“2和7组成9”。这样依次进行:“1和8组成9”,“3和6组成9”……没等9的组成口令对完,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小声对起口令,这说明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活动了。于是我就随机放开各小组,让各小组进行活动。这时我抽出时间,深入各小组,发现学生活动得很有序,很成功。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若能从低年段就开始规范、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则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肯定能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