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6-09-21 13:48单灵波
考试周刊 2016年69期
关键词:祥林嫂美的创新能力

单灵波

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倾向,现代社会需要新型人才,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大部分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伟大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有“疑”才有“新”,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创新的机会越多。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问,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设疑中创新。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设疑于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惑,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从而开启寻求答案的旅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出场很具特色,“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有些学生质疑当时社会,在这么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约束的贵族大家庭里,王熙凤如此肆无忌惮、放诞无礼有点不合常理。对学生的这一疑问,老师应给以肯定,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曹雪芹正是通过王熙凤这种与众不同的出场表现她深得贾府老祖宗的宠爱,正是这种宠爱给了她特殊的地位,独揽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

又如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时提出了一系列疑问: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到底是谁?祥林嫂临死前提了几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希望死后的魂灵能与阿毛、贺老六一家团圆,又“希望其无”,因为她害怕自己嫁过两个男人,没有从一而终,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自己锯开来分给他们。是什么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就能知道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明白祥林嫂是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当时这个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把她活活勒死的。鲁镇的人们既可以说都不是凶手,又可以说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鲁迅先生写作《祝福》的目的就显而易见。

总之,质疑、解疑是开启学生创新潜能的一把钥匙。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再放手,相信学生的集体智慧。通过质疑解疑,学生既弄懂了课文,又获得了知识,成功的喜悦和深深的感悟鞭策学生进一步探究。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爆发,有了老师的正确指导,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

二、启迪求异求同思维,在求异求同中创新

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历练,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得以发展,其对事物表象的质疑、分析、比较,有助于求同和求异思维进步延伸,为创新思维形成奠定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善于引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怎样培养这两种能力呢?比较鉴赏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使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有新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对比鲜明,能促使学生在求同存异中加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逐步提高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传统语文课中存在不合理的三同(同一目标、同一方法、同一结论)现象。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鉴赏,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参考答案,但不应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的个性心理不同,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不同。学生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鉴赏评价应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能扼杀学生这种求异思维。

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写文章若都从一个角度思考,则很难写出超众脱俗的文章,很难得高分。那么审题立意时,可以运用反向求异法,逆向思维,从反面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提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如以下这个作文题:一条小溪在原野上流淌,一座高山挡住它,它只好顺着山脚淌;一块巨岩挡住它,它只好绕开巨岩流。一般学生审题立意时都习惯从正面立意:遇到困难就回避,永远看不到高处的风光。但是教师除了肯定正面立意外,还应引导学生从反面立意:绕着山脚走,并非是回避困难,而是为了寻找一条走得通的路。运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观点非常新奇,常常出人意料,但反向求异,观点必须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的观点。

求同也有创新。语文课本里的求同法运用得好,有时效果胜过求异法。高中教材,《祝福》中的祥林嫂和《窦娥冤》中的窦娥虽有不同的经历、命运,但都是封建社会受迫害的妇女形象,且都有叛逆性格。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她们的共同之处,使之受启发,进一步思考中国妇女几千年来的处境与命运,思考当今女性的进步、困境与出路,这就是在培植创新的幼芽。

三、奇思异想,在想象中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教授苏轼的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让学生知道豪放派、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体味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也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辛弃疾,让学生懂得两人都是我国宋朝豪放派的大词作家,但他们的词风又有不同特点,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旷达洒脱,辛词在豪情之外给人以壮烈沉郁、激情飞扬之感。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探讨桃花源理想社会对于今人的意义,也可以从《桃花源记》看晋朝语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等。通过多种想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以《我与地坛》为例,这篇散文凝聚着史铁生十五年生活中那些最重要又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教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运用自己储备的知识体验感悟,从而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懂得不能歧视冷落残疾人,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懂得要更深切地感受母爱,要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像史铁生一样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幸福的路等。这样做能够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引导学生进入到思维的最深处,唤醒并释放真情实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发散和聚合思维能力

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如果只有集中或发散,那么看这个问题的角度就会出现偏斜。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既能利用发散思维,又能利用聚合思维,就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答案,然后进行比较、优选,最后集中到最佳答案上,或者把几种答案综合成一种最佳答案。如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托尔斯泰墓如此普通、简朴,茨威格却说它是‘最美的,这是为什么?”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美”的认识。

同学甲:黄山的奇峰陡峭、松柏参天、黄河的咆哮,都是美的,是一种壮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也是美的,是一种秀美。

同学乙:那为城市美容的环卫工人的身影,我认为是美的。

同学丙:血气方刚的棒小伙,有崇高的理想与抱负,这种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是美的;事业有成的中年人,身强体壮,这种拼搏与创造是美的;年逾花甲的老人,身心已有了一丝疲惫,但是这种宁静与安详同样是美的。

同学丁:高尔基说:“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不是肉体。”人的美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谈到了什么最美,如自然美、行为美、心灵美,也有的谈到了对美的认识。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美存在,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发现它、认识它。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具有一双慧眼,发现各种美。

相信有了以上教学环节,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茨威格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原因,也能端正对美的正确看法。

又如《宝玉挨打》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宝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想好后各抒己见。最后,教师评点学生的意见,综合大家的说法,形成对问题较全面的回答。

总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创新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那样,教育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中国的教育有了希望,中国的青少年才有希望,中国的青少年有了希望,中国的未来就有了希望。

猜你喜欢
祥林嫂美的创新能力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