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邹睿
非常之境
文_邹睿
今次推荐《逐冰之旅》(Chasing Ice),纪录片。数九寒天里,听听冰川溶解坠入大海的巨响。
这部片子的素材来自《国家地理》的专业摄影师詹姆斯·巴洛格(James Balog)与一个年轻的探险团队EIS(Extreme Ice Survey)在北极地区三年间跟踪冰川变迁的拍摄见闻。制作发行方面有大名鼎鼎的《海豚湾》(the Cove)团队协力。
不过这部片子最后完成的效果,在制作上仍然有很多粗糙的地方。有时候让人觉得更像电视旅游探险节目,讲人、讲事常常交织在一起。但这又正是它有意思之处,导演(并不是詹姆斯·巴洛格)曾承认自己最初只是打算做段公益视频上传到youtube来引起社会关注,没想到事情越玩越大,最后必须重制成长篇。
为什么要重制?还必须?因为这部片子的内容确实摄人心魄,哪怕制作略显粗糙。而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毕竟大多数影视作品靠的就是包装。
摄影师巴洛格虽然有地质学学科背景,但是他一开始并不太相信“全球变暖”。毕竟十几年来,全球变暖似乎逐渐从一个科学议题转变为了营销概念,让人生疑。然而,巴洛格好像胸怀某种对事物异于常人的热爱,有问题,他就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且是身体力行,去了北极圈,和一群年轻人一起,在冰岛、格陵兰、阿拉斯加等七处冰川活动地带架起了相机。
这是一场冒险,是真实世界中有真真切切的人深入了非常之境。《逐冰之旅》在视听上是极为吸引人的,片中两位年轻的探险队成员为了记录下格陵兰岛伊卢利萨特(llulissat)冰川剥离的影像,在巨大的浮冰旁等了3周,才终于开始了有了剥离的迹象,前后耗时75分钟,一个1/3曼哈顿面积的浮冰剥离了母体,坠入大海,响声震耳欲聋。
此刻建议找一个足够大的屏幕,再把声音开到最大,所见所闻,是地表上上最能塑造地形的力量正在湮灭。仿佛是冰川中封冻了千百万年的声音在此刻一同发出,哀鸣、怒吼,最终消失在海水里。北冰洋成了深渊,成了永恒,成了归零之处。说这些也只是文字把戏,真正看的时候,哪怕已经是借由拍摄者的镜头,隔着屏幕去看,那种震撼的感觉也实在是,恐怕会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感官记忆深深刻进脑子。
地质力量的造物常常让人望而生畏,在它们面前,人类,就算是人类全体,也显得尤其渺小,而见证它们变迁的瞬间,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奇迹。
不仅是这些奇迹的瞬间,片中还向无法到达冰川的人们展现了极寒之地塑造出的美丽。冰、雪,生命之源凝结的形态,实在有着既纯净又瑰丽超乎想象的样貌。那种美,带着寒意,带着令人不禁为之噤声的肃穆,梦幻结合着庄严,大冬天里观之,感佩尤甚。
这部片子里还有人的部分。片中巴洛格一行第一次实验的时候,面对冰川找好地点、调试好设备,过了半年,来回收时他们发现相机根本没能成功地运作,一切徒劳,巴洛格就那么当着镜头哭了。他这样哭,有一种几乎人人都可以感同身受的难过在里头,特别世俗,身后却是无人荒原。
团队里有两个年轻人一次单独完成任务,他们在狂风中收集完数据,然后快速跑下山,躲在一个山沟里吃三明治。极地一望无际的银白中渐冒出了黑点,这些历时万年层层沉淀的沙尘来自中亚的沙漠、戈壁。
最终,巴洛格向自己,也向所有观看此片的人证明了全球变暖的真实性。《逐冰之旅》在发行早期主要是在美国国会、大学、公共组织等场合小范围放映。有评论说:反正大众什么都不懂,他们看看海豚捕捞掉掉眼泪,看看冰川融化查查Expedia上的旅游信息就够了,至于像James这样因为怀疑而跑遍世界寻找证据的哥们……咦,理想主义和实证主义还活着么?
但愿不至于如此。至少,这部片子的片尾曲应该能给人有一些回响,这可是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提名)的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