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琐记
不能只进行“脖子以上的教育”
穆培华:重视家庭教育,人称“童爸”。华德福理念的学习和研究者,常走进课堂讲课,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华德福老师。2015年10月,他自费赴欧洲考察华德福教育,写下了40多篇6万多字的游记。
10月5日上午,我们考察团在奥利亚戈华德福学校一位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了华德福学校的一节特色手工课——泥塑课。
值得一提的是,上课的教室很美,屋子是原木结构,房顶是一个斜坡,上面有几扇玻璃天窗,阳光透过薄纱照射进屋内,柔和而美丽。30多套桌椅很舒服地围成一圈,交流起来非常方便,老师可以看到每一位学员的眼睛。一块青泥放在桌子上,等待着我们去塑形,一堂神奇的课就要开始了。
在开始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了一下华德福学校的艺术课程。一般来说,在低年级的时候,孩子做手工多是用的蜂蜡、羊毛等和动物有关的原材料,只有到了9岁以后,才会有正式的泥塑课。艺术,是华德福教育的一个支柱。在华德福学校,通常会有音乐、绘画、湿水彩、木工、泥塑、雕刻等艺术课程。把艺术作为教育的核心,这样理念源自亚里士多德。
介绍完之后,老师把泥块拿起来给我们做示范,让我们从面前的泥块上取掉一部分,大小要刚好可以用两个手掌握住,特别强调手掌要紧紧地贴在泥上,把泥握成一个球体,手掌和球之间不要留空隙,用我们的掌心去感受那股力量。然后,让我们想象,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就在这个球体里。
老师强调:圆圈、球形,是很重要的形状,在华德福学校,老师家长也要形成这样的一个整体。我们做手工,重要的是体验过程,不能只注重结果,只有过程是正确的,才可能有好的结果,这种好的结果不是做出一个漂亮的作品,而是我们心灵的成长。这段话,道出了华德福学校艺术和手工课程的真正价值,不管做任何一种艺术练习和手工制作,目的都不是培养某个方面的艺术家或者是某一类型的匠人,而是用这些方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有这样一种比喻,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大脑”,一个是真正的大脑,他在我们的头部;第二个是大脑的“大脑”,也就是可以指挥我们大脑的心;第三个是手,那是我们外在的“大脑”,所谓心灵手巧,动手又动脑,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在用两只手感受泥球的时候,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去体会,体会球体的形状、重量和温度。仔细想想,事物的这些特性,还真不是用眼睛和耳朵就可以得到的。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讲,当我们闭上眼睛时,我们可以“看到”得更多,我们的触觉,我们的手指,我们的心,都可以捕捉到更多的信息;而在闭着眼睛感觉泥球的时候,我们第二个“大脑”——心和我们的第三个“大脑”——手也在同时工作,三个大脑联合起来,我们的感受当然大不一样。
接着,我们进行泥球的传递,一种新鲜的感觉即刻刺激到了每一个人——温度、重量,别人的球和自己的球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少人自然而然地开始发力,想改变那个球。老师赶快提醒我们,只需要感觉,不要改变,并开玩笑地说,这个游戏在意大利开展有一点难度,因为意大利人一定会急于改变。泥球继续传递,可能是昨天休息太晚或者是教室里太安静了,个别学员打起了哈欠,老师说,打哈欠很重要,每一次哈欠都会突然呼吸得很深。同时,老师还强调,做这样的手工,孩子们的状态往往更“热”,经常会满脸通红。这一点我们在之前的考察中已经遇到了,孩子们在做手工的时候,往往很投入,会调动全身心的力量去做,比简单地坐在教室里思考要“辛苦”得多,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种学习事实上比“脖子以上的教育”更有效。
在传递了一段时间之后,老师问:你的球回到你的手里了吗?没有,没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慢慢体会着每一个球的不同,同时也在和自己的球做着对比,那种感觉很奇妙。
终于,自己的球回来了,但有一部分人还不很确定。原来,在传递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球都难免地发生了变化。老师说,这就相当于我们每个人的前两个七年,即0—7岁和7—14岁,外边的世界在改变着我们。是啊,我们从父母的手里传到老师的手里,还有很多身边的人,我们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传递的过程,我们被每个人塑形,被每个人改变,反向思考,当孩子传递到我们手里时,我们要怎样改变他们呢?这真是一堂走心的课!
接下来,进入泥塑的第二个阶段,在球体内注入自我。具体的方法是:在球的表面,选择一个点,用大拇指深深地按下去,直到感觉到深到了球体的中心。然而,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球的内部挤压出一个空间,尽量使球体的外壁厚度保持均匀。进入精细环节以后,大家变得更加小心也更加用心了,阳光照射之下,每个人都聚精会神。老师提醒我们,让我们注意一下,这个时候,教室里的气氛,和我们刚进来时有什么不一样。当然有很大的不一样了,我们的心静了下来,专注起来,用心起来,手的感觉也敏锐起来,我们的三个“大脑”有机地配合地,完成着我们自己的塑形,如果我们的孩子经常可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他们的成长一定可能获得更多的能量,这种能量包含着情感体验,包括着意志力,当然也会包含着思考。
手工做完了,我看着自己沾满泥土的双手,闻着泥土的特殊味道,感受着从天窗上洒下的阳光的温暖,看着同行的朋友们兴奋的表情,内心里更加期望这种好的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体验课结束后,老师又带着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手工教室,大家再次被震撼了!木工、金工,不同年龄的各类手工课程一应俱全,老师详细讲解了这些课程的特点和适合的年龄,在我们的想象里那些课程一定比今天的泥塑更加神奇、更具魅力。许多老师激动地说,回去就弄个木工房铁匠铺,连我们这些“麻木”的大人都如此喜欢,想想那些孩子该有多么喜欢这些课程吧。难怪前几天我发了《汉娜在华德福高中的幸福生活》那篇文章之后,不少家长对我说,孩子强烈要求读高中的时候要上华德福学校。学习,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忆和思考行为。
新鲜,好玩,只是这些动手课程的一个方面,它们背后的意义更加深远而重要。遗憾的是,截至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教育体系像华德福教育这样认识并践行这一类课程,在传统学校的课堂上,我们较少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只进行“脖子以上的教育”,这也许是当前教育最大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