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薛 丽
特别策划
苗乡侗寨情 大美黔东南
文/本刊记者 薛 丽
从超过20万人次徒步黔东南的激情满满,到中国苗族姊妹节的盛况空前,再到黔东南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黎平县“百里侗寨踏歌行”精品旅游线路推介会的万众瞩目,4月的黔东南很“热闹”。
4月20日,苗疆姊妹广场彩球高悬,一年一度的“中国苗族姊妹节”在黔东南州台江县盛大开幕。受黔东南州公关协会领导邀请,《公关世界》杂志社执行总编辑路世鹏参加了2016中国苗族姊妹节。
姊妹节是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举行。今年的台江县城人山人海,游人如织,来自海外及全国各地的几万余名游客,与台江苗族同胞一起沉侵在这片欢乐的海洋。
姊妹节开幕式表演(图/摄影记者 李亚)
十里八乡联动、百对新人成亲、千把芦笙齐奏、万人盛装踩鼓。连续举办19年,游客对这一苗族传统节日的热情不仅未减半分,反而“爱”得更加热烈。
开幕式当天,近万苗族同胞身着9个不同苗族支系的民族盛装,在苗疆姊妹广场参加了开幕式原生态民族文化盛装游演活动。随后,21日至22日为民间活动,此时的活动中心也转移到姊妹节发源地老屯乡和施洞镇,并在当地的巴拉河与清水江畔进行苗家拦门迎宾、万人踩鼓踩芦笙、“姊妹相约”千人情歌会、飞歌伴唱千人踩鼓、苗家老庚摸鱼捞虾等一系列苗族传统活动。
吃姊妹饭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礼仪事项,姊妹饭是姑娘们将上山采摘来的南烛草、姊妹花等花草树叶,制作成红、黄、蓝、绿、白五色糯米饭。按本地人的说法,吃了姊妹饭,防止蚊虫叮咬。姊妹饭同时也是姑娘们送给情侣以表达情意的信物,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吃罢姊妹饭,姑娘与小伙子们身着节日盛装,欢天喜地来到陡水河畔,参加游方唱山歌、吹芦笙、沙滩踩鼓、鸣锣击鼓、跳芦笙舞、划船、斗牛等娱乐与体育活动。
晚上青年男女相聚游方场上对唱情歌,谈情说爱,男方向女方讨姊妹饭,姑娘们在姊妹饭里藏入信物以表达对男方的感情。
受黔东南州公关协会领导邀请,《公关世界》杂志社执行总编辑路世鹏参加了2016中国苗族姊妹节。(图/黄明光)
五色姊妹饭中,绿色象征家乡美丽如清水江,红色象征寨子发达昌盛,黄色象征五谷丰登,紫蓝色象征富裕殷实,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图/ 黄明光)
踩鼓是整个社区参与节日活动的重要方式。姑娘们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着节日的盛装聚向鼓场踩鼓。(图/黄明光)
下田撮鱼捞虾是姊妹节最具特色的活动。
姊妹节,苗语叫“浓嘎良”。相传苗族一对情侣盟誓终身,与反对婚事的父母和寨佬抗争,两人偷偷相会时,女孩将糯米饭藏于竹篮内赠予情郎,所幸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了纪念他们,农历三月十五这一日,苗族姑娘身着盛装,邀青年男子来吃糯米制成的“姊妹饭”,借此挑选意中人,故有了姊妹节的传统。
姊妹节历史悠久,是台江县苗族传统盛大的节日,展现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期间的青年男女间热情奔放的情爱生活。
如今,姊妹节以苗族青年女子为中心,以邀约情人游方对歌、吃姊妹饭、跳芦笙木鼓舞、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等为主要活动内容。姊妹节不仅是一个情与爱的节日,同时也是展示多姿多彩的苗族歌舞服饰艺术和丰富厚重的苗族文化底蕴的一个盛会,民族风情与人文景象蔚为壮观,被外界誉为“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在姊妹节的感召下,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土耳其、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十万多来宾不远万里来到苗疆腹地,只为感受这最原始的苗族文化。
台江位于黔东南中部,是世界上苗族聚居最集中的县份,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两千多年前,部分苗族迁徙进入台江,他们开疆辟土,兴建家园,过着“自耕而食,自织而衣”的“世外桃园”生活。如今,这里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清雅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姊妹节在传承千年之后,因为有着不曾褪色的文化底蕴而显得更加流光溢彩。
姊妹节苗语叫“浓嘎良”,它以青年妇女为中心,以展示歌舞、服饰、游方,吃姊妹饭和青年男女交换信物为主要活动内容。(图/ 黄明光)
歌舞,美食,最引人注目的恐怕要数苗族服饰。苗族服饰是中华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苗族服饰以夺目色彩,繁复的装饰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承载了由历史文化记忆而来的民族审美观念,他们把本民族、支系的神话传说、图腾信仰、历史故事、人物以及故土家园景象等内容,转化为装饰图案、造型、刺绣、桃花、银饰等形式记载在服饰上,所以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正是因为这厚重的文化底蕴,2006年苗族姊妹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图/黄明光)
参加姊妹节民俗表演的苗族姑娘(图/摄影记者 李亚)
姊妹节只是贵州每年上千个民族节庆中的一个生动缩影。
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千百年来,在这个和睦的多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韵味无穷的贵州高原风情画,构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多彩贵州。绚丽多姿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具有文化基因意义的文化种质资源。
在贵州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中,节日文化恰如盛开在“天然公园”中一朵朵奇葩,散发出诱人的芬芳,成为贵州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
在贵州的17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中,除满族没有保存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外,其余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6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民间传统节日。这些特点鲜明、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构成了贵州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格局。
在世居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中,除彝族、回族、白族、蒙古族等民族以外,其余的少数民族都“牛寿节”“吃新节(尝新节)”等集祭祀和农事为一体的节日;除回族、蒙古族、满族、羌族、白族等少数的几个民族外,大多都有集纪年、祭祀、纪念为一体的如“苗年”“侗年”“彝年”等节日,而且,其形式和内容大同小异,体现了贵州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轨迹。
贵州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纪年性、祭祀性、纪念性、农事性、社交性等类型应有尽有,娱神功能、娱人功能、传承民族文化、模塑民族心理功能样样俱全。据统计,贵州大地上有一千多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全省各地几乎每天都有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真实写照。
姊妹节现场(图/黄明光)
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 (图/摄影记者 李亚)
苗寨(图/摄影记者 李亚)
展示五彩缤纷的服饰文化,展演绚丽多姿的歌舞文化,推广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传承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是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共同功能,也是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共同特征。贵州的每一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都是一次服饰文化的展示,都是一次歌舞文化的展演,都是一次饮食文化的推广,都是一次历史文化的传承。每一个民族,都是通过一个个传统节日在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延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延绵不断。
扬文化之长,黔东南依托“两条高铁”“两个机场”和“县县通高速”立体旅游交通体系,倾力打造“苗乡侗寨情,大美黔东南”旅游品牌。
“相比往年,今年挖掘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台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杜贤伟说,今年的姊妹节增加了两个项目:一是百对新人情定台江,让外地年轻人到台江体验苗族婚庆习俗;二是举办苗族文化高端论坛,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苗族文化历史展开深入研究,抢占苗族文化研究制高点。
除了姊妹节、让苗年、侗族大歌节、萨玛节、侗年等一系列传统节日熠熠生辉之外,黔东南还通过举办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黔东南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新节会品牌,让世界看见他们。
《高铁修过侗家寨》(图/黄明光)
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黔东南州游客总人数年均增长26.22%,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8.31%。2015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5150.6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7.19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州旅游总人数达1434.20万人次,同比增长57.62%;全州旅游总收入完成124.60亿元,同比增长62.66%。其中,仅台江县就已接待游客1400多万人,旅游收入达124亿元(约合19亿美元)。
为了进一步发展台江旅游业,台江县人民政府在姊妹节期间签署了13个项目,累计引进投资12亿元。这些项目将有助于推动旅游业、农业以及健康产业的发展。
台江县长杜贤伟表示,“我们会把资金用于苗银、苗绣等民族文化产业上,同时也将大力发展以高山湖泊和公园为主的山地旅游业。”
黔东南州州委书记李飞跃说,民族民间节日的举办,主要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全面整合和提升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让群众共享民族文化保护的成果。
一边内练文化,一边外塑形象,大美黔东南,令人心驰神往。
“黔东南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拥有大美生态、大美环境、大美文化、大美饮食、大美医药、大美村落和大美旅游,处处彰显着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是人人共美、天人和美、世界最美的地方。”黔东南州州委书记李飞跃说,大美黔东南正以创建中国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示范区以及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构建优质的全域旅游产业链为主线,以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和产城景融合发展为基本路径,着力打造旅游精品,诚挚邀约各方游客一起“相约未知地带,品味苗侗风情”。
《苗岭田园》(图/黄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