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灰枣引种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6-09-21 03:25赵进儒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酒泉市枣树标准化

赵进儒

(甘肃省酒泉市大地青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735000)

王惠萍,李金云

(酒泉市林果服务中心)



甘肃酒泉灰枣引种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赵进儒

(甘肃省酒泉市大地青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735000)

王惠萍,李金云

(酒泉市林果服务中心)

灰枣原产河南省新郑、中牟、西华等县市和郑州市郊区,为当地主栽品种,已有2700多年的栽培历史。灰枣抗旱、抗风沙、耐寒、耐盐碱、耐瘠薄,具较强的适应性,产量较高而稳定,干枣品质优良,制干率高。酒泉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光、热、土地资源比较优势突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7.3~8.0℃,全年日照时数为3033~3316小时,无霜期较短,为141~153天。平均年降水量59.9~85.3毫米,平均年蒸发量538.6~2148.8毫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发展枣树的较好条件。酒泉市自1989年开始引进灰枣,开展了区域性试验、示范、推广等一系列工作,由于诸多原因,截至目前,灰枣栽培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效益还没真正发挥出来。为了提高灰枣的栽培水平,使其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笔者分析了酒泉市灰枣引种的栽培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 酒泉市灰枣栽培现状及引种表现

1.1酒泉市灰枣栽培现状

酒泉市除肃北县因海拔高、气温低不能种植灰枣外,其他6个县市区都有种植,主要分布在敦煌市、瓜州县、金塔县。2010年以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灰枣栽培面积仅有1200余公顷,不足200万株,保存率为50%,且经济效益一般,平均亩产156千克,亩产值2340元。2010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枣业的扶持力度,枣树产业被确定为拉动酒泉市农村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枣树已成为枣区的富民产业,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推崇。灰枣因其品质好而受到消费者青睐,价格一直攀高,因此受到重视,开始大面积发展,截至2014年,灰枣栽培面积已超过4300公顷,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3年生枣树平均亩产276千克,亩产值5500多元。

2015年,受国际国内市场的冲击,出现了红枣卖难的问题,农民对发展灰枣产业的信心大打折扣,栽培面积也不再扩大。为了应对此局面,科技部门把灰枣栽培的重点放在推广枣树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枣商品率上,由栽培数量扩张转变为提质增效。为了给灰枣发展指明方向,我们对多年以来相继引进的灰枣进行了引种表现的细致调查,摸清了灰枣引种后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通过适应性、果实品质、有效成分含量、外观形状、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界定出了发展区域和种植规模。近几年相继实施了市列项目《酒泉市枣树标准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国家林业局项目《酒泉市枣树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制定了灰枣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并在本区域大力推广,使标准化栽培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1.2灰枣在酒泉的引种表现

(1)果实性状。果实长倒卵形,胴部稍细,略歪斜。平均单果重12.8克,最大果重13.7克。果肩圆斜,较细,略耸起。梗洼小,中等深。果顶广圆,顶点微凹。果面较平整。果皮橙红色,白熟期前由绿色变灰色,进入白熟期由灰色变白色。果肉绿白色,质地致密,较脆,汁液中多,含可溶性固形物35%,可食率97.3%,适宜鲜食、制干和加工,品质上等。出干率50%左右。干枣果肉致密,有弹性,受压后能复原,耐贮运。果核较小,含仁率4%~5%。在酒泉市,4月下旬萌芽,6月初始花,9月下旬成熟采收,果实发育期100天左右。

(2)早果性和丰产性。灰枣结果较迟,在酒泉市根蘖苗一般第3年挂果,嫁接苗第2年挂果,第6年进入丰产期,产量较高,且较稳定,株产鲜枣30千克左右,亩产量300千克左右,比本地固有种鸣山大枣等品种株产高5~8千克。

(3)抗逆性。灰枣耐寒,在酒泉市能耐-22℃以下的短暂极端低温(连续-22℃以下气温不超过2天);耐旱,能耐40℃的极端高温;耐瘠薄,在酒泉市的砾质沙地上也能生长;耐盐碱,能在pH值为8.5的土壤上生长。由于酒泉市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所以灰枣栽培中病虫害较少。

2 酒泉市灰枣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酒泉市灰枣栽培面积虽然迅速扩大,但还存在不少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2.1管理粗放,数量扩张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产品低质价廉

一家一户小散弱的生产组织方式是造成枣果质量不高、品质下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失去优势的主要原因。市场中出现中低质量枣产品过剩、价贱伤农,高端优质枣产品供不应求的一冷一热现象。

2.2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由于枣农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缺乏有效的市场引领和群众的自觉自愿,出现上头热、下面冷,干部急、群众凉的现象,导致标准化生产水平普遍不高。

2.3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创建重视不够,品牌效益难以发挥

政府、企业、枣农对品牌宣传认识不够,投入不够,使得名牌不名,优质不优价。还存在枣挂靠新疆、河南产地品牌销售的现象。“三品一标”存在“小、散、弱”现象,大区域公用知名品牌没有形成,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分级采摘、收购,分级包装、销售,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市场经营机制还没有形成。

2.4灰枣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不长

由于缺少能真正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造成酒泉市枣产业在生产、收购、加工、贮藏、市场拓展、产品研发等方面良莠不齐,各自为阵,受制于外部市场波动和经营客商,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

3 灰枣产业发展的前景

3.1光热资源比较优势突出,保证了灰枣的良好品质

酒泉绿洲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些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为灰枣的正常生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使酒泉市生产的灰枣含糖量高,品质优良,色泽艳丽,适口性好,具备极好的商品价值。

3.2出色的综合性状决定了其在枣树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灰枣无论有效成分、适口性、外观形状,还是产量、亩效益,都比本地固有种临泽小枣、敦煌大枣(含鸣山大枣)及其他引进品种好,加之灰枣为鲜食制干兼用品种,决定了其在酒泉市枣树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3.3灰枣价格相对稳定,价格稳中有升是大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灰枣价格年均上涨幅度超过11%,价格上涨约10倍。灰枣可以实现同河南、新疆等全国大市场的对接,销路畅通,国内灰枣价格相对稳定,稳中有升是大趋势。

3.4巨大的国际市场空间,展示出灰枣生产的广阔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对保健性果品的需求量相对加大。由于灰枣属适口性好的高营养、功能性、高保健性果品,所以灰枣产业会持续、稳步发展。我国枣树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98%以上,在世界居绝对的领先地位,我国红枣及其加工品同时外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贸易的枣几乎100%来自我国,红枣已成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所以我国红枣的国际市场空间很大,这充分展示出灰枣生产的广阔前景。

4 灰枣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转变发展方式

在发展方式上要树立质量效益意识,由传统粗放型的数量增长,向集约化质量效益型转变。牢固树立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理念。生产出质量高、品质好,满足消费者差异化、个性化要求的枣产品,让消费者喜欢,提高产业效益。

4.2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由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向绿色生态、开放安全、集约经营上转变。只有生产出消费者信得过的绿色安全枣产品,才能卖上好的价钱。

4.3树立融合发展意识

由单纯林果业种植生产,向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共同发展转变。实践证明,三产融合不仅是全球农业发展大趋势,也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更是林果产业迈向现代化、实现提质增效的新机遇。敦煌市提出的“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的融合发展思路,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只有把林果业融入二三产业,才能把枣业做精做强,从而挖掘开发产品的潜在价值,提升产品的卖点卖价。

4.4树立适度规模经营意识

由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经营向大场大户、家庭林场、林果企业等新型林业生产经营主体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实现机械化,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成本;有利于我们实施标准化生产,应用先进的林业生产科学技术;有利于林果产品的集约化管理。最终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价格波动承受力。

4.5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由传统品种、传统技术、传统模式向利用高、新、尖的现代科技创新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不仅要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做好林果产业的提质增效,搞好林农的技术培训,更重要的是与新型林业生产经营主体紧密结合,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引进创新、示范推广,从而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4.6在培训、扶持、管理上树立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思想

当前尤其要把政府的扶持管理服务重点由产前、产中向产后转变。培育扶持一批产、加、销一体的龙头企业,以产后引领产前产中,以产后收购、加工、销售的标准化倒逼产前和产中的标准化实施。实现龙头企业拓展市场引领产前和产中,产后倒逼产前和产中适应产后要求的市场机制,引导广大农户按照龙头企业和市场需求优化林果产业的品种、质量,从而提高效益,互利共赢。

*李金云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酒泉市枣树标准化
枣树嫁接 掌握技术
标准化简述
酒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调查
甘肃省酒泉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枣树绿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酒泉市肃州区洪临灌区工程施工管理经验浅析
门前的枣树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