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葳 周珏琳 张晋石*
基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园林博览会选址类型解析与指标体系构建
张雪葳 周珏琳 张晋石*
我国园林博览会发展迅速,园林博览会的选址,直接影响展会情况和后续利用水平。以我国主要园林博览会选址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将我国园林博览会选址类型分为四类,分别是:基于原有公共空间提升、基于旧城更新、基于新区建设和基于风景林地开发的园林博览会选址,并从距城距离、常见规模、兼具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筛选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发展水平、体现城市规划需求、表达场地特征的重要选址指标要素,初步构建基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园林博览会选址指标体系,为实现不同城市发展目标下的园林博览会选址提供依据。
城市发展目标;园林博览会;选址类型;指标体系
修回日期:2016-04-13
我国举办的园林博览会主要有三类:一是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根据国际展览局(BIE)分级标准,可分为A1大型国际园艺展览会、A2国际园艺展览会、B1长期国际性园艺展览会和B2国内专业展示会。二是国家园林博览会,包括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中国花卉博览会(简称花博会),中国绿化博览会(简称绿博会)。三是省市地区的园林博览会。
第一类园林博览会规格相对高,数量较少。自1999年昆明世园会到2014年青岛世园会,我国共举办过4届,而唐山、北京世园会将在2016、2019正式开幕;第二类国家园林博览会览相对多些。仅园博会而言,自1997年大连园博会至2015年武汉园博会,我国共举办过10届(图1);而省市地区的园林博览会就更多了。考虑到世园会与园博会规格较高、规模较大,与城市关系更为紧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主要对这两类园林博览会选址进行案例分析。
1999年昆明世园会,可谓我国园林博览会的起点。这次国际性的园林博览会将“中国•云南”推向世界,在打响知名度的同时,孕育了之后云南省旅游业和商贸业的大发展,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开发。其“一次会展改变一座城市”的巨大影响力,引发了国内各大城市争相举办园林博览会的热潮。一届成功的园林博览会,绝不仅是半年多的展览本身,它还能处理城市被污染和废弃的土地、为城市留下一片大型绿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城市更新,缓解城市各个方面的压力,在改善城市环境和结构布局、提高土地价值等方面起到广泛而积极的作用[1-3]。作为调动城市资源的重要手段,园林博览会的规划设计应当与城市发展战略协调、一致,注重与城市规划的衔接过渡,使其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4]。而园林博览会的选址,正是博览会与城市关系的直接体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园林博览会能否达到城市发展的既定目标(表1)。
通过上文历届园林博览会选址与城市关系的资料整理,对具有相似规划目标的选址要点进行整合,可将我国园林博览会选址类型大致分为4类:基于原有公共空间提升的园林博览会选址、基于旧城更新的园林博览会选址、基于新区建设的园林博览会选址与基于风景林地开发的园林博览会选址(表2)。
2.1基于原有公共空间提升的园林博览会选址
在园林博览会引入阶段,或者现在中小城市举办的园林博览会,其选址以原有公共空间提升为主。该类型的园林博览会一般位于市区已建成的会展中心或公园内,规模较小,以产业交流和园艺知识宣传为主,服务本市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1997年我国首届园博会——大连园博会。该园博会以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为主要展览、展销场所,在大连市的四大公园——劳动公园、星海公园、森林公园等地布置四个小型分会场[5],总面积9.4hm2,主要进行微型园艺、插花、微缩景观的展览。此次园博会以交流绿化理念和技术为主要目标,宣传报道中将其定位为“大连的一次商贸文化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头四届园林博览会仍处于探索阶段,但2000年上海与2001年广州园博会均选址于当时的市区边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2.2基于旧城更新的园林博览会选址
以旧城更新为城市发展目标的园林博览会,往往选址在市区范围内,或距城市核心区10km以内。该类型的园林博览会注重对市区范围内相对杂乱、陈旧的建设环境,比如城市废弃地、垃圾场等其他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进行整顿、改造。以博览会的方式恢复地区的生态系统,重新建立场地与周边城区的联系[6],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产业衰弱带来的环境、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难题[7]。该类型也包括对未开发的郊区环境的整理,使选址区域与周边城区空间形成对应关系,带动城市中心区的外拓[8]。这种类型的园林博览会选址一般有较便捷的交通条件,与市民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同时,对场地肌理的梳理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2015年武汉园博会选址于主城西北部张公堤长丰段和金口垃圾填埋场。该垃圾填埋场1998年设立,2005年因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被关闭,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的状态持续到了2010年。武汉园博会采用综合整治技术,将该区域的金口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将不复挡水功能的百年防洪堤张公堤变为城市绿道,以园博会为契机弥补该区域绿地系统的缺失(图2)。
2.3基于新区建设的园林博览会区域选址
基于新区建设的园林博览会选址,一般距市区10至20km。对于特大城市,则主要选在卫星城区域。
2007年,基于“提升岛内、跨岛发展”的考虑,厦门园博会会址选在厦门本岛西北部集美新区的杏林湾水库。选址目标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厦门作为旅游胜地,主要旅游景点均集中于本岛,随着旅游热度上升,发展岛外知名景点,疏解本岛旅游压力成为厦门发展的一大重点。杏林湾水库与本岛以桥相连,水域因受附近村民的侵占,形成大大小小的鱼塘[9],园博会将基地107hm2的混乱面貌转化为九岛、十六桥的独具厦门特色的“水上园博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厦门旅游类型,促进了岛外的丰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融入到厦门整体景观体系[10]。
会址西侧是厦门市的老工业区,产业和人口已有一定规模,北侧的集美大学是厦门重要的文化教育区,西侧与南侧分别紧邻杏锦路与集杏海堤,鹰厦铁路与海堤相交。会址规划设计以杏林湾地区已有的城市规划为基础,充分考虑了绿地与城市的关系,将会址一部分区域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和园博园配套设施用地,以适当尺度的、分散的、成系统的群组形态与城市链接,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11]。同时,展区在展后更名“园博苑”,作为新区发展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使该区域景观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有效推动集美新城片区的发展。随着交通发展,该片区将成为厦门从海港城市转型为海湾城市过程中,一个新的城市中心(图3)。
2009年济南园博会位于主城西南部长清区大学科技园核心区域,距市中心约25km。符合济南“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发展策略[12]。一方面,将园博会融入长清区旅游轴线,展现该区域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促进旅游发展;另一方面,借助大学科技园的文化优势,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相对落后的西部片区建设。2011年重庆也是以园博园为契机,以期提高北部城区区域价值,优化生活环境(图4)。
2011西安世园会遵循西安市“十一五规划”中对“西安浐灞生态区”的总体规划[13],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为目标,通过世园会大力开展对浐灞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生态重建和片区开发建设,使浐灞河流域成为西北首个“国家级水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并逐步在生态区内建成集生态、休闲、商务、居住为一体的西安第三代新城区,从而成为西安市绿色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其与传统旅游景点的互补性成为西安特色旅游景观的新节点(图5)。
2016年唐山世园会举办之时,正是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作为人们印象中震后重建的重工业城市,世园会的举办将全面展现唐山抗震重建和生态治理的成果,为唐山市从传统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提供巨大舞台。唐山世园会选址于市中心南部的南湖公园。该公园曾是经过开滦矿务百余年开采形成的采煤沉降区,地表沉陷面积约800hm2,平均高程较市区低约20m[14]。1996年,唐山市开始了历时9年的采沉区治理工作,2005年至08年,确定将该区域改造为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作为南湖生态城先行项目与未来核心景观;2009年,南湖公园初步建成开园[15];2010年,南湖生态城进入全面开发阶段,志在将地震遗址、工业遗址细腻地融入新城建设,展现出城市的发展脉络。2016年唐山世园会,不仅将进一步推动南湖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价值,更有助于改变人们对唐山的固有印象,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图6)。
表2 基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园林博览会选址类型Tab.2 Site selection types of garden festivals based on urban developing goal
2019年北京世园会选址于北京西北延庆县的新城区域,占地960hm2,跨妫河南北两岸,以妫河森林公园为基础进行建设。延庆县作为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防风固沙的第一道防线,有着30年造林历史,自然环境优美。将世园会选址延庆,将直接推动北京至延庆交通设施提升,有助于延庆县从造林护林到生态旅游、休闲、养老的产业转变,为后续投资奠定基础;同时,以世园会为契机,为北京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图7)。
旧城更新、新区建设两选址类型,既有关联性,又有一定差异。在原有的土地肌理上建设新区,随着时间进程,新区又逐渐成为旧城,但无论是旧城更新还是新区建设,都涉及环境的综合治理与周边产业升级。如何通过合适的园林博览会选址促进城市发展,不仅需要综合考虑现实条件,还应当从以往案例中广泛汲取经验。
世博会虽然不同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园林博览会,但同样作为大型城市事件,在选址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2010上海世博会选址变迁为例,从城市规划的视角说明在特定的城市发展背景中,规划方对旧城更新或新区建设的倾向。
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推荐了两条选址思路:一是对郊区某块地(浦东黄楼)进行改造,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二是改造废弃地、受污染地区(浦江两岸),使之成为世博会会址。当时的黄楼尚未开发,离机场较近,一度认为是更适合举办展会的选址。然而,正如前文所说,成功的选址不仅是展时便利,更重要的是展后能够切实发挥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浦东地区的更新对上海势在必行,上海世博会选址最终由浦东黄楼更改至浦江两岸,是为了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浦江两岸地区集中进行功能改造,把一些与城市发展和功能布局不相适应的产业调整出来,让黄浦江沿线有更多的供人们游览、休憩、亲水的景观地带,有助于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改善产业布局,比在黄楼将生地开发显得更具意义[16]。
2013年北京园博会选址也同样经过更改。作为园博会承办区,丰台区首推北宫森林公园附近地块,其生态修复基本完成,建设难度小。而第九届园博会组委会认为,北京首次承办园博会应当通过会展加速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最终选定永定河西的建筑垃圾场作为园博会会址[17](图7)。
2.4基于风景林地开发的园林博览会区域选址
以风景林地开发为目标的园林博览会区域选址,一般距市区较远。但依托场地周边良好的自然条件,开发难度较小,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有助于形成新的旅游增长点,加强城区与自然风景区的联系,但对整个城市和区域的生态格局等方面的改善较弱。
1999年我国世园会原定北京,后力推昆明,主要是基于西南区域“对外开放”的考虑。当时的昆明城市建设水平一般,世园会选址于昆明市东北部的金殿风景区,通过改造、利用风景区内的垃圾填埋场、采石场,在城市北部形成一个新的旅游增长点,同时有助于带动城市向北部缓坡丘陵地区发展,符合为保护滇池控制城区向南发展的要求。本届世园会的举办,优化了会址所属西北部绿化隔离带环境品质,提前10年实施了原定交通路网规划。在城市交通、供水、污水处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取得显著成效。昆明世园会闭幕后,会址由单一经营拓展为涉足旅游地产、园林花卉、休闲度假、会展服务等的多元化经营[18],在世园会周边以及从市区通往世园会的沿途,形成了以“世博版块为特征的昆明中高档楼盘”区[19],以点带面促进了城市综合环境质量的提升(图8)。
2006沈阳世园会选址于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位于城区绿地系统东北楔,距市区约20km。会址依托原有植物园,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沈阳以世园会为契机,促进了城区绿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同时,带动了一系列的投资和消费,激发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推进老工业城市的产业转型。2014年青岛世园会选址于城市中部李沧区百果山森林公园,距离城区15km。青岛作为我国著名海滨城市,城市优质公共资源集中于沿海一线。随着城市发展,滨海区域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压力剧增,有盲目填海造地的趋势,而市区内公共资源较为分散,城市发展愈显不均衡[20]。青岛世园会选址以城市空间格局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市域中心李沧区的风景林地建设,促进城市中部旅游发展与城区功能完善,以期形成山海之间的和谐过渡,凸显“山城海”的城市特色(图8)。
依据上文对园林博览会选址类型的分析可知,城市发展阶段、市域空间格局、绿地系统布局、场地基本条件、周边景观资源等诸多要素都会对选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符合“城市—片区—区位”的指标层级,并且以相对统一的标准对选址要素进行综合考量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帮助专业团队更全面、迅速地把握区位信息,做出最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判断,也便于信息公开、舆论监督,促进全民参与,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3.1选址指标体系层次构建与案例解析
本文将复杂的选址要素总结为社会经济水平、规划策略需求情况、场地条件、特殊条件四个层次。首先,园林博览会作为城市事件,与城市的规模和能级有一定的互映关系[21]。举办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决定了当地能够支持的园林博览会的规格等级、规模大小。在初步确定园林博览会规格后,叠加当地的规划策略需求情况,从而明确园林博览会选址类型。然后,通过具体的场地条件与选址类型的对照,同时考虑特殊条件对选址的影响,论证选址场地是否合适、合理。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经济水平能够侧面反映当地的规划策略需求情况,从而指明具有针对性的场地条件,特殊条件对选址的影响也有可能直接影响园林博览会规格(图9)。
进一步明确各指标层次包含要素。就社会经济水平而言,指标应以申办年份为准,该层次主要包括当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一级客源市场(万人)和城镇化率等,以期准确理解城市发展阶段、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可接受的投资限度,初步确定园林博览会规格与选址方向。
规划策略需求情况,是评价园林博览会选址是否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依据,分为城市总体规划需求情况、城市绿地系统需求情况和产业转型需求情况3个方面。城市总体规划需求情况,主要指城市是否能够通过园林博览会延展交通系统、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区域发展等;城市绿地系统需求情况,主要指园林博览会的选址是否可以合理处理废弃地及荒地、建立系统的绿地生态格局;产业转型需求情况,主要评价园林博览会选址是否可以有效吸引新型产业投资、置换落后产业、带动区域的产业转型。
场地条件,主要包括场地面积(包括水域面积等各用地指标)、场地特征(含历史文化景观)、生态环境、周边旅游资源和交通与信息可达性。场地条件是选址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并且决定了园林博览会的基础投入与后期维护的成本。场地面积与生态环境直接决定了园林博览会的基础投入与后期维护成本,而只有合适的规模控制才能带给游人舒适的体验;场地特征,比如土地肌理、工业遗址、历史遗迹等,有助于形成园林博览会景观面貌独特性。比如厦门园博会选址在鱼塘基础上,独特的场地特征成就了其独特的景观面貌,但同时水体维护成本高增加了其后续利用难度[13];周边旅游资源与可达性关系着园林博览会能否有效融入区域整体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可达性并非单纯的地理距离,必须包括交通与信息两方面[22],可达性决定了游客对于园林博览会的归属感[13]。同时,我国园林博览会以政府为主导,受政策背景等影响较大,特殊条件允许了选址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1999昆明世园会为例,当时的昆明城市基础条件较弱,能够圆满举办世园会且获得巨大成功,与国家的政策扶持有着密切关系。
利用该思路对比1999年至2014年举办的4届世园会(表3)。
表3 通过园林博览会选址指标体进行案例分析Tab.3 Case study under index system of China garden festivals site selection
1999年昆明世园会与2006年沈阳世园会有一定相似之处,两者当时的城镇化率在40%-45%之间,举办世园会对于城市自身而言,最明显的效果是推进了以交通设施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世园会为标志性事件,激发了产业转型的速度。沈阳世园会在提升沈阳这个老工业城市的生态功能的同时,开拓了城市发展轴线,完善了区域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功能,为沈北新区的发展提供了依托。并且,作为除了一宫两陵之外的旅游景点,补充了沈阳市的休闲旅游功能。就场地条件而言,两届世园会选择在城市周边的风景区内,都是用地限制较少、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块。场地整理的工程量较小,人力、物力投入也相对可控。当然,以申办时的城市经济水平而言,昆明市明显弱于其他申办城市,昆明世园获得巨大成功的一大原因在于特殊条件中国家政策的重视,而世园会的举办,确实对昆明乃至整个西南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23]。
2011年西安世园会和2014年青岛世园会申办时,西安和青岛的城镇化率在65%左右,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已进入一个相对的稳定时期,因此,城市发展中的遗留问题就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西安以世园会为契机,大力进行河流生态整治、促进新区建设,为构筑市区东部绿地系统、发展浐灞生态区、完善旅游格局打下坚实基础。青岛世园会则从市域公共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出发,偏重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完善,希望在世园会结束后留下大量的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激发青岛东北部的旅游服务产业发展,然而青岛世园会在交通、信息可达性方面微有缺失,对展期水平造成了一定影响。
3.2基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园林博览会选址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完善园林博览会选址指标体系,最终将该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基本指标层与扩展指标层4个方面(表4)。目标层,作为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旨在综合衡量园林博览会选址的预期效益。准则层,用以全面反映园林博览会选址状况,确定包括社会经济水平、规划策略需求情况、场地条件、特殊条件四个系统。基本指标层与扩展指标层包含与每个子系统相关的指标要素,作为评判的依据。该评价体系参考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评价、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等相关景观评价方法研究[24-27]。
表4 园林博览会选址指标体系Tab.4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hina garden festivals to reach urban developing goal
一届成功的园林博览会,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1]。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园林博览会承担的功能也不尽相同。要充分发挥园林博览会的催化作用,必需深入理解其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举办城市发展水平、规划发展目标、场地条件筛选适合此时、此地的园林博览会选址,将有助于优化园林博览会选址决策过程,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实现园林博览会效益最大化。
本文全面梳理了我国历届园林博览会选址基本情况,多层次地对园林博览会选址进行分析,挖掘相同园林博览会选址类型的成功要素,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园林博览会选址指标体系,希望为未来的园林博览会选址提供参考。当然,一届园林博览会的成功与否是由包括选址在内的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涉及前期选址、展期运营与后续利用的方方面面。如何建立起园林博览会展前预评估、展期反馈、展后跟踪评价的长期评价方法,将是未来工作的一个重点。
注释:
图3资料来源:王向荣,林箐.多义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8-53;其余为作者自绘。
(References):
[1]王向荣.关于园林展[J].中国园林,2006,22(1):19-29.
Wang Xiang-rong. About Garden Festival [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1):19-29.
[2]Andrew Theokas.Grounds for Review:The Garden Festival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M]. Liverpool:University Press,2005,(3):1-266.
[3]张长滨,冯艺佳,王向荣.基于城市绿色网络视角下的园博会转变利用途径研究[J].风景园林,2015,(9):83-89.
Zhang Chang-bin,Feng Yi-jia, Wang Xiang-rong.Research on the Way of Garden Expo's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Green Network[J].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9):83-89.
[4][意]伦佐·勒卡达内,大事件——作为都市发展的新战略工具——从世博会对城市与社会的影响谈起[J].卓健,译.时代建筑,2003,(4):28-33.
RenzoLecardante.Great Event,a New Strategic Instrument for Urban Development:On the Impact of World EXPO on City and Society[J].ZhuoJian,trans.Time Architecture,2003,(4):28-33.
[5]一词.大连花会红胜火—97’大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巡礼[N/OL].中国花卉报,1998-12-19.(1998-12-19)[2016-4-20].http://news.china-flower.com/paper/papernewsinfo. asp?n_id=132985.
YiCi.FlamingRed-97’ China International Garden and Flower EXPO in Dalian [N/OL].China flower news,1998-12-19.(1998-12-19)[2016-4-20].http://news.china-flower.com/ paper/papernewsinfo.asp?n_id=132985.
[6] Leppert,Stefan. Leverkusen an denRhein[J].Garten+lan dschaft,2005,(6):30-33.
[7]王向荣,林箐.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Wang Xian-grong, Lin Qing.The New Landscape in Europe[M].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3.
[8]吴志强,干靓.世博会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4):10-15.
Wu Zhi-qiang,Gan Jing.Site Location of World EXPO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J].Urban Planning Forum,2005,(4):10-15.
[9]房昉.园林博览会规划设计方法与其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FangFang.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of Garden Exposition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 Beijing: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2012
[10]熊泽群.城市开发片区转型发展策略研究——以集美新城片区转型发展为例[D].厦门:华侨大学,2014:40-42.
XiongZe-qu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DevelopingArea for TransformationIn Ca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ofJimei New Town[D]. Xiamen:Huaqiao University,2014:40-42.
[11]林 箐.厦门2007年园博园规 划[J].中 国 园林,2006,22(1):30-35,
Lin Qing.The Planning of 2007 Garden Show Park in Xiame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22(1):30-35.
[12]邹卫妍.园林展的规划设计探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Zou Wei-yan.The Discussion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Garden Shows[D].Nanjing: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8.
[13]张谊佳.基于会后利用的园林博览会规划方法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Zhang Yi-jia.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Garden Exposition Based on After-use[D].Beijing: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11
[14]范圣英,郑芃芃.唐山南湖生态城盛装迎世园[N/OL].环 渤 海 新 闻 网,2014-10-10.(2014-10-10)[2016-4-20]. http://tangshan.huanbohainews.com.cn/ system/2014/10/10/011399819.shtml.
Fan Sheng-ying,ZhangPeng-peng.TangshanNanhu Eco-city is Preparing for the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N/OL]. Huanbohainews,2014-10-10.(2014-10-10)[2016-4-20]http://tangshan.huanbohainews.com.cn/ system/2014/10/10/011399819.shtml.
[15]郝卫国,沈瑾,林澎.采煤沉降区的嬗变——唐山南湖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刍议[J].新建筑,2011(3):49-54.
Hao Wei-guo,ShenJin,LinPeng.Transformation of the Settlement Area of Coal Mining: Discussion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anhu Ecological Park, Tangshan City[J]. New Architecture,2011(3):49-54.
[16]李继成.世博选址起初非浦江两岸,而是在浦东黄楼[N].东方早报,2009-09-23(4).
Li Ji-cheng.The expo site is not along the Huangpu riverside but in PudongHuanglou at first[N]. Oriental Morning Post,2009-09-23(4).
[17]杜燕.北京园博园:开启废墟上的传奇[N/OL].中国新 闻 网, 2013-5-18.(2013-5-18)[2016-04-20].http://www. chinanews.com/gn/2013/05-18/4831860.shtml
Du Yan.Beijing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Legend of the ruins[N/OL].Chinanews, 2013-05-18.(2013-05-18)[2016-04-2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5-18/4831860. shtml
[18]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沈阳世博园后续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昆明世博园调研报告[J].辽宁经济,2007,(1):6-8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Liaoning Province.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of Shenyang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 based on Kunming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Research Report[J].Liaoning Economy,2007,(1):6-8
[19] 李国瑾.走进世纪盛会—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概况大聚焦[J].森林与人类,1999,(4):4-13
Li Guo-jin.Into the event-Focus on the preparations for 99 Kunming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J].Forest & Humankind,1999,(4):4-13
[20]张璞.大事件后续利用模式及规划调控研究——以青岛世园会为例[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Zhang Pu.A Research on Patterns and Planning Control for follow-up use of Big events-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2014 Qingdao[D].Jinan: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2014.
[21] 吴志强.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6):16-19.
Wu Zhi-qiang.Significance and Inspiration of Mega-ev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Discipline[J]. Urban Planning Forum,2008,(6):16-19.
[22] 章余静西.大事件活动光晕效应相关研究——以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2.
Zhangyu Jing-xi.Study on Interaction Effect of FSE-Take The 8th China (Chongqing)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 for Example[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12.
[23]陆莺.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化研究:以昆明市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7.
Luying.Study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n Urbanization:Take Kunming forExample[D]. 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07.
[24]程道品,何平,张合平.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4, 24(2):28-32. Cheng Dao-pin,HePing,Zhang He-ping.Establishment and Valua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for the Sample Area of National Ecotourism[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2004, 24(2):28-32.
[25] 傅伯杰,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8.
Fu Bo-jie,Ma Cheng. The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Land Sustainable Use Evalua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1997,12(2):112-118.
[26]李海龙,于立.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81-86.
Li Hai-long,Yu Li.Chinese Eco-city Indictor Construction[J]. Urban Studies,2011,18(7):81-86.
[27]丁晨旸.城市视角下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策略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Ding Chen-yang.Research on Environment Landscape Integrated Planning Strategy of World Horticulutral Exposition Under the Urban Perspective[D]. Haerbin: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5.
The Site Selection Analysis and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hina Garden Festivals based on Urban Developing Goal
ZHANG Xue-wei ZHOU Jue-lin ZHANG Jin-shi
China has successfully hold some big garden festivals since 1999. Garden festival’s site sele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garden festivals to achieve the established urban developing goal. According to the host city’s urban planning goals, the paper analysed several typical cases and categorized the site selections’ function into four types: the garden site selections for original public space improvement, for inner city renewal, for new area construction and for scenic forest exploitation. Each type of site selections’ function has been clarified in three aspects: the distance from the city, the suitable scale and the specific function in both urban life and city future development. And we had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the site selection index system of garden festivals including four principal aspects;socio-economic level of host city, planning strategy dem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f the site and special condition, each with three or four main elements.
Urban Developing Goal; Garden Festivals; Site Selection; Index Syste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470706):基于城市绿地空间优化的园林博览会影响机制和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北京市共建项目专项资助: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
TU986
A
1673-1530(2016)04-0031-09
10.14085/j.fjyl.2016.04.0031.09
2016-03-01
张雪葳/1991年生/女/福建人/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北京 100083)
ZHANG Xue-wei, who was born in 1991, 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周珏琳/1992年生/女/浙江人/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北京 100083)
ZHOU Jue-lin, who was born in 1992, 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张晋石/1979年生/男/山东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北京100083)
邮箱(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56405254@qq.com
ZHANG Jin-shi, who was born in 1979,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Fund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 Research on Effect Mechanisms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Garden Expo Based on Urban Green Space Optimization(NO.31470706); Beijing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pported by Special Found for Beijing Common Construction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