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
知识就是力量。尽管经济学有其本身的理论优美之处,在实践层面,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诊断实际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已經进入知识短缺时代。
过去30多年,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具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策研究界,都没有能力解释中国经验。长期以来,中国只是从西方进口经济学,它们解释不了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社会领域的过度市场化是今天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的根源。没有一整套有效的社会政策,中产阶级没有制度基础,消费社会建设乏力。假如有足够的知识供应,很多方面的产能是完全可以消化的。
有效知识供应不足不仅存在于经济学界,更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高层提出了一些改进中国制度体系的政策目标,但因为没有足够的政策研究,在实践上不能到位。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很多方面,政策研究界和学术界仍然在论证政策,而非研究政策。
供给侧改革有两个目标:一是要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二是要找到新的增长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需要从中国的现实来理解供给侧改革。
今天,金融改革和互联网经济都是为了实现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早期,下一阶段的主体仍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过,因为体制设计不当(或者制度供给不足),原来设计的实体经济发展并未实现。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了金融和互联网领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今天中国的经济现状,金融经济和互联网经济都很重要,需要大力发展,但并不是取代其他形式的经济。要说供给,就要强调产业升级、技术升级、限制金融和互联网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压缩。
知识短缺的情况不改变,改革就很难从“顶层设计”转化为有效的实践,或者在转化过程中出现失误。近来的金融市场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新型智库具有了非常的意义。智库建设,如果不能改革目前重于清谈的学院派,至少能把学院派和智库分离,使智库能侧重于中国知识建设,从而改变知识短缺的局面。 (摘自《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