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维
屏山县人民医院的托管模式将过去传统的医疗机构按行政区域划分的横向分散式管理转变为纵向专业化集团式管理。
地处川滇交界的偏远山区,作为四川宜宾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屏山县的医疗卫生基础曾经十分薄弱。不过,作为公立医改的亮点,屏山县最近三年多取得的成绩却备受外界关注。
改变始于2012年。
是年6月,屏山县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人、财、物全面托管合作办医协议。托管后,屏山县人民医院改名为“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屏山医院”。作为宜宾公立医院改革的新尝试,屏山县人民医院的托管模式将过去传统的医疗机构按行政区域划分的横向分散式管理转变为纵向专业化集团式管理。
在医联体模式下,过去传统的医疗机构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各自为政的横向分散式管理中介,转变为纵向专业化集团式管理。在医联体内,规划建设、医疗服务、人才培训、人事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和城乡卫计技术资源全部都实现一体化。
2013年初,四川省卫生厅将屏山县列为全省县乡村卫生一体化试点县。
被纳入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医联体之后,屏山县人民医院在过去的几年间完成了一次华丽蜕变:业务量成倍增长,基层医疗水平稳步提高,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职工收入稳步提高……
被“逼”改革
由于薪资待遇低,基层医疗人员“招不来,更留不住”。在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激增的同时,基层卫生人才不增反减,一度出现了严重断档。
根据有关规定,每1000名农业户籍人口要配备1~1.5名医务人员,每个乡镇卫生院编制不少于8名。而在2013年,屏山县全县仅有卫生技术人员535人,乡镇卫生院空编率高达45%。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的一个极端案例是:屏边彝族乡卫生院仅一个在编人员,曾经靠一个执业助理医师支撑了17年。
“2013年前,屏山全县15个乡镇259个村,没有一个达标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空编率达45%,每千人仅有0.57个医生,140个村没有卫生室、103个村为医疗空白村。”谈及医改前的情形,屏山县人民医院院长蔡培强说。
由于人手不足,大多数卫生院不得不临时聘用人员来补充,专业技术队伍很不稳定。在这种情形下,屏山县基层群众难免遭遇看病难、看病差,甚至是无人看病的难题。穷则思变,可以说屏山县的医改是逼出来的。
此外,屏山县地处川南山区,是四川省36个国家贫困开发重点县之一。
“全县有15个乡镇(其中彝族乡2个)16个社区259村,人口31万,贫困人口6万余人,因病致贫返贫达33%。”谈及当时的情形,屏山县副县长裴新亮说。
2012年,为配合国家大型水电项目——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地处淹没区的屏山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至新县城。借此契机,屏山县人民政府从提升医疗水平、解决民生问题的角度考虑,对县人民医院进行了机制改革。
是年6月,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管办分离”方式,屏山县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人财物全面托管合作办医协议。托管后,屏山县人民医院改名为“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屏山医院”,从而开创了县级医院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按照合同约定,医院的托管期限为10年。“等到托管结束后,屏山县人民医院在科室设置、编制人员、设备设施、医院管理和业务技术等方面将达到三级乙等医院的水平。”裴新亮说。
别样“托管”
通过全面托管,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起从城市到乡村高效对接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建立。这不仅开创了宜宾市“以市带县”的先河,也是四川全省医药卫生系统中体制改革的首例。
谈及这种全面“托管”模式,裴新亮解释说,“屏山县人民政府将县医院人员、设备、房屋及所有财产全部移交给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管理和经营,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据介绍,托管后的医院,承担原屏山县人民医院的全部义务,接受屏山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其与县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公立性质、医院等级、财政补助、税费减免等待遇和政策不变。
“通过集团化模式可以整合不同层次医疗资源,从而把分散的利益格局统一起来,”谈及托管后的优势,蔡培强解释说,将城市高端的技术、资源顺利地下沉到基层,使过去难以实现的许多医改目标(双向转诊、检查报告互认、分级别医疗、远程查房、远程教学和保持医疗服务连续性等)得以实现。
“既然是全面托管,那无论是出钱出力还是出人才,我们每样都倾力支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肖世强说,首先摸清家底,重新组建和设置了医院的各类机构,规范医院的医疗流程和业务人员执业行为;按二甲医院的标准,补齐原医院在科室设置上的不足;派出数十名专家长期“蹲点”,对口帮扶指导。
在全面托管的原则下,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屏山县人民医院的帮扶可谓是多管齐下。
针对屏山县人民医院管理、技术人才不足的情况,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派出20余名专家到屏山院区工作:除了院长、副院长外,还选派内科、外科、妇产科等科室的多名骨干专家、医师。
除了派人外,还新开设了急诊科、儿科、骨科、五官科、体检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碎石中心等科室,弥补了过去科室设置不全的缺陷。“2012年托管时,只有10个临床医技科室。如今,完善和新建立了11个临床医技科室,增加了一倍多,并完善了9个职能科室,提高了工作效率。”蔡培强补充说。
托管之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管理、科研、教学等方面优势,不遗余力地对屏山县人民医院进行全面支持。通过“职能科室对职能科室、专业对专业”的方式,实现对口支援。
医改“主线”
从市带县,到县带乡,再到乡带村,这是贯穿宜宾医疗改革的一条主线。通过这样的借力,不仅盘活了各级医疗卫生资源,最终还能实现县乡村医疗卫生的一体化。
通过在医联体内建立完善的转诊制度,实现内部人才、设备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作为牵头医院,在强化自身医疗服务管理和规范各项医疗行为,积极探索统筹发展机制,从而提高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水平。
改制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基层医疗人才不足的问题,策略是“县招乡用,身份留人”。具体而言,就是推行“编制在县,岗位在乡镇”,编制与岗位分离的管理模式。乡镇卫生院以县医院名义公开招聘,新招聘人员达到3~5年服务年限后,取得相应执业资质的优秀人员,可直接调配到县上工作。
在“县招乡用”的人才政策实施中,屏山县还同时增加招考频率和放宽招考条件。据了解,2013年屏山县组织了2次、2014年先后组织了7次、2015年组织了4次公招。其中2013年招考的67名卫技人员,是过去10年招聘人数的总和。
作为国家贫困重点县,屏山县在人才吸引方面不具优势。为解决基层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屏山县卫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在助理医务人员资格满5年、取得医师资质后可以到县级医疗机构工作,由县卫生一体化办公室统一调配,打通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上升通道。
人才短缺的瓶颈突破之后,医院发展势头迅猛,各项业务指标逐年递增。
据蔡培强介绍,托管之后的屏山县人民医院业务收入同比年增长15%以上;手术台次同比年增长30%以上;门诊人次同比年增长30%以上;出院人次同比年增长35%以上;住院收治病人数同比年增长30%以上。
此外,随着业务量成倍增长,医务人员收入也稳步提高。据了解,医务人员的实得收入同比增加了约10%~15%。
屏山县的医改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实惠显而易见。2015年,屏山县人民医院引入北京同仁眼科医院专家,使589位贫困患者重见光明。“调查显示,病人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提升到81.29%。”谈及改变,蔡培强说,就诊患者已辐射到周边多个县区。
“三甲医疗技术,二甲收费标准。”谈及托管之后的医院变化,裴新亮说,不仅能够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还有助于建立城乡区域卫生协同医疗体系,让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由屏山县政协组织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5%的人认为市一医院托管县人民医院合作模式好,托管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明显提升、技术服务实力大增、业务拓展范围明显拓展、医德医风情况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