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艳
摘 要: 本文首先从适应高校扩招、促进师生互动、信息一体化发展等方面阐述现阶段我国高职教务管理实行信息化的必要性,结合我国高职教务管理实际,提出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水平提升的可行性对策,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职教务管理 必要性 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职类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与此同时学生人数激增,而教务管理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扩增无疑给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系统运行缓慢、教务管理工作量加大,严重制约了学生高质量的培养,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科技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被应用到教务管理中,提升了教务管理的效率和数据化发展。笔者试从信息技术角度切入,探索信息技术在我国高职教务管理中的应用,以促进教务管理的现代化。
一、高职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规模扩展的需要。
高教改革使得高等教育从传统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随着高校招生人数激增,办学规模不断扩张,随之而来的是教务管理难度提升。教务管理涉及方面诸多,如学籍毕业信息管理、课程安排、考试管理、教学资源配置,等等,如果仅依靠人工管理方式,手写档案记录,教务管理将会变得越来越繁琐。因此,信息化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务管理的高效性与便捷性,方便了数据的记录、处理和存储,使得相关人员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开展并加强教务管理。
2.师生互动便捷的需要。
作为高校教学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教务管理信息化满足了师生之间快捷交流与即时互动的诉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而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特别很多高校都有校园内网,实现了教务信息的实时性和共享性,因此,高职院校师生能够即时获取相关教务信息,并互动沟通,增加了师生情感。
3.信息及数据一体化的需要。
随着学校办学历史越来越悠久,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长年累月造成积压,不便于查找及贮存,信息化的应用能够通过建立相关信息库实现对信息和数据的管理,而且有效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混乱性,提高了信息的开放性和准确度。而且通过安全高效的校园内网进行信息传递,有效避免信息的损害和丢失,使得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促进信息与数据一体化发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对策
1.推进教务管理信息技术手段建设。
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对教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通过协调各类资源,积极促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且可以有效提升教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效率,对于教务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有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因此,实际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化体制,从院校领导层到基层教师和员工都应当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服务意识,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信息化技术操作技能,并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转变落后的教务管理体制。根据高校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务管理规章,引进高效的教务管理软件,全面推进教务信息化。
2.合理规划,资源共享。
我国教育部门及高校教务部门应当合理进行教务管理规划与设计,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促进资源共享和整合,以实现学校内部的教务管理信息化。规划时应当遵循我国相关教务管理标准,优化教务资源配置,并严格执行和落实。另外,教务管理软件的选择应当按照教务管理信息化标准,使信息系统软件的建立、检测和使用及技术符合相关要求。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规划的协调性及资源的利用性要求更高。
3.加强软件改进,特色教学。
教务管理信息化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时代要求和院校发展特点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的特色化水平。在对教务管理软件进行升级和改进时,应当广泛、认真听取多方人员意见,加强软件开发商、院校教务管理部门人员、教学督导组、普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而且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学校发展方向,选择适合高职院校师生的教务管理软件,并将这些人员对软件设计和应用过程中的一些顾虑及想法进行整合与创新,以促进教务管理软件最优化。高职院校一般对学生技能水平更为重视,因此,高职教务软件要突出实训实践教学模块,为实践课程创新提供参考依据,帮助高职院校展开专业特色的教学与管理,更好地服务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教务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管理活动,将信息化引入其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务管理质量和效率,让高职教育体制改革更加具有现代化特征,提升教务管理广度和深度。只有将教务管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教育管理工作向着科学、合理、高效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付尚军.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提升高职教务管理水平[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149-150.
[2]付尚军.教务管理中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现状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7:47-49.
[3]赵英侠.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分析和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6: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