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云
摘 要: 欧洲音乐发展上三次歌剧改革格外引人注目:格鲁克的歌剧改革、莫扎特的德国歌唱剧和瓦格纳的“乐剧”形式。这三次歌剧改革是音乐史上发展的三个恢弘时期,这三次歌剧改革给歌剧注入了新生命因素,使得歌剧在前进的轨迹中有着质朴、自然和朝气蓬勃的特征。研究这三次歌剧改革,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歌剧创作的发展。
关键词: 西方歌剧改革 格鲁克 莫扎特 瓦格纳 歌剧创作
1.引言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2.歌剧早期的发展轨迹
在西方人的眼里,歌剧——经历了音乐艺术领域中一场真正的革命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体裁。这一体裁使得所有15世纪和16世纪的复调音乐杰作很快就被人遗忘了。戏剧风格同时被允许闯入了教堂音乐和器乐音乐。这个新兴的流派发展的是如此意外和突然。
3.歌剧改革的动因及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歌剧的成长曾一度走向一个怪圈,阉伶们不顾音乐和戏剧表现,一味地炫耀歌唱技巧,将歌剧的美声意义曲解为华而不实的卖弄,因而迎来了音乐史上三次重要的歌剧改革之18世纪格鲁克(Gluck)的歌剧改革。
格鲁克在歌剧《阿尔切斯特》的题词中指出:为了戏剧的表现需要可以搞一些花招,但是要追求自然、真实,不要使用一些华彩性的歌唱技巧破坏歌剧情节的发展,音乐一定要配合歌剧情节的发展,内容强调自我牺牲精神,爱的力量可以战胜神的力量。他积极地发展宣叙调,缩小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的差距,废除以往的通奏低音,明确写出各个声部。
纯朴、自然、真实是格鲁克的歌剧特色,那么莫扎特歌剧音乐具有优美轻快、音乐形象丰富多样,同时富含民族性艺术特色,正是因为这些音乐特征使得莫扎特歌剧生命力旺盛,他在歌剧创作发展上有伟大的贡献,不论是他的歌剧音乐还是题材,都具备主体创作的个性特色。
4.从格鲁克的意大利式歌剧到莫扎特的德国歌唱剧
在莫扎特之前,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大陆,德国及欧洲很多国家的歌剧风格,题材形式都是随从意大利化,包括演唱也用的是意大利文。这些国家对意大利的歌剧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倾向。为此,莫扎特很鄙夷并极为愤慨地大声疾呼:“认真地开始像德国人一样思想,像德国人一样地行动,说德国话,并用德文歌唱。”写一部德国歌剧成了他多年来的一个炽热愿望,将意大利人从德国的舞台上赶下去。他是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莫扎特的一部小歌剧《巴斯汀与巴斯汀娜》,是他12岁时以法国卢梭的《乡村奴仆》为蓝本,用德文写出的一部歌剧,张洪岛曾经评论:“莫扎特的《魔笛》最富有民族精神和民间气息,即便是宣叙调,他也将德国式宣叙调接近于巴赫受难曲中的那种深刻抒情。”
莫扎特在歌剧音乐创作上极为重视音乐在戏剧中的地位,重视音乐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刻画作用。在歌剧中,他常常利用音乐的艺术性塑造每个角色的个性。在分析莫扎特的歌剧时会经常看见注有的速度术语,旋律上他追求自然轻松、精巧、典雅纯净的音乐线条,音色也竭力追求晶莹透明的、圆润优美,节奏上强调均匀生动活泼。
此外,莫扎特利用运用重唱刻画人物形象,发展戏剧情节。《费加罗的婚礼》中第一幕第四场苏珊娜和玛塞琳娜的二重唱,这是一对情敌互相激烈谩骂的二重唱。两个人开始的时候,是相敬如宾,不久,就露出了本性,互相破口大骂。莫扎特用切分节奏表现她们开始时的表面相敬如宾内心却互相敌视的心理。重唱的和声立体思维在音乐旋律中也以立体性的线条的交织,勾勒了不同人物对同一情景的不同心理感受。因此重唱是莫扎特歌剧创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5.瓦格纳回归早期的歌剧改革的特点——成就“乐剧”
当歌剧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时,瓦格纳(Wagner)对歌剧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认为以往的歌剧用音乐本身作为目的,没有成为表达戏剧诗歌或诗意的手段,因此他要求创作里诗歌戏剧与音乐完全融合,并称之为“乐剧”。他批评了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的陈规旧律,反对空洞的技巧和表面的倾向性,否定一系列以炫技咏叹调或重唱。他提倡音乐本身或音乐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即“无终旋律”。并且,他重视乐队的作用,主张利用主导动机表现音乐。瓦格纳是格鲁克忠实的追随者,一样认为音乐是为戏剧服务的,音乐是手段,戏剧才是最终目的。由于厌倦了早期浪漫派大歌剧样式,因此他认为现实性的历史性的题材更适用于歌剧内容。这是十九世纪欧洲音乐生活中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使得瓦格纳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化人。
6.结语
纵观音乐史上这三次重要的歌剧改革,格鲁克的改革使得意大利歌剧走出了“怪圈”,给人以自然、质朴、清新的歌剧面貌,瓦格纳是百年之后对格鲁克歌剧理想的一种追随和完善,莫扎特虽然在歌剧的创作理念上与这二人有相悖的地方,但是对歌剧的成长与发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推进了歌剧迈向一个令观众叹为观止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法]保罗·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M].人民出版社.
[2][美]保罗·罗宾逊.周彬彬,译.格局与观念——从莫扎特到施特劳斯[M].杨艳迪校华东师范出版社.
[3][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钱仁康,译.杨艳迪,校.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
[4][日]属启成.名曲事典[M].人民出版社.
[5]李维渤.西洋声乐反战概略[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6]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7]尚家骥.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东师范出版社.
[8]王志雄.外国名曲名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
[9]林华,钱苑.歌剧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10]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出版社.
[11]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M].福建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