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
浅谈高校如何提升舆情监测与引导能力
◎苏静
近年来,网络应用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民情、畅通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大量的事实说明,新媒体的兴起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积极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工作,对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 网络舆情 监测 引导
2015年12月5日,我校被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曝光随意丢弃实验用狗的尸体,这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学校方面迅速采用一系列正确的处理形式,在短短的24小时内,让这场已经到达舆论顶峰的事件迅速回落,并且逐步趋于平静。通过这个事件,让我们越发觉得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是极为重要的。
1.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校园舆情信息已经在网上快速传播,如果学校网络舆情监测不到位,高校管理者就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危机处理。一些非理性和不切实际的信息传播开来,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使我们高校负责舆情监测的人员失去了第一时间获取和掌握舆情的时机。
2.高校舆情事件发生以后,缺乏有效的舆情分析手段,无法提供定性定量的数据用于舆情分析研判;目前完全靠人工进行舆情信息的收集和上报,费时费力,效果不好,也无法提供更加有用的舆情统计分析数据为学校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3.舆情信息生成、传播平台多,传播速度快,往往容易导致舆论引导滞后性。事件发生后,如果学校部门缺乏有效的舆情监控,对负面信息传播监测不及时,很容易导致舆情引导处置严重滞后,不利于危机的化解。
4.网络舆情发酵升级范围广、规模大,极易造成舆论引导的盲目性。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使得这种特性更加突出。消息的散布者甚至没仔细地甄别就盲目地转发,而朋友圈的刷屏又将消息以网状迅速扩散,这就给舆情监控、管理和引导带来了新的难题。
5.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借机散布谣言。一些网上言论缺乏理性,较情绪化,某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个人情绪的场所,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一旦此时学校部门无法科学预测舆情走向,就会加重网民的各种质疑,加重舆论危机,网民的关注和热议较大程度地改变着事件发展走向和最终处理结果。
1.加强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完善管理机制,充实管理队伍。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网络舆情研判、风险管控、新媒体运营、媒体关系处理等课程的培训,帮助其提升新媒体素养及网络舆情处置能力,为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2.高校设立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这样就可以监测校内的网络上公共事件的讨论,高校管理者可以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避免酿成突发事件。
3.高校要让专职人员负责新闻发布、舆情监测、新媒体运行等工作,要建立网络管理的应急预案,面对校园突发事件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表明态度、澄清事实、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并采取多种形式持续发布后续进展和调查处理结果。时刻监控网络舆情状态,查看网络舆情发展事态。
4.全网监测、快速预警,及时发现负面舆情,保证对负面舆情引导的及时性。通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特别是对大学生关心的某一微博话题进行专题跟踪监测,实时掌控该话题的舆情发展态势。一旦发现舆情异象,并第一时间发布正面信息引导舆论走向,系统将第一时间发送预警信息到责任人,从而保证舆情处置人员及时回应。
5.超强采集功能,保证舆情引导的准确性。通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用户可以对任意目标网站实施自动采集,同时还可以处理任何复杂网站,特别是对于微博信息的采集准、全、快。可以对网上事件报道的内容、作者、发布时间、网友回复数、转发数、网友跟帖内容等信息进行全面抓取。
6.高校在思政课程的安排上,要求老师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流行的一些歪风邪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老师要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主动撰写帖文,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主流话题,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7.高校主要负责人是新闻发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快建立健全的舆情搜集、报告、研判和应对机制,发生舆情的地方和高校是舆情处置的第一责任主体。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的晴雨表,对建设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高校应该把如何主动研究、积极使用新媒体当成新课题,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走向,要时刻明白高校在突发事件中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应对机制,以防止微博舆情泛滥,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在关键时刻引导大学生。
[1]蒋琰,梁国胜.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被提上日程[N].中国青年报,2012-05-28.
[2]王玲仙, 李媛慧.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机制的构建[N].光明日报,2012-02-05.
(责任编辑 王曦)
苏静,女,西安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