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文
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需的音乐能力
◎孙小文
幼儿阶段是每个人学习生涯的开端,是开启人们学习能力之门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会接触到许多种类的知识,音乐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幼儿园的音乐教师主要来自幼师学校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普通高校培养幼儿教师的能力展开讨论。
普通高校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能力 应用型培养
如今,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人们对子女的教育越发重视,这种重视体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中,幼儿教育领域即是如此。
随着幼儿教育规模和质量的提高,社会对优质幼儿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音乐课便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着他们自身的特点——没有一点音乐基础,因此,怎样能有效地提高其自身音乐素养以满足必要的岗位需求,是每个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音乐之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基础薄弱
在普通高校中,学前教育专业一般都归属于教育学院,生源大都是应届或往届的普通高考生(非音乐专业考生或艺术特长生)或幼师类大专学生。大部分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系统的音乐知识、技能教育,音乐能力较为薄弱,更有一些学生的音乐能力几乎为零,甚至不知“do”“re”“mi”为何物。
(二)课程安排紧凑
对于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仅为其众多课程中的一项,一般会开设“声乐”“钢琴”“舞蹈”等课程。但是,由于学分、学时数有限,每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不会太长,大都为一个学期至四个学期不等。因此,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学习音乐“时间短、任务重”,要想达到教学的目标,学生和教师必须明确他们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制定学习方案。
针对学前教育学生的生源特点和课程设置特点等实际情况,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笔者认为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该阶段学习音乐内容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一)储备音乐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每个阶段的人们都有该阶段特有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学前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才能优化教学效果。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会学习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很少涉及音乐教育领域。而这些理论对于幼师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在我国,幼儿园儿童的年龄大约在2-5岁,该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能力快速发展,具备了认识音乐符号、音高等音乐要素的能力,但是由于生理原因,其实际身体协调能力和演奏能力较差。因此,幼师可在这个阶段以认识音乐符号、增加音高培训为主,不建议进行大量的器乐演奏技能培训;再如,该年龄段儿童的注意力大都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幼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控制以及合理设计活动,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学前教育学生应该学习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二)具备演唱能力和演奏能力
演唱能力和演奏能力是学前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技能,是上好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必备技能。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
第一,要提高视唱能力。由于大部分该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大视唱的培训力度。视唱是一切音乐门类的基础,包含音准、节奏、强弱等音乐所具备的要素,而这些要素的缺失会直接导致音乐美感的消失,美感不在,怎么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呢?
第二,具备必要的器乐演奏能力。具备一定的器乐演奏能力是幼师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之一。用钢琴伴奏儿歌、打击乐的演奏等都会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儿童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
第三,储备大量的儿童歌曲。儿歌一般具有旋律简单、结构简洁等特点,非常适合儿童演唱,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拥有一定的“儿歌库”,这样才能很好地应对幼儿教育,将来到工作岗位也有教学资源。
(三)具有肢体训练能力
音乐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幼儿园阶段的音乐教育中,身体协调性的培养非常重要,也应该是这个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般认为,器乐的演奏技巧与身体协调性密切相关。因此,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教师非常注重儿童的身体协调性的锻炼,从肢体大关节的协调运动到手指小关节的协调运动,都有一整套科学的培养方案。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培养该方面的能力,而“舞蹈”课的开设对于这些学生自身身体协调的锻炼亦是非常有益的。只有亲身体会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学习大量的儿童舞蹈,才能在教学时更好地示范和讲解。
以上几种必要的能力均为笔者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和幼儿心理、生理特点而提出的,这也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当然,做好幼儿教育还需要学生根据幼儿教育中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的安排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孙小文,女,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