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撰稿人 梁 剑
华龙一号:中国核电“巨龙”腾飞
本刊特约撰稿人 梁 剑
‘华龙一号’的开工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核电的第一阵营,也成为高端制造业中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5号核电机组开工建设
10多年前,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镇西南前薛村岐尾山,还只是一个位于东海之滨鲜为人知的荒山坡。历经十载建设和发展,如今,这里已成为肩负着铸造“强国重器”使命的新兴核电基地。由于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落地于此,这片貌不惊人的闽北大地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核集团”)“华龙一号”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开工建设,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又一个具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我国从此跻身先进核电技术国家行列,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在三代核电国际市场同台竞技的资格。“华龙一号”也成为高端制造业中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雨后的福清核电基地闷热而潮湿,不过,不利的天气并不能阻止工人们建设的热情。塔吊林立、沟渠纵横,承担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的5号机组基础工程已具雏形,核岛反应堆厂房高高耸立。
经过多年的积累,当前我国核工业发展中,一批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大技术装备骨干企业,针对先进核电装备的国产化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研制。中核集团是其中的主力军。从为成功研制“两弹一艇”贡献力量,到打造中国核电自主化品牌,中核集团始终把握世界核电技术最新发展趋势,以自身独立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核科技创新体系和核燃料循环产业的体系,追求着更高的理想。
由中核集团参与“打造”的华龙一号是中国核电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型,其自主研制的关键设备和部件,首堆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大于85%,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它主要有三大特点:“177堆芯”,在提高堆芯额定功率的同时降低平均线功率密度,既增加了发电能力,又提高了运行安全裕量;燃料组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对核电“走出去”十分关键;装备实现国产化,可充分利用国内现有核电装备制造能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在设计华龙一号过程中,中核集团的技术人员们可以说是付出了无数的心血,经历了各种难以想象的挑战:鉴于自主核电站设计是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几百个系统,光设计图纸就有几万张,每更改一个数据,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可能意味着重新进行新一轮的分析计算。尤其安全方面,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大幅提升了核电安全审核标准,华龙一号借鉴了福岛核事故的教训,在核电站安全防护上做出了创新与改进。
对于电源在重大灾害中可能失灵的可能性,华龙一号除配备移动柴油发电机等不易被海啸破坏的备用电源外,在设计中华龙一号采用了“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把“非能动”作为“能动”系统的补充,提供更多一层的安全保障。即除了采用电力驱动的“能动式”装置外,还另外增加了靠重力等“非能动”方式达到循环冷却水、消除氢气等的装置,从而在电力完全中断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证电站的安全。此外,华龙一号还采取了提高抗震设计、延长操作员不干预情况下发电站正常运行时间等预防措施。
众所周知,核电核心技术及主设备制造依赖进口曾是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华龙一号在反应堆堆芯设计、燃料技术、计算机分析软件、装备制造自主化等方面实现的重大突破,极大改变了我国核电站建设被进口“卡脖子”的窘境。
这种突破源自于中核集团完整核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在核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先进核能技术开发、核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建立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等17个综合性核科研基地和专业研究机构,建有3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5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0个集团级重点实验室、11个集团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核科技创新体系,做到中核集团核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科研做支撑,都有主体单位来承担自主创新任务。
华龙一号的核电技术覆盖了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已经满足了核电走出去战略要求。它也将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以中核梦助推中国梦
华龙一号
而华龙一号的核电技术覆盖了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已经满足了核电走出去战略要求。它也将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以中核梦助推中国梦,让世界人民共享核能领域的中国制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长途中,创新是发现“蓝海”的指南针、望远镜。如果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思维,既找不到发展方向,也看不到发展愿景。只有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以“质”的转变,推动“核”的升级,才能让中国核电品牌成为世界级品牌,为“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