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
倘若到了纽约,想听听音乐,内行的人一准会带你去曼哈顿岛南端那些小咖啡馆。几个黑人,两三件亮闪闪的铜管乐器,一架老掉牙的立式白钢琴,再加上一杯苦味的浓咖啡,就可以领略到地道又醇厚的美国黑人爵士乐了。
那么到了巴黎想听听当地特色的音乐呢?更好办,不用任何人做向导,去买张地铁票到里边东南西北地转一转吧!
只要随着地铁中的人流走起来,便会自然而然进入音乐之中。你走着走着,便听到音乐了,并一点点离你愈来愈近。忽然,在一个拐角处,你看见一位乐手在拉琴。这乐手似乎很瘦,脸有些苍白。但他给你的印象也只是到此为止,因为你被流动的人群裹在中间,很快就会走过去。小提琴如泣如诉的声音在你的身后愈来愈小。不等你识别出这似曾相识的旋律出自什么曲目,前边一个男人金属般的嗓音迎面把你笼罩起来。你进了另一个同样动人的音乐空间。
整个巴黎下边全是地铁,在这纵横交错的地铁通道中,处处可以碰到乐手和歌手。他们往往在两条或多条通道的交汇处,有时也在通道中间。大多时候只是一个人,拉提琴,或吹黑管、萨克斯管、风笛,有的连拉带唱,甚至加上一个鼓,连接上带蓄电池的小喇叭,演奏起来极有气氛。偶尔也会有两个人一起演奏,他们用不同的乐器美妙地搭配着。甚至还有三四个人一组,有说有唱,还有伴奏,够得上一支有声有色的小乐队了。他们通常把琴盒打开放在脚前,有的则把帽子反过来撂在地上。过路赶车的人群中,时时会有人一猫腰,把几张钱币放在里边。也别以为这些乐手都是在卖艺乞讨。他们有的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为了让公众共享他们演奏的乐曲;有的则是喜欢这种流浪汉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次,我们在夏特莱站准备换乘去往拉德芳斯。在穿过一条低矮的通道时,有一个黑人乐手挎着吉他,边弹边唱。这黑人沙哑的嗓子粗犷有力,听起来宛如大漠上的飓风。他的吉他也弹得有滋有味。更绝妙的是,他一只脚踩着一个踏板,敲打着一面弹簧鼓;同时,弹吉他的右手的食指上套着一个铁箍,时不时举起来,“当、当”敲两下脑袋上边一根露在外边的金属水管。歌声、吉他声、鼓声和敲水管清脆悦耳的声音,彼此相配,新奇而又美妙。
我遇到一位来巴黎学习音乐的留学生,她说逢到周末常常买张票钻进地铁站。巴黎的地铁很自由,只要你不出来,在里边乘着车可以来来回回跑上一天。她就一站一站地去听这些民间乐手们的演唱。巴黎是个国际化的都市,乐手也像旅客一样来自世界各地。在香榭里舍站,我见过一位中国姑娘坐在那里弹琵琶,她黑黑的头发瀑布一样从额头垂下来,弹得很投入,可是匆匆路过的乘客很少有人停下来听一听。也许这种古老的乐声对于法国人来说太遥远了。不同文化是很难快速沟通的,但她的琴桌上却放着一支深红色的玫瑰花。
我相信,把玫瑰放在这里的,一定是巴黎人。
巴黎地铁简直是一个巨大的网状音乐厅。地铁的通道四通八达,这些长长的通道便是传送着动听乐曲的管道。上百个乐手分布在各个站口,演奏着他们各自心中的歌。如果他们相遇,相互总要保持一定距离。当这个乐手的乐曲在通道的某一处将要消失时,另一种悦耳的歌曲便会及时地送入你的耳鼓。这些乐手经常要“转移阵地”,从这个地铁站迁到另一个地铁站,换一换对场地的感觉。当他们提着乐器上车之后,忽然兴之所致,便端起乐器,把一支欢乐的乐曲撩人兴致地吹奏起来,整个车厢顿时一片光明。这时你会感到,整个巴黎全是音乐。
巴黎地铁不过是巴黎生活的一个场景。这里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殿堂,却是人间真正的音乐生活的场所;这些乐手不是日月星辰般的音乐大师,但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走进每个巴黎人的心中。(摘自《巴黎·艺术至上》 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