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坚韧精神

2016-09-19 11:36DavidBrooks
第一财经 2016年35期
关键词:终极目标铠甲挫折

David+Brooks

当我问到大学的资深教师和行政人员,如何来形容高校学生这些年来的变化时,我经常得到这样的回答:“现在的学生比过去更有学识,但是他们在情感上却更脆弱。”

这话听起来不假。当今学生的表现让人惊艳,但是他们徜徉在彼此肯定和赞扬的海洋里,彷佛相互的支持能够应对内心的某种不安。无论人们怎样看待校园抗议,学生们对触发警告和安全空间的渴望似乎是从一个情感脆弱的地方发出的。

如果你跟身边的中年人聊上几句,会听到一个普遍的故事,讲述了“兰花一代”(orchid generation)的出现。曾几何时,故事的情节是这样,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在家里做累人的家务,他们在操场上摸爬滚打。然后,他们在工厂里艰辛地劳作,或到军营里学习坚韧和勇气。

而如今,“直升机式父母”呵护着自己的孩子,避免让他们遭受挫折和困苦。他们监控着操场上的每一次纷争,孩子永远也学不会解决纠纷,或处理伤痛。

有很多事实证实了这种说法,但也不要过于怀念过去。很多过去我们认为的坚韧精神,其实不过是一种冷酷。过去这些年更多的倾向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被割裂,人们都披上厚厚的铠甲—男人像石头一样沉默寡言,女人容易暴怒,举止俗气,并且不可捉摸。

也许现在该重新思考坚韧,或至少是将其与冷酷分开。在情感上有韧性,并不是要采取某种防御姿态。并不是让自己披上铠甲,好让任何东西都不能伤害到自 己。

我们所钦佩的坚韧的人并不冷酷,他们很有热情。他们对某项事业、某种理想或者某种关系有着热切的承诺。更高的向往使他们承受挫折、痛苦和背叛。

这种人强大无比。一次冲击可能对他们造成打压,使其受到深远的影响。但是他们能够吸收这种冲击,因为冲击是短暂的,而他们的自然状态是长久的。他们也有感到被恐惧吞噬的时候,他们感知痛苦并活在其中。但他们努力克服痛苦,并且他们的渴望依然存在。

这样想来,勇气、坚韧和顽强并不是人们内在的特质。它们不是人们可以独自拥有的工具,而是由目标激发的手段。

约翰·刘易斯可能内心并不顽强,但是他能够以民权的名义做到顽强。特蕾莎修女的内心可能并不坚定,但是她能够以上帝的名义做到坚定。

我们周围的人可能并不是无所畏惧,但是当ta保护自己爱的人,当所做的决定涉及未来的梦想时,ta就能够勇敢。

当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终极目标,自己生命的意义时,他们就会比自己想象的强大得多。如尼采所说:“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总之,情感脆弱不仅是由家长们的过度呵护造成的,所有阻碍人们追寻自身终极目标的因素都是其背后的元凶。这其中包括现代心理学文化—有时会撇开道德目标,而孤立地讨论人们的心理特征;包括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打着“批判性思维”的旗号鼓励学生对一切变得漠不关心且一味怀疑;还包括现代的精英观—鼓励人们追求他们其实并不想要的成功符 号。

如果我们找不到目标、对他人毫无承诺与牵挂,我们就会感到脆弱。若想让人们变得坚强,就要让他们对某项事业充满理想、对他人真心关怀,从而做到为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忍受当下短暂的痛苦。

情感脆弱乍一看像是心理问题,但却只能用哲学来解决。只有当人们坚信某种真理、使命或情感时,他们才能真正变得坚强,才可以承受更多东西。

我们这个时代,冷酷无情被看作是久经世故,而执着的人才是真正坚韧的人。

猜你喜欢
终极目标铠甲挫折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对峙
挫折使我更坚强
铠甲选购指南
终极目标
平安普惠赵容爽:我们的终极目标
——客户的首选品牌
鲜花铠甲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人文关怀:医改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