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陈星星
美国有一条传奇公路,早在32年前,这条公路就被高速公路所取代,停止了使用;但她从未被废弃,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无处不在”。
在芝加哥的街头、在得克萨斯的乡间,在加州圣莫妮卡的海边,你总能和这条公路不期而遇:或许是一段无人的小路、一间怀旧的小咖啡屋、一个有趣的博物馆。又或许,只是一个个印着lo⁃go的文化衍生品,帽子、T恤、冰箱贴……在美国,没有人能说出到底有多少首歌唱过这条路,有多少影视作品拍过这条路。这就是66号公路,是美国的“母亲之路”。
大萧条时代曾是“梦想之路”
66号公路是一条横跨美国八大州,连接美国东西部的公路。全长2448英里,1938年完成铺设,用上个世纪的广告语来说,这条公路是“从芝加哥经圣路易斯到洛杉矶的最短、最好、风景最美的公路。”
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同时爆发“黑色风暴事件”(一系列的沙尘暴侵袭事件),导致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商店关门、工人失业、家园被毁、粮食短缺,对美国经济和民众生活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到了1933年,全美失业率达到惊人的25%。失去工作、甚至食不果腹的大批美国人,被迫离开故土,向西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加州迁移,以寻找新工作,开拓新的生活。
对于向西行进的行者,最佳路线自然就是连接八大州、最终抵达加州的66号公路。在绝望时代中,这是通向新生活的一条康庄大道,给迷失彷徨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成为一条“梦想之路”。
中东部一片萧条,66号公路上却热闹异常。车多了,人多了,加油站、餐馆、旅馆、超市等基础配套设施也渐渐多起来。很多美国人还没走到加州,就已经找到工作,索性就在沿路的小镇安居。有了就业和人口,66号公路周边的这些小镇也熬过经济危机,存活下来。
1939年,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出版纪实文学《愤怒的葡萄》,以经济大萧条为背景,讲述了约德一家被迫从俄克拉荷马州向加利福尼亚迁移的故事。正是在这本书中,约翰·斯坦贝克称赞66号公路为“母亲之路”。
由盛而衰,周边形成无数鬼城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等西部地区的国防及军备工业发展迅猛,促使更多人通过66号公路西移,以在这些行业中谋生。同时,66号公路又是运输军用物资的主要道路之一,原本就十分繁忙的公路更加兴旺起来。从二战结束到1956年《州际公路法案》通过的这段时间,66号公路迎来了它最后的辉煌。
战争结束后,美国家庭的汽车拥有量显著增长。数据显示,1955年注册的车辆有52.1万辆,这之前10年只有25.8万量,翻了不止一倍。随着汽车越来越普及、民众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美国的旅游业发展起来,66号公路再次成为人们去西部度假的首选线路。旅行者们穿过美国“心脏腹地”,走向佩恩特沙漠、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洛杉矶的迪士尼乐园,还有南加州的海滩。
1956年,美国通过《州际公路法案》。新的公路系统快速又安全,55号、40号和44号三条高速公路,逐渐取代了66号公路。66号公路上旅人越来越少,杂草丛生,无人维护,66号公路沿线曾经活力无限的城镇也纷纷凋零,甚至形成了无数“鬼城”,居民寥寥,建筑空空,很是荒凉。如今,还有专门介绍66号公路沿途鬼城的网站,形成了一种新的旅游项目。到了1985年6月,66号公路被正式从美国国道系统里删除,在地图上都无法找到了。
重生,发展出新的商业模式
美国人并没有忘记这条“母亲之路”。上个世纪90年代,沿路多个州的人们自发组成66号公路联盟,密苏里州更宣布在本州的66号公路为“州历史公路”,并设立“历史66号公路”的路牌。很快,这一行动唤起更多人的记忆,引发共鸣。最煽动人心的一段宣言是:“66号公路是我们最好的拥有,又或许是最坏的。但她永远是美国梦的一部分。”
在美国公路系统中消失了的“66号公路”,终于以另外一种姿态回归了:她以“历史66号公路”的名字,回到地图上,也回到人们生活中。这条公路的维修和保护,由各州的历史66号公路协会和志愿者们来组织、承担。现在,这条公路已经成为大量国际游客慕名而来的经典线路,也成为不少自驾客朝圣之地。
66号公路不再是一条公路,更是一个符号、一段文化、一种精神。重生的“历史66号公路”,为周边的小镇又带来新的活力,发展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旅游+历史+文化”。
从拉斯韦加斯前往大峡谷的旅游途中,亚利桑那州境内,有一段历史66号公路。从金曼小镇出发,驶上这段公路,荒凉感扑面而来,道路两边荒草野蛮生长,时时可见废弃的厂房和民屋。公路上车很少,偶尔会有在“历史66号公路”路牌下留影的人。亚利桑那州的另一个小镇塞利格曼,也是人烟稀少,这个小镇据说是美国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的原型小镇。
驰骋在这条已不复快捷的老公路上,强迫自己去享受荒凉中的散漫,最后带走一张合影,或者买上一两件纪念品,这未尝不是和旧时光相遇的一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