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明秀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与发展
□ 高明秀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创议成为世界政治中的热点话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对于两国乃至世界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自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与制造业规模分别超越日本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二、第一后,加速崛起的中国与世界霸主美国在权力结构上逐渐形成了历史上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间反复出现的“修昔底德陷阱”;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在更深刻意义上的“文明冲突”,中美关系较之历史上任何一对大国关系都更加复杂。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近年来中美两国间出现了日益显著的战略紧张和战略互疑,尤其是美国为防范中国崛起而大力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剧了双方关系中的对抗色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方为维护中美关系大局稳定、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探索。可以说,“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和推进,即为这些探索的集中体现。
作为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构想,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最初是由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于2012 年2月访美时正式提出的。2013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举行的“加州庄园会晤”时,用“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阐明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并与美方就此达成基本共识。此后,在奥巴马于2014年11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从增进战略互信、相互尊重、深化合作、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相互包容以及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以在双边、地区和全球等多层面促进两国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双方尤其是中方高层领导的积极推动下,中美在外交实践中通过元首峰会及以一年一度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为代表的各类交流沟通机制等多种形式,使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得以初步落实并不断深化,进一步拓宽了两国的合作空间。
通过回顾近年来中美关系的现实可以发现,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并非一帆风顺。美国虽然原则上同意这一战略理念并偶有政府官员发出正面评价,但总体上并未达到中方先前的预期。例如,两国在经济合作、反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双边、地区和国际问题上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中美双方围绕东海、南海和诸多双边议题(如网络安全、贸易和人民币汇率等)的分歧和矛盾进一步深化。因此,美国在外交实践中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一直心存疑虑、踟躇不前。2015年以来,美国国内精英更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华政策大辩论,其中不乏主张对华强硬,甚至遏制的论调。
美方的上述态度至少源于其四个层次的战略考量。首先,美国认为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还未达到与之平起平坐的程度,暂时难以接受新型大国关系对于“平等”的强调。其次,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美方认为自己无法确定中方的真实战略意图,甚至认为中国近年来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咄咄逼人”,因此将突出防范,甚至牵制中国崛起作为战略上的需要。再次,作为世界霸权,美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过程中历来主动,因此在接受中方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全新理念时存在困难、担心自身主动权旁落。最后,美国认为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相对空泛,缺乏具体操作的细节,所以无法加以明确回应。总之,美国在态度上的犹豫和迟疑,并不代表新型大国关系的推进和实现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相反,美方的上述疑虑可以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加以消除。
在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具备重大的理论、现实意义以及美方在实践中对这一理念仍存疑虑这二者并存的复杂背景之下,前不久举行的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对于新型大国关系在实践中的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中美双方通过对话而构建的良好合作氛围及其达成的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成果,表明合作、发展、共赢依然是当前中美关系的主流。另一方面,这一对话对于缓解当前中美两国的战略互疑、缓和双方围绕南海、网络安全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而引发的紧张同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这就有力地向外界表明,中美双方都不愿意陷入战略对抗与冲突之中。具体而言,此次战略与经济对话最主要的成果及其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以问题为导向,坦诚、务实地直面分歧与敏感问题,起到了明显的“减压促和”效果。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中比以往更多地提到了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愿景和期待,并用较大篇幅回顾了过去三年多以来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就表明,中方希望两国继续沿着这一既定目标奋力前行。此外,习主席着重强调中美出现分歧是自然的,但关键是以怎样的态度来求同化异。分歧不应成为彼此采取对抗性态度的理由,也不能成为美国军方一些人士以南海问题绑架中美关系的手段。先前,美国国务卿克里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曾表示:“有的人正试图制造中美间的紧张关系,甚至冲突。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可以合作的领域加强合作,这样才会有所不同。”可见,中美高层对采取积极的、建设性态度妥善处理分歧,是拥有广泛且明确的共识的。
其次,在本轮对话中,中美双方一致同意进一步强化管控双边分歧的机制化手段,避免走向战略误判,这就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例如,在互信机制构建上,两国重申积极落实2014年签署的两个互信机制备忘录,并在今年继续完善两军互信机制建设,就在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框架下讨论新增附件保持协调,包括弹道导弹发射相互通报附件。这将成为两军合作的新领域。在去年两国一度剑拔弩张的网络安全领域,经过一年的沟通与协调,也降低了“斗破”的风险,在6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次中美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后,并定于在半年内举行下次高级别专家组会议,还决定在2017年1月之前举行战略安全对话会间会,并在下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夕举行下一次中美战略安全对话。这就表明,双方意在保持这一对话机制,把两国关系顺利平稳推进下去。
再次,通过加强经济合作锁定新型大国关系发展的大局。在经济层面,此次对话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四项。交换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负面清单堪称此次对话的亮点之一。在中美两国因亚投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被外界认为竞争关系加剧的情况下,BIT谈判的时间表增强了人们对中美经贸良性互动的信心,也表明中美希望通过这一机制化安排牢牢锁定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大局。此外,中美经贸合作的又一大双赢项目即人民币业务将在北美开展,中方将给美方25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额度(RQFII)。RQFII额度不仅满足了美方长期以来希望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期许,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利于引导更多境外人民币回流投资,避免离岸市场人民币沦为国际资本投机沽空人民币的廉价筹码,从而极大稳定人民币汇率。所有上述经济领域的成果表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仍然是中美关系稳定的压舱石。
最后,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还在能源治理、绿色金融、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领域达成了诸多重要的共识,这就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
通过梳理对话的主要成果可以发现,在当前中美关系面临不少新挑战的背景下,以战略与经济对话为标志的沟通机制对于双方减少战略互疑、增进战略互信和合作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这就为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当前中美“结构性矛盾”和战略互疑突显,两国围绕南海等一系列问题而不断产生分歧与摩擦的背景下,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为代表的一系列沟通合作机制的建设,无疑将成为推动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中美两国应着眼大局、放眼长远,扎实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妥善地处理分歧,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任何可能的争端,从而增进互信,避免战略误判,最终通过合作与双赢造福两国和世界。
(作者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分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