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清云
人民币“入篮”后机遇和挑战并存
文|江清云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之外的第五大储备货币,所占比重为10.92%。一方面,这将促进中国金融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我国将面临金融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无疑将对我国全球投资和贸易战略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我国“一带一路”规划蓝图和中东欧投资战略的实现,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此外,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后将提高SDR的稳定性,使SDR与人民币、美元、日元、英镑和欧元之间的波动性降低,有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目前尚局限于货币互换以及国际货物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在国际货物贸易结算方面,2015年1季度,我国国际货物贸易的26.5%使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在交易对象方面,截至2015年3月底,与我国发生跨境收付的国家达到189个。在以人民币作为外汇资产方面,截止至2015年3月底,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和存款等人民币资产达到4.2万亿,其中离岸人民币存款余额近2万亿,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币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从外汇储备角度看,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7大储备货币。央行货币互换可以作为官方外汇储备的补充,目前人民银行已经与31个国家签署了总额达到3.1万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在国际银行借贷方面,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它货币所占比重从2014年第2季度开始超过英镑和日元。此外,人民币在国际债券市场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从2005年第1季度的1.2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第4季度的 1191亿美元,平均季度增长率达到19.4%。尽管人民币的使用量一直在迅速增长,但在全球债券市场仅排名第9位,在跨境银行放贷中所占份额也很小;其在即期外汇市场中的交易量仍然不多,占第11位。
从上述数据看,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不是很强,但人民币基本符合了SDR篮子货币标准:(1)过去5年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名列世界前茅;(2)该货币属于“可自由使用货币”(并非自由兑换的概念)。虽然人民币已经被纳入SDR货币篮子,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除了货币互换以及国际货物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之外,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因此,人民币需要依据“可自由使用”标准继续推进国际化程度。“可自由使用”标准包括:广泛使用性,即货币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该货币在国际银行中的借贷额;以该货币计值的国际债券;以及还包含了广泛交易的指标,即期外汇交易量。
长期以来,美元在国际外汇储备市场占据主要地位。以一国主权货币充当全球信用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而IMF设立特别提款权在加强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元、日元和欧元的波动持续不断,因此,将新兴市场的货币如人民币增添到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有利于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并且完全符合中国作为贸易和投资大国的身份。鉴于目前国际金融的发展和状况,人民币加入SDR篮子后,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包括美元继续占据主要地位、多元货币储备体系以及SDR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等情形。从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币加入SDR和人民币国际化都有助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
人民币进入SDR的目标和宗旨,一方面是体现人民币的信誉与影响,另一方面是促进国内外的发展与改革。
从货币专业层面看,我国尚存在着不足的情形,如汇率制度的改革始终没有到位、参考一篮子货币之前一直是空白,并且结算方面依然过度集中在人民币和美元之间。再者,我国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外汇市场的概念局限在银行间的外汇市场,目前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进行的人民币离岸交易市场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国与国际的差异表现在于:国际外汇概念不包括人民币,我国外汇概念包括人民币。即便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但依然是全世界尚未开放的外汇市场,人民币仍然属于不可自由兑换货币,这极大地影响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可以说,由于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阻碍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此外,人民币进入SDR货币篮子后还将面临其它四大自由兑换货币即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竞争。在国际市场投机性很强的情况下,人民币可能遭遇较大的波动,可能反过来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因此,我国在加入SDR之后如何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阻击国际投机,是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我国在加入SDR之后
如何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阻击国际投机,
是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有助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SDR为信用资产,在实际中产生的交易并不多。中国加入SDR并不会强制各国增加人民币储备或使用人民币结算。但是,通过加入SDR,人民币获得了国际认可,可以加大各国增持人民币为储备货币的信心,从而增加对中国金融资产的配置,为中国带来增量资金。
国际化货币主要包括3项职能:跨境交易结算与投资;进行人民币资产投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人民币在这三项领域均已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和应用。1在跨境交易结算与投资方面,从2009年跨境交易结算试点启动以来,截至2015年5月,人民币支付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为2.07%,排名第5位。另一方面,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快速上升,从2012年仅304亿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1866亿,比2012年增长5.13倍,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占比从2012年的6.2%上升至29%。参见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0882,访问日期:2015-12-24。在双边货币互换以及人民币清算安排上已经迈上了新台阶,大大促进了人民币从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逐步升级为投资货币,加快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2截至2015年5月,央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人民币;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等。参见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0882,访问日期:2015-12-24。
有利于我国“一带一路”规划蓝图和中东欧投资战略的实现。随着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规划以及推进中东欧投资战略,人民币在跨境交易结算与投资的意义不断加大。在这些国家层次的战略中,物流、交通和能源安全领域的基础实施建设项目体现了良好的前景。基建项目投资涉及的设备出口,项目融资中将会大量使用人民币结算;此外,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可以为实施“一带一路”规划以及推进中东欧投资战略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从而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
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金融改革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助力。遵循SDR有关“可自由使用”的目标和宗旨,我国可以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特别是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例如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随着首批6个城市QDII2(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试点即将启动,我国个人境内外投资将迅速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例如允许外资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发行人民币债券,推进国内外银行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进行人民币离岸市场交易,以及通过修改《外汇管理条例》等措施, 将人民币转变成一种自由浮动、可兑换的以及作为一种储备货币。从这一点出发,人民币加入SDR可以促进和加快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使人民币成为真正“可自由使用”的货币,并逐渐使人民币资产成为世界外汇储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一是尽快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比较健全的情况下,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外汇市场的创新工具,比如参考一揽子汇率,通过增加币种,设立各币种权重进行汇率改革,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人民币作为国际外汇储备中所占的份额。二是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提高人民币的国际流动性,利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推动贸易项下的人民币结算,使人民币“走出去”。三是确立上海自贸区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桥头堡,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和中东欧投资战略的投融资作用,通过选择适合对外投资的项目推进人民币的对外使用程度。
人民币加入SDR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更好的契机。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人民币加入SDR有助于外商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币种,特别是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平台进行汇率改革、人民币离岸市场交易、发行人民币债券、活跃即期人民币外汇交易,大幅度提高人民币的“可自由使用”程度。
当然,任何一个货币自由兑换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都必须遵循从内到外、从国际到国内、先在岸后离岸的先后顺序与原则。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承担的任务也是巨大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则可以为这一终极改革目标提供了制度性的试验平台。
人民币被列入SDR篮子是我国在全球贸易、投资与金融地位不断上升的结果,与我国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动力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内在要求。加入SDR毫无疑问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从国内进行制度性改革,重点是资本项下的自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自由化以及通过改革外汇管理制度,提高个人境外投资的便利,通过遵循从内到外、从国际到国内、先在岸后离岸的顺序与原则,使人民币逐渐变为国际外汇储备货币。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可以围绕上述目标进行改革,特别是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平台,从境外投融资、国际贸易项下的人民币结算、人民币汇率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的自由化,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编辑|王秋蓉qiurong.wang@wtoguide.net
本文受上海高校智库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J034)资助。作者:江清云,德国汉堡大学法学博士、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