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记者 周宇 杭州报道
国际范城市的田园梦
文|《小康》记者 周宇 杭州报道
无论一座城市向前走多远,都不可能丢下乡村,当“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气质从城市流向乡村,为健康、生活、产业而设计的“国际范”浓郁的杭州也愈发彰显出“品质之城”的魅力
文艺范 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猪舍茶吧”一改传统农家乐式的做法,将文艺、小清新、小资这些属于城市人的品质带入乡村,从而形成特有的“乡土文艺范”,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特别适合“下乡”的城里人,质朴却不失个性。
当主导全球经济风向标的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之时,来自不同经纬度的人们开始谈论这个名叫“天堂”的城市。人们会好奇,究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笔下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原因让唐代诗人白居易感叹“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旅游宣传口号“Hangzhou,Living Poetry”(杭州,诗意之旅)所描述出的生活方式又是怎样的?
要解答这些问题,可将目光先移向杭州的北面——良渚。5000年前,这里曾经活跃着一个拥有高度文明的史前人类社会,100平方公里的城市群包括城市核心区、防洪水坝系统、祭坛墓地及广阔的郊野区。堪称“造城”高手的良渚先民不仅是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直接体现,更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生动体现,如今这样的创新血液依旧在杭州165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淌。
“杭州的‘好气质’来自城市的文化底蕴。”在杭州市市长张鸿铭看来,今天的杭州既包含了良渚文化的“精致和谐”,澎湃钱江代表的“大气开放”,又有典雅西湖代表的“细致内敛”,同时还具备悠远运河代表的“深厚积淀”。
如今,这样“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气质从城市流向乡村,如此流动的过程也让杭州的“国际范”越来越浓。
2016年7月,在杭州市人民政府、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主办的首届全球XIN公益大会间隙,身着浅蓝色中式服装的吴小莉将自己制作的黏土泥人像亲手送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人像原型正是潘基文本人,作品不大,却精致逼真。
“去年中阿经贸会议上,我把阿根廷国花赛波花、国鸟棕灶鸟和阿根廷足球队这两件作品送给了阿根廷总统,她很开心。”对于吴小莉来说,以民间艺术美术师身份参加中外文化交流和公益活动并不是第一次,让世界了解杭州,她也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今年42岁的吴小莉,15岁离开老家浙江省遂昌县,只身到杭州打拼。两年前,吴小莉在杭州市拱墅区的桥西历史街区开办了“乐漫土创意文化馆”。200多平米的店面,装修得古朴带感,正对着门的展示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普京、奥巴马、朴槿惠等G20峰会与会领导人的黏土泥人像,每个泥人大约只有马克杯大小,但神态样貌逼真。“我和店里几个技艺稍成熟的员工花费近三个月才赶制出来。”吴小莉介绍说,乐漫土不单纯是一家专门从事黏土教学和经营的店铺,它还免费为学校和社会上的残疾人士培训技能,并提供就业岗位,她称这群人为“福宝宝”,“我们40多名员工中,就有一半是‘福宝宝’,他们大多是聋哑人。”
“福宝宝”们因为这份精致的职业改变了生活方式,“乐漫土”所在的这条桥西直街则是因为城中村改造才焕发了新生。
2005年9月,下过雨的清晨,街上还湿漉漉的,拱宸桥东的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生活,而热闹是桥东的,桥西恍如另一个世界。67岁的宋大妈佝偻着背,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一片破旧不堪的老屋间。她提着暗红色的马桶,踩着坑坑洼洼的道路,步履缓慢。
相似的情景每天都会在当时的桥西直街上演,没有独立厨卫的棚户,甚至有的一家三代五口人就挤在20多平方米的屋檐下过活。十余年前的杭州,还有人过着这样不精致的生活。而就在2007年10月,桥西直街改造终于正式启动。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全面的整治改善,修旧如旧,将房子进行了加固和原样修复,保留了雕花木柱、花格窗等清末民初的建筑元素,基本还原了运河水上人家的生活环境和街巷风貌。
“就像做梦一样,以前的日子和现在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哦。”在桥西住了一辈子的陆奶奶,觉得自己的家从棚户区变成了历史街区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现在的桥西一带,还是保留了不少老底子的建筑风貌,清末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联排式里弄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和八十年代的“筒子楼”。
“为保留杭州的‘遗传密码’,让城市找到‘回家的路’,我们没有简单地进行大拆大建,而是对有保留价值的老房子进行了修缮,安装了喷淋系统,消除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改善通风、采光和增加现代化厨卫设施,配备给水、排水、排污、供电、供气、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杭州市拱墅区委书记许明向《小康》记者介绍说,这些曾经的“棚户区”竟然成为了运河历史的“活化石”。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这里,是近代杭州百余年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也是杭州城中村改头换面的缩影。
在杭州,曾经的“城中村”变身为了“文艺范”。位于西湖区的青芝坞自2010年改造后,从土坯泥墙变成白墙黑瓦,马路从原来的7米宽拓宽到现在的12米宽,自来水管也埋设进来,电线由“天上”改到“地下”,西湖的活水被引了进来,村里溪流变得清澈。如今,这里一个个开放式的小庭院里经营着各类创意特色菜、西餐咖啡馆、青年旅社,成为了文艺青年的乐园。
在杭州,曾经的“城中村”还变身为了“金袋子”。位于杭州上城区玉皇山脚下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几年前还是集城中村、低矮工业厂房和层次不高的商贸专业市场于一体的“脏乱差”模样,如今这片3.2公里的土地上集聚数百家基金企业,仅今年一季度就已完成税收3亿多元。
“小镇未来将更具国际化,不仅为高端国际人才就近提供人才公寓,还要设立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国际化双语学校,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后,外籍人士不用走出小镇,就可以办理护照、签证等手续。”杭州市上城区委书记缪承潮说。
杭州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提供给《小康》杂志社记者的资料显示,为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全面提升人居品质,杭州市提出: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主城区现有246个城中村改造,将它们打造成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市社区。
视线再从城市中的村庄转向真正的农村,纽约时间2016年6月17日,《纽约时报》国际版用接近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中国乡村建设,记者选取的典型案例是距离杭州约60公里的临安太阳公社。
“太阳公社最引人注意的是猪圈,这三十头小黑猪的家可不寻常!露天,竹内衬结构,它们还有金字塔形的茅草屋顶和一个游泳池。每个下午,黑猪们在温柔的爵士乐的天籁之音陪伴中酣然入睡,人们说这是中国最美猪圈。”报道的开篇用了这样一整段描述太阳公社的猪圈。
杭州的“国际化”目标
7月11日,中共杭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草案)》,分阶段提出了杭州市的“国际化”目标。
到2020年,城市创新创业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国际往来和人文交流更加深入,成为具有较高全球知名度的国际城市。
到2030年,城市国际化向纵深推进,城市核心竞争力走在全国城市第一方队前列,初步成为特色彰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世界名城。
到本世纪中叶,杭州城市的国际性特征进一步完备,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自身特色和个性特质充分彰显,成为具有独特东方魅力和全球重大影响力的世界名城。
“换做十几年前,我们的这些想法可能没法在农村变成现实。”猪舍的设计师,中国美院建筑设计师、教授陈浩如感叹道,“那个时候,大家注意力都在城市。”
让梦想照进现实,得益于2013年开始席卷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而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3年6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浙江启动。
“《纽约时报》的报道里说我是商人,我觉得这个称谓可以改一改。”太阳公社社长陈卫介绍说,我们是从3年前开始建设的,租了双庙村的500亩土地,这里和普通的乡村一样有稻田、猪舍、鸡舍、兔子谷、羊谷,可不一样的是,这里的农作物全部采用传统的有机耕作方式,不会使用农药和化肥,“要是纯粹为了赚钱,凭我现在的农场管理经验,去城市里一些大型农场,收入比现在高多了”。
不论是陈浩如,还是陈卫,他们这一群人共同的愿景都一样:建立一个理想的社区,让身在城市的客户和劳作田间的村民能像分隔两地的远亲一样经常往来,从而振兴农村。
“城市国际化不是城区国际化,杭州正尝试走出一条城市国际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提升城市国际化的发展路子,让城市国际化与城乡一体化互促共进。”杭州市农业和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娄火明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2016年7月,杭州发布《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被列入杭州打造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的重要抓手之一,这也要求我们要站在国际化的视角去看乡村。”
临安的猪圈养着一群“最具幸福感”的小猪,一百多公里外的桐庐县江南镇荻浦的牛栏却变成了特色咖啡厅。
沿着石板路走去,以前路边随处可见的垃圾变成绿化带,小池塘里的水清可见底,几尾橙黄色的锦鲤悠然其间,小池塘旁原是联排的牛栏。如今走近了,却只听见里面传出萨克斯吹奏的《Heart and soul》。
推门进去,咖啡机、精致的陶瓷杯、木质桌椅,原来农家常用的黄鳝笼、石磨盘、葫芦瓢变成了装饰品挂在墙壁上,洗手池是牛食槽改装的……这些只能在农村老房子里看到的器物,转眼变为寄托乡愁的点缀。
有了牛栏咖啡的先行“探路”,不少村民纷纷回乡创业。2013年10月,在外创业多年的荻浦村人申屠芳回家探亲,当她看到村里刚刚开业的“牛栏咖啡”受到了大家的追捧时,眼前一亮:自己寻找的“投资项目”有着落了!总面积大约在300平方米左右,申屠芳投资100多万将这些猪棚“改头换面”变成茶吧。开业第一年,猪舍茶吧的营业额就达到了80万元。
“回家的感觉好吗?”面对这样的问题,申屠芳说:“看看家乡的青山绿水,再看看村民脸上挂着的笑容,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牛栏猪舍的成功变身改变了老百姓的观念,不少村民开始主动挖掘身边的商机。”荻浦村党委书记申屠永惠介绍,现在村里的特色民宿有20多家,G20期间有免费入住民宿的机会;农家饭馆30多家,摊铺更是数不胜数。
牛栏咖啡、猪舍茶吧的成功绝非偶然。“我们荻浦村仅卫生环境整治就花了三年时间,文化内涵挖掘、古村落建筑保护等也同步进行。”江南镇党委副书记项芳农说,在垃圾分类、截污纳管、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方面荻浦村都做在前面,才使得美丽乡村可以延伸为美丽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桐庐是浙江省唯一的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全域旅游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因为它改变了原先城乡二元结构,也改变了景区和非景区两重天的模式。”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李虹认为,“杭州2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70%的经济总量,那么剩下75%的土地面积如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建设美丽乡村是一条路径。”
2015年,杭州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吸引了423万人次,产值达到14.1亿元。2015年杭州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719元,与2010年13186元相比接近翻番,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速增长。
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杭州是否有可以向全国复制的模式?曾任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现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发展组组长的顾益康认为人的因素与重视程度最为重要,“从2003年起,连续十多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名称不变、主题不变、决心不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无论是城市中村庄的变身还是美丽乡村的建设,杭州这座“品质之城”都正在潜移默化地提供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在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机遇的同时,又能在短时间内回到舒适生活中最亲切的农郊和田园。
城市中,既看得到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大运河,也看得到一大批特色小镇提供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田园化创新创业生态圈。乡野间,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千岛湖的环湖绿道骑行,在建德看最美古村落,在富阳看当代“富春山居图”,在余杭大径山品茶……这就是杭州,一个为健康、生活、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1.2015年10月23日上午,以“邂逅大运河,风情最杭州”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庙会在杭州运河天地拉开帷幕。旗袍秀、运河之夜音乐会、民国风情秀以及创意集市、手工集市、非遗集市、传统集市、民俗集市、品牌集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
2.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翁卫军(左)接受《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专访。
3.杭州市下城区尤其是武林广场一带被称为“杭州的心、城市的眼”,也是杭州的“城市客厅”。
4.历时3个多月的维修改造,杭州良渚博物院于2016年7月重新开馆面世。本次良渚博物院维修改造项目涉及3300平方米常规展厅、310平方米公共区域和32平方米互动区,一系列改造让这座“收藏珍宝的盒子”真正成为了可观、可学、可触、可玩的地方。
5.杭州“乐漫土创意文化馆”创办者吴小莉和店里几个技艺稍成熟的员工花费近三个月赶制出来的G20与会领导人泥塑。
6.位于临安东天目山麓的指南村,距杭州市80公里,如今柏油马路已通至村里。深秋时节,金黄的银杏和火红的枫叶把这里描绘成“泼了浓墨的高山风情油画”。如今指南村成了赏枫佳地,许多旅游摄影爱好者都在枫叶飘落的季节前来游玩摄影。
7.杭州市下城区2.5平方公里的武林商圈,不仅是人人为之向往的“购物天堂”,也是孕育杭州城市记忆的“文化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