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凤翔东湖记忆

2016-09-19 03:46刘建林LIUJIANLIN青年作家供职于光明日报社
台声 2016年10期
关键词:凤翔东湖石刻

刘建林 LIUJIANLIN青年作家,供职于光明日报社

抹不去的凤翔东湖记忆

刘建林LIUJIANLIN
青年作家,供职于光明日报社

善于描写细腻真挚的感情,喜欢用小人物演绎历史的变迁。著有长篇历史小说《篦子道》《徐淮记》等

曾经一段时期,漂泊在外,求学工作、生活立业,对家乡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儿时记忆中。然而,无论身在哪里,揉进生命血液里的家乡印迹是抹不去的。说来也是一件憾事,生在凤翔的我对家乡文物古迹了解甚少。只有儿时听妈妈讲的“东湖柳、姑娘手”,至今仍在耳边回荡。“姑娘手”说的是家乡女孩子心灵手巧,能将一张纸剪出千变万化的图形来。如今,凤翔剪纸成为一张享誉国内外的家乡文化名片,自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湖柳”是指东湖柳树被“二月春风”剪出来的景色最美。每逢春季,柳叶如烟,萦绕河堤,前来游览的人们络绎不绝、美不胜收。如今,东湖已成为外地游人慕名而来的旅游胜地,自然也吸引回乡探亲的我置身其中,再次领略这座古老园林至今散发出的人文气息和无穷魅力。

细细读过记载才知,东湖有二十余处景点,湖面五万七千六百多平方米。它集亭、谷、楼、阁、廊、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古时曾被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有瑞凤鸣飞而过时,在雍地饮水,故而得了这个寓意吉祥的名称。殊不知,东湖与久负盛名的杭州西湖雅称“姊妹湖”。这说来也是一段佳话。东湖是曾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的北宋文豪苏东坡所兴建。当年,苏东坡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作游之所。二十年后,他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一座位于烟雨江南的杭州,一座位于尘土飞扬的关中,都因苏轼而诞生,故称为“姊妹湖”也就自然而然的。

漫步其中,秀丽雄伟的亭台楼榭,使人忘却繁忙生活带来的疲惫,身心得到放松。湖内水荷交融,湖岸古柳摇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轩榭布局精巧、曲径通幽、古朴典雅。“君子亭”如立命天地间坦荡荡君子屹立于湖心,亭畔竹林相映,水中荷花盛开。在古人眼里,荷花和竹子有君子之喻。莲花是“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竹子更是具有“中虚外直,圆通有节”的君子风范。苏东坡修成亭子,使“亭亭净直,不蔓不枝”的荷花、“圆通有节”的竹子和亭中自诩为君子的人形成对照,取人、竹、花“三君子”之意而得亭名,独具匠心,寓意深远。整个湖上的亭榭以石桥相连,水面被巧妙地分为三部分,岸渚交映成趣。登上小娇亭,便能见其精巧玲珑。坐在“鸳鸯亭”,亦可欣赏鸳鸯戏水。身在会景堂,便可驻足品茗观景,临风怀古。移步登上一览亭,可远望南山,也可俯瞰东湖美景,还能欣赏雍山雍水,一景一物,别出心裁,回味无穷。

沿着苏东坡留下的足迹,能走出千年的味道来。苏东坡修筑的凤翔东湖,既给人们留下了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为后人留下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在东湖和为东湖而写的诗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等。藏有苏轼的梅、兰、竹、菊手迹石刻,一百五十余通历代文人墨客诗词石刻,诗文书画、亭廊阁壁,给人以古朴典雅、恢宏壮阔、博大精深之感。细细欣赏石刻,犹如与千年智者对话,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凤翔东湖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凤翔
乡村主力“回流”——凤翔区农民“弃城返乡”现象观察
我爱东湖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水墨东湖
东湖古柳
凤翔探索“提醒制”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