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兰
意象、叙事、人文情怀
——评中法合拍文艺电影《夜孔雀》
吕红兰
电影《夜孔雀》剧照
《夜孔雀》是由戴思杰执导、中法合拍的爱情文艺片,总体而言不乏亮点但仍有些许缺憾。夜孔雀的多重意象是影片的灵魂所在,运用蒙太奇剪辑手法和倒叙、插叙的叙事方式,创造出两条叙事脉络,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美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和配乐为其增色不少。影片设置伏笔和隐语的手法虽有待提升,但总体值得称赞。但信息量过大使得故事完整性有所欠缺,处处彰显的人文情怀无法挽救人物塑造的差强人意,而海报浮夸、剧情老套、逾越人伦等多种原因,使影片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
据《昆虫记》记载,夜孔雀又叫孔雀蛾,是一种长得很漂亮的蛾,成蛾之后便不再吃东西,它的生命极其短暂(两三天),在短暂的生命里,唯一要做的事便是寻找配偶。因此,它具备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殊天赋:为了这个目标,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在飞行时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它总是无所畏惧、坚强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最终成功找到配偶。夜孔雀与佛教中的“涅槃”有着某种相通的思想内涵,对生命的珍视中蕴含着一种慈悲精神。
影片中的夜孔雀象征经历了爱情痛苦后破茧成蝶的艾尔莎,这位独立、果敢、坚强的法籍华裔长笛手在中法两地与马氏三人产生了复杂的感情纠葛,从纹在脚上的幼虫到纹上背部的成年夜孔雀,无不与纹身之外的艾尔莎和夜孔雀的成长相呼应,一步步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暗示着事件与人物的变化。夜孔雀不仅见证了人物情感的演变与升华,也见证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戴思杰对故乡成都思念之情的蜕变。同时,作为一部文艺片,以“夜孔雀”命名,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引发观众对影片的猎奇心理,激起他们的观影期待。
影片采用大量蒙太奇手法,运用看似凌乱的双线剧情讲述了四人之间的情感演变,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能很好地表现其中情感的纠缠,而且颇具艺术欣赏效果,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影片并没有按常规的时间顺序进行铺陈,插叙和倒叙的熟练切换成功将影片分出两条叙事脉络:一条在中国成都,艾尔莎“几个月以前”在古朴典雅的成都偶然邂逅尺八高手、丝绸研究员马荣,之后与马荣父子之间产生逾越人伦的感情纠葛;另一条在法国巴黎,马荣的弟弟——纹身师马建民在与艾尔莎的亲密接触(纹身)中慢慢生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愫。两地分头叙述、灵活转换,使成都和法国的场景相互补充、衬托。这样的剪辑和叙事方式完美地实现了时空穿梭,使两地的回忆与现实形成因果联系,并随着时间的推进使整个影片的脉络变得清晰明了,促进了人物的感情发展,最终完成了整个故事的推演。但由于影片的时长有限,过大的信息量和过于频繁的场景切换很难掌控影片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故事的完整性有所欠缺,给观众理解影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在马荣喝下孔雀胆药酒后,镜头马上就切换到远在法国的艾尔莎身上,并没有清楚交代马荣的生死,难免使观众产生困惑。
影片从唯一现存的仍采用手工缫丝工艺的南充宏兴丝绸厂取景,真实地还原了这种古老工艺。此外,还向我们展示了成都浣花溪公园、杜甫草堂、九眼桥、兰桂坊、天府新区和法国莱茵河畔等地的美景,其中很多镜头都是用偷拍的方式进行的,这种随意、自然的原生态镜头拍摄,最大程度地向观众展现出了成都的古朴典雅和法国的浪漫气息。影片中的尺八是沟通成都和巴黎两线感情发展的媒介,艾尔莎被空旷的尺八声引进古老的蚕丝厂,与悲悯深沉的马荣初次邂逅,尺八清曲营造出空灵、恬静的意境,身处其中的艾尔莎被深深震撼。这一刻,她的心扉被轻轻叩开,一颗种子已经悄然种下。从艾尔莎对这种古老的乐器产生兴趣,到马荣教她尺八,再到两人情感因夜孔雀进一步升华,最后,艾尔莎独自一人在莱茵河畔吹奏尺八。尺八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将不同的时空串联在一起,使剧中角色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
片中伏笔和隐喻设计得比较到位,虽然许多伏笔和隐喻的使用手法不够隐晦和自然,急于表现,暗示太强烈,容易让观众察觉到人为的痕迹,但总体而言还是值得称道。马氏兄弟痴情于各自喜爱的事物,“尺八材质万中挑一”与“艾尔莎的皮肤万人少有”这两种相似的说法不仅很好地表现了二人的秉性,而且恰到好处的把片头零碎的场景串联在一起。
艾尔莎在寺庙中找到了不用灭蛹杀生就可以制丝的方法,在她向马荣介绍夜孔雀时,镜头有意将艾尔莎的身形与她背后的夜孔雀的翅膀相合,给人以艾尔莎长了夜孔雀翅膀的画面感,宛如艾尔莎化身为美丽的夜孔雀一般,又似夜孔雀正借艾尔莎之口在向马荣倾诉。相信此处导演是借鉴了“庄周梦蝶”的典故,意在营造人蝶合一、亦人亦蝶的虚幻感,马荣听后的表情很能表现这种如梦如幻的感觉。紧接着,他说道:“我找了这么久,终于找到我想要的了。”此句一语双关,既指他找到了想要不用灭蛹杀生的制丝方法,也指他找到了心仪的女子,此时的马荣,心中已经对艾尔莎产生了一种的特殊的情愫。
两人相恋后,马荣说艾尔莎的名字就叫“夜孔雀”,并将艾尔莎的脚链系在自己脚上。一方面,表明了夜孔雀代表着艾尔莎,另一方面也为之后马小林的崩溃埋下伏笔。艾尔莎说的“我的蚕宝宝(就要死去了)”也是一句隐语,寓意幼虫与腹中胎儿。臭椿树是夜孔雀的身心寄托,马建民承诺帮艾尔莎在巴黎找到臭椿树潜在的意思是自己会成为艾尔莎在巴黎的身心寄托。没有纹眼睛的夜孔雀不会飞走,暗示着马建民会一直陪着艾尔莎走下去。在墓地,找到臭椿树、在臭椿树下埋葬死去的蚕宝宝,都预示着艾尔莎和马荣爱情的终结。马小林穿艾尔莎的高跟鞋,暗示着对于从小就缺乏母爱的马小林而言,养小白兔的艾尔莎身上母性的光辉,艾尔莎是美的化身,是穿着水晶鞋的公主,马小林对艾尔莎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对母爱的寻求。马小林与艾尔莎的接触一直都是围绕脚展开的,这是一种隐晦却又强烈的性暗示,意在表现马小林的荷尔蒙的冲动,而他在给艾尔莎做足疗时提到的孔雀胆药酒也为后来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川剧《孔雀胆》的上演是本片亮点,戏剧中的人物与扮演者的命运结局发生重叠,并以戏中戏的形式交代了马荣与马小林的父子关系,还增加了戏剧中没有的部分:马荣喝下孔雀胆。此处表达的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感慨。
影片开篇,丝线制作以蚕蛹生命为代价的独白引发观众对生命的思考。艾尔莎努力寻找,最终找到了一种不灭蛹杀生的制丝方法,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也让观众看到了一种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艾尔莎无偿为时日无多的病儿演奏与马荣为蚕茧演奏因曲同工,不仅刻画了二人的善良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对生命的临终关怀;法国人流的期限是12周,体现了国外对妇孺群体的保护和关爱……处处都散发着人文情怀。影片以字幕形式结篇,依剧情可知,导演对成都所欠的巨债,实际上是对故乡文化深深眷恋的情怀。
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是本片一大特色。时尚美丽的现代长笛手艾尔莎与传统气息浓厚的马荣,活力青年马小林与古老的川剧,现代的刺青钢针与植物根茎所制的刺青针,锦绣成都与浪漫法国,古老尺八与现代长笛,戏曲中的绣鞋与游泳池里的水晶鞋,成都迪厅中古老尺八与现代DJ的完美合奏……影片处处呈现出中西、新旧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这也与人物的情感发展遥相呼应。
《夜孔雀》是由戴思杰执导,海秀传媒和上海尚世影业共同出品的中法合拍的一部爱情文艺片。从尚世影业和海秀传媒来看,近几年这两个公司出品的文艺片可谓是少之又少,《夜孔雀》对他们而言也可以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对导演戴思杰而言,虽然把自己最爱的两座城市成都和巴黎一起拍进电影,向观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法国的热爱,使个人情感得到了倾诉和表达,但是俗套的剧情显然缺少对传统的尊重,这确实给影片减分不少。
《夜孔雀》选择5月20日这样一个档期上映是非常不错的,优美的影片名字,加上“我爱你”的隐语,更容易吸引观众。但大尺度的浮夸海报以及不恰当的宣传,却会引起观众们反感。再者,作为一部中法合拍片,价值观念的碰撞也使影片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夜孔雀》作为一部文艺片,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气氛和情境,有些情节难免脱离现实,审美取向也比较小众化,这是影片较难被大众喜欢的一大原因。电影本身拥有的观众环境开放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众口难调的艺术形式,文艺片富有文艺气息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只是一味追求文艺,就容易与现实脱节,故而需要普世价值与人文情怀的加入。《夜孔雀》在这一方面虽有一定尝试,但流于形式的人文关怀无法掩盖剧情主题对公众道德的背离,这可以说是该片的根本问题所在。
同时,华丽的外表掩饰不了剧情的烂俗。从剧情上来看,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人的几段情感邂逅,没有任何的新鲜感可言,唯一不同的是三个男角是血亲。同一个女人,与同一个家族里的三个男人发生感情纠葛,这种特殊而又虐心的四角恋无疑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噱头。但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层面来讲,这样的剧情是存在着道德缺陷的,难免会引起多数人心理上的不适感。
而且,影片虽时刻彰显人文关怀,但仍无法掩盖角色塑造过于粗糙的事实。片中角色由刘亦菲、刘烨、黎明、余少群主演。刘亦菲饰演美丽善良、果敢坚强的法籍华裔长笛手艾尔莎,与她以前饰演的仙气飘飘的角色形象相比,这次接了回地气,演技也有所突破,但是对剧中人物情绪的把握仍不够准确,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纹身师马建民让有中法家庭的刘烨来演确实比较合适,能够使演员更好地代入角色之中,故而刘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就比较深刻到位。黎明饰演马荣,年龄与人物形象相仿,但就演技而言只能算是一般,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影片中最出彩的当属余少群饰演马小林,他把角色的痴、狂、疯、颠以及对艾尔莎和川剧的热爱都恰到好处地演绎出来。
《夜孔雀》作为一部中法合拍的文艺片不乏亮点但也有缺憾。无论从剪辑方式、叙事手法,还是从画面呈现、配乐等方面都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影片所带来的东西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也有利于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传播。然而,剧情俗套、角色粗糙、逾越人伦等无法忽视的缺陷,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中外合拍文艺片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吕红兰,女,河南新乡人,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英语教育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