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瀚玉
我们已经接触过不少跟睡觉没关系的梦了。举个栗子,运动员奋斗4年参加了奥运会叫圆了“奥运梦”,集伟光正于一身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打拼出一片天叫实现了“中国梦”,还有那个在太平洋对面流行了240年,提倡小人物也能有大舞台的“美国梦”。
最新一个关于梦的名词,叫“中产梦”。我们的兄弟媒体“DT财经”有篇文章分析过这事儿,认为一个来自英国的死贵的家电品牌,戴森成为做这个梦的关键因素,那篇文章大意就是说,用上它那些售价全都上了4位数、款款都有“黑科技”、设计水平则向苹果看齐的家电产品,能给你带来已经过上了中产阶级生活的感觉。毕竟这种高大上的产品,也被看做是中产标配。以此类推,你可以把戴森换做汽车里的沃尔沃、厨具中的双立人、酒店里的安缦、护肤品里的CPB。这个梦的实现不是圆梦的人身份发生了啥变化,而是用的东西变得高级了,也就是俗话说的“消费升级”。
可不要小看这个已经被做生意的人用烂了的词。就是在这股浪潮下,国产啤酒在2015年创下了5年来的最低产量,一共减产了能装满1330个标准游泳池那么多的啤酒,因为人们消费升级,跑去买进口啤酒了。也多亏这股浪潮,雀巢虽然速溶咖啡卖得不怎么样,但是作为新兴消费弄潮儿的胶囊咖啡机据说销售情况还挺火。在宝洁刚刚出的季度财报里,它旗下的潘婷、海飞丝、玉兰油等美妆和洗护发产品的销量都下滑了,唯一增长的是SK-II—那个死贵死贵、买几瓶神仙水就得卖一个肾的牌子。
平心而论,和贝克汉姆家用同款吸尘器,和硅谷精英开一样的电动车是会带来一时的快感,而且获得这种愉悦的方式也不难。女高管安迪家用的是蒸烤一体黑科技厨具,那我也可以有和华尔街精英一样的选择;有女模特在Instagram上晒出了沙拉配气泡水的午餐,绿色的一堆草中若隐若现地露出了点伊比利亚火腿,那下次我也去片点这种肉,就能离名模生活近一点。
但也有另一种情况—你身体的一部分用着戴森、Le Creuset和La Mer,另一部分却还是每天得坐地铁上班,在公司被老板当牛支使,春节之前为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着急,在每一个购物节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等待秒杀。
说到底,大家能接收的消费升级虽然品牌溢价高,但绝对价值还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按照电视剧里中产阶级的样子,人家可不只是用戴森开沃尔沃。首先房子得大,还不能是租的,其次小孩子进小学进中学也不用太发愁(当然你要像《小别离》里一样对孩子的成绩要求特别高那就不在我们讨论范围里)。他们的工作里,不会有贴发票这种鸡毛蒜皮却甩也甩不掉的烦心事,也不必担心早晚高峰要挤地铁挤公交。一来他们都开好车,二来,除了一些主角A赶着去见异性主角B的关键时刻,他们基本不用受早晚高峰堵车的气。
说到底,那些让我们以为自己过上了中产阶级生活的产品更像是一个个VR头盔,戴上它们自然兴奋,但VR毕竟是VR,不能24小时戴着,摘下头盔看到的生活也难免有些太不同步。各位年轻的朋友的确是为了能让自己更享受生活而升级来着,但升级的产品买到手后,生活有没有优质起来,我们另说,另说。
买了中产标配的也可能是这样的一群人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买不起房也摇不到号
还是按照国产电影、电视剧的思路来,中产阶级至少应该有一套宽敞的房子,装修品位不俗,开的车也不能是后排坐着伸不开腿的经济型。不过现实是,北上广深这样本该是中产阶级最密集的地方,房子有限购令不说,房价还高得估计连戴森的老板都会吓到—房价温和点的可都在六环外了,通勤太累是不会有幸福感的。车的价格虽然不至于吓人,但“摇号摇了3年都没有摇上”和动辄十几万元的停车位还是挺惊悚。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是升级到top级的产品,也会有一些“中产未满”的遗憾。
人生太累,何不犒劳犒劳自己
18天没有卸妆、月抛戴了两年半、把PPT当维他命不用吃饭、加班加班加班。在受尽了太多工作上的摧残,也许还外加“这个项目终于完成了完成了完成了”,或者“我和房产中介斗智斗勇斗赢了”之后,买一个尊贵感满满的东西来犒劳自己还是说得通的。毕竟只要感受一下它们的质感,或者都不用通电只是坐在它旁边静静端详一下,心里也会自言自语道“值得的值得的,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要没有这些自我安慰,下一次要战斗的时候,怕是连一点油都加不起来了。
吃土少年/少女和ta奄奄一息的信用卡
毅然决然地买下死贵死贵的“中产梦”,也可能导致你为了攒钱整整两个月都没法吃大餐,甚至在肚子饿时只能将就着吃碗泡面。也有一种情况是,埋单的时候心情特别爽,但在看到信用卡账单后,便默默掏出计算器开始一遍又一遍算之后的几个月该怎么过才好。
“那就是我的鸡血啊!”
就像《奇葩说》里说的那样,刷爆卡买了包包过后,也可能换来一个人为了早日还完款,艰苦奋斗从而事业更上一层楼。情况大概有—“天啊,我的SK-II要用完了,我得赶紧再接一单活赶紧干完,不然怎么买下一瓶SK-II”,或者“我都已经有这个卡地亚的手镯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赶紧让我再摸它一下!再摸一下我就能充满力量!”
自己不会仔细看或者别人留意不到的地方,就不会太升级咯
穿着Red Wing或者限量版NMD的人,说不定袜子也有洞;喝着Blue Bottle的高阶清新咖,说不定家里的肥皂仍然是从小区B1楼的小卖部顺手买的。在一些别人留意不到,甚至自己也不会仔细看的地方,消费升级总是会来得慢一点。同理,就算用的是La Mer或者CPB,最爱看的电视剧也可能还是《霸道总裁爱上我》。
买回家就好,用不用已然不重要
和以前人们想体现自己生活质量提高了就会多买点书在家放着一样,动不动就上4位数的榨汁机、锅具、烤箱和厨师机也有成为中产阶级新标配的潜质。这些厨房电器和书一样是享受生活的象征,也和书一样在一部分屋子里,是只可远观不可动手翻的那一类物品。毕竟,之前富起来的人里有一部分人并不那么爱看书,现在正在富起来的这部分人里,有的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做饭。这些“中产标配”摆在家里就好啦,自己光看看就开心,朋友来家里做客时谈论起来,也,开,心。
你问效果好不好?那是很难说清楚的一件事
就是所谓的玄学论啦。我们无法找到科学数据来证明,消费升级里那些站在顶端的产品效果真的比入门级产品好多少,但是应该有一些心理是这样的:“天啊天啊果然很好用,刚碰第一下就觉得手感很好,钱果然没有白花。”“咦?好像和我想象的质感不一样,是不是我用的方法不对,我再去网上查一查攻略。”“好像还是以前那个老款好哦,不过买就买了吧,用用也就用习惯啦。”
那些正在升级的品牌都抓住了你的什么心理
健康,健康,健康
还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么?为了多吸收一点营养,你可以买8000元一个的破壁料理机,可以坚持每天来一点虽然味道有点难闻、但习惯了就能品出不同风味的蓝纹奶酪。对,你也吃非常讲究营养均衡、少油少盐的沙拉,听说有家新开的有机餐厅在网上挺火的,还想和朋友去试一下。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有没有那么一刻觉得那个四五十元一份的沙拉和读书军训时吃的“忆苦思甜”饭有点像,又或者,健康食品吃久了,你也偶尔怀念路边的露天烧烤摊。
术语越让人搞不懂越好
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新推出来时,总是会用上一些专业术语。“每分钟震动8000下”“纳米因子”“十核”“富含ABCDE元素”……但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是工科生,这些词被拿出来,好像就是为了显示其所代表的产品在技术上更甚一筹。那不如让术语出现得更高频、更高深好了,那样更方便专家出来背书哦。
没有术语也要有底蕴
一些产品倒是和技术沾不上边,那么就从文科生的思路着手吧。它有什么样的产品故事、代表着什么样的精神和价值观、有多少名人都对它喜爱有加、它由多少工匠用最原始的方法加以多少道工序才完成……只要品牌方想,每一个带你升级的产品,背景资料都能写成一本书。
颜值即正义
高大上的东西,通常都会配上美丽的外表。比如说Beats吧,听说在一些数码用品店里,只有卖Beats的地方配上了镜子,供人一看戴上耳机后的整体效果,其他品牌的耳机都没有这个待遇呢。
贵也是正义
不贵的东西,又怎么叫升级。而且贵到一定程度,还会有“梦想级”的来之不易感哦。
谈精神
“你要做你自己”“你要从心出发”“你是与众不同的”“不要跟随”“追求至臻至美”,不谈这些,怎么和芸芸大众区分开呢?
国外的,就是好的
不管怎样,这条tip的确在不少产品类别里说得过去。而且从目前的趋势看,洋名要是太普通,都没法好好升级。比如假设有“塔格利安”和“斯塔克”两个牌子的剃须刀,“塔格利安”这个不常见的名字怕是会在升级感上更胜一筹。不过也要提防一些鸡贼品牌用假洋名。不是所有叫“安娜”“莉莉”“大卫”的品牌生产商厂址或者注册地都在国外,也不是所有“源自北欧”“源自加拿大”的产品都来自和我们隔了好几个时区的地方。
消费升级里的鄙视链
并不是所有人都随着生活用品的升级开始了生活的升级,但消费选择上的鄙视链已经建了起来。说不定Andy和Rebecca依旧是每天挤着公交、蜗着居,忙着贴发票,但看看彼此用的东西,内心也能立马上演一出高下立判的戏。
护肤品
全球贵妇级品牌>欧美品牌>日韩品牌>本土品牌。
饮料
气泡水>NFC果汁>淡口味水>还原果汁>碳酸饮料,新晋的升级商品是各种预包装的果味茶。
运动
极限运动小众运动>跑步>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 球。
旅游
南极、北极、南美、北欧>其他欧美地区>日韩>东南亚>国内一日游。
餐厅
很难画出链,但套路基本是灯光越昏暗、人均面积和盘子越大、盘子中食物所占面积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