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价值的老工业区改造路径研究
——以攀枝花席草坪工业遗址为例

2016-09-18 06:39蒲培勇宋来福
关键词:工业区遗产遗址

蒲培勇,宋来福,唐 柱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基于生态价值的老工业区改造路径研究
——以攀枝花席草坪工业遗址为例

蒲培勇,宋来福,唐柱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工业发展催生城市,城市反哺工业的成长。当前三线建设城市产业结构转型面临阵痛,环境工程是老工业基地转型中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引申生态价值理论,构建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由“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组成的生态价值体系,实现老工业区改造与城市发展相互依存的目标,并将相关理论渗透到老工业区改造路径系统中。结合攀枝花席草坪工业遗址环境整治及产业升级改造项目,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设计方案,作为老工业区改造路径策略,实现老工业区改造在环境、经济、人文价值功能三个方面的整体协调发展。

老工业区; 生态价值; 工业遗址

引言

201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城区老工业区环境整治和生态系统修复,因地制宜加强绿地、公园建设,结合城市河湖水系和传统街区改造构筑特色生态景观”、“培育发展新产业,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为导向,充分利用腾退土地,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1]。四川是国家三线建设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老工业区众多,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强老工业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2]。攀枝花是四川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典型的工业城市,攀枝花工业基础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老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市的快速发展下,攀枝花产生了大量闲置的老工业区遗址,如何落实中央提出的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要求,合理处置和再利用这些工业遗址成为攀枝花面临的问题。20世纪西方各国和近十年的我国普遍采取把旧工业遗址夷为平地的做法,拆除这些旧工业建筑,既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又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如果能做到既不延缓三线建设城市化的进程,又能使工业遗产发挥向人们展示工业文明历史的作用,使城市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城市文脉延续和谐共存,提升老工业基地的遗产价值,则可以说工业遗址实现了“重生”。

20世纪的环境保护运动带来了两次文化的自然观、价值观念的变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从对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辩论转向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重新界定和扩大了环境保护概念,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从社会生态角度提出了城市生态的概念,认为“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角度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功用多样性”[3]。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背景下,结合攀枝花市政府三线建设工业遗址环境整治及产业升级改造项目,以生态价值为理念,对攀枝花席草坪工业遗址片区进行改造,兼具理论研究的完善和实践尝试的重大意义。为此,本文从理论上对老工业区改造的生态价值进行简要的归纳和梳理,并基于生态价值视角进行探索,旨在为方兴未艾的三线建设工业遗址保护研究提供借鉴。

1 攀枝花席草坪工业遗址改造的基本情况

1.1工业遗址现状

席草坪老工业区是依托攀枝花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形成的较为集中的特定区域,辖区内有铸铁厂、硅酸盐厂、仪器厂、砖厂等多家企业,办公楼、宿舍区、医院、中小学及幼儿园、电影院以及道路、水电系统等基础设施,完全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片区内旧厂房林立,棚户区星罗棋布,生产、生活、交通严重混杂,属典型的传统工业城市老工业区形态(图1)。随着“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这些为三线建设工业体系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老工业区,如今不少老厂房长期闲置、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基础设施老化、安全隐患突出,面临棚户区改造任务重、困难群体较多等问题;遗址内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变化迅速,亟需进行整治和保护;破败不堪的旧建筑亟需进行加固、维修;受土地性质和环境影响,商业地产价值低,亟需进行产业升级改造。

图1 席草坪工业遗址片区现状

1.2保护利用现状

这些见证了攀枝花工业发展史的“老古董”是拆是留?目前席草坪老工业区遗址并未真正达到最大化利用,由于遗产的定位及尺度的模糊,大多还是粗放式保护与再利用;不注重老工业基地的生态价值内涵,不注重突出三线城市地域特色,忽视市民大众的工业文化的诉求,以致工业遗产没有得到真正的挖掘和体现。由于工业遗产保护的法理性不充分,将见证城市发展的工业遗产排斥在法律保护之外,工业遗产的用地性质及规划指标难以界定、设定,致使老工业区遗址的建设难以控制,缺乏保护与再利用的力度。国内对工业遗产认定标准仍处于研究状态,工业遗产不属于传统的“文物”,致使工业遗产的价值介于文物与一般建筑遗存之间,这种情况使攀枝花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变得难上加难。

1.3区位环境分析

席草坪遗址位于攀枝花市西区,其东侧临近216国道,西侧紧靠巴关河景观带,北侧攀钢渣场与世界著名的苏铁自然保护区毗邻,南侧则是河门口公园,苏铁中路310省道紧靠本项目,与西区商业中心相连。适宜的气候、保存较为完整的厂房、繁多的植物种类、浓厚的民俗风情、面积较大、地形较为平坦为本项目开发设计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攀枝花是有名的工业城市,也是四川南部地区最富裕的城市,人均GDP四川第一;攀枝花市是四川省重点打造的四座特色城市之一,总面积7400平方千亩,总人口111.18万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再调整,攀枝花市政府启动了西区席草坪片区整体改造项目的城市设计工作,本项目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城市商业区的边缘,既便于商业片区的沿伸,又带动了城市产业升级;攀枝花市具有消费实力和意愿,但是缺少特色的地标性的集中休闲活动场所;攀枝花市政府大力推行城市环境改造和产业升级,为创造良好的旅游休闲、娱乐场所提供了政策支持(图2)。

图2 区位环境分析

2 老工业区改造的生态价值

“生态”一词联系最密切的概念是“环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生态”是指自然生态,广义的“生态”包括了自然、经济、人文价值等多个方面的整体生态,重点是阐述整体环境的共生关系。西方学术界在研究生态价值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然界“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观点[4],“外在价值”是指自然界作为物质的手段或工具的价值,能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内在价值”是自然界对人的自身价值,是一个自我维护系统,它按照一定的程序维持和再生产,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演化。三线城市老工业区的改造必须建立在认识和利用生态价值的基础之上,是“环境——经济——人文”的复合生态价值观,即以自然生态价值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价值为导向,以社会人文价值为目标,实现城市环境、经济、人文的整体协调发展。

2.1自然生态价值是老工业区发展的准则

强调对老工业遗址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之上,以遗址生态空间格局作为再利用的限定框架,对老工业区遗址进行生态修复,重视自然生态平衡。攀枝花三线建设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有“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4]的三线建设遗址,是老工业区保护的基础,拥有全国最大且露天的兰尖铁矿山,有全国最大且独立的宝鼎煤矿,有全国独一无二的503地下战备电厂,有全国最大的金沙江和雅砻江木材水运遗址,兰尖铁矿矿床等。这些三线建设工业区废弃的厂房等建筑是对生态的破坏,但这些遗产处于崇山峻岭,山高谷深,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由于三线建设初期工业区的运输和原料开采需求,不少工业区都依山而建,山水资源作为自然的无限要素,具备丰富的、可修复的自然生态价值资源。

2.2经济效益价值是老工业区发展的支撑

强调老工业遗址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辖区内建筑、构筑物、废弃设备的再生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据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对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与同样规模、同样标准的民用建筑相比可节省20%~30%的费用[5],在再生利用方面更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

工业遗产再生利用是对生态学概念里的“5R”思想的具体实践[4]。再生利用不再是对环境的剥夺和破坏,而是促进环境的协同共生,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能够持续地健康发展。爱德华兹认为“美存在于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是可持续发展时代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目标”[6],其中节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运营的低能耗;二是建造过程工业遗产的低能耗,具有十分可观的节能价值;三是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保存了工业遗产自身蕴含的生态能源。

2.3人文价值是老工业区发展的目标

强调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址,延续老工业区的历史文脉,形成历史与现代相协调的人文景观。2011年《亚洲工业遗产台北宣言》称,“在对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除了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以外,更多的强调人文精神的保护,强调对当地人文资源的重视”[4]。攀枝花是因三线建设而新兴的移民城市,有异于一般的城市文化。三线建设者背后蕴含着族群意识以及族群表达的文化身份,具有“地方性知识”,“族群记忆”、“文化认同”、社会价值的人文内涵,有着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认同。关于工业遗产再生利用的社会文化价值,吴良镛先生曾谈到:“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5]。工业遗产是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见证以及城市风貌的重要景观,不仅保持了城市实体环境的历史延续性,还有利于保存人们对工业场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的来说,三线建设由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方针的制约,使得三线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并加剧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针对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的自身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指出了城市老工业区更新的自然生态价值、经济效益价值、人文价值的“内在价值”;是城市老工业区的动力源泉;其次根据攀枝花工业遗产发展的典型特征,研究这一时期所具有的遗址场地特征并重视功能置换、旧建筑自身可利用价值、环境及景观价值构成的“外在价值”,是改造的根本目的所在;从物质或社会文化的资源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工业遗产的各种潜在价值,对生态系统价值进行探讨,构建起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改造的生态价值。

3 基于生态价值的老工业区改造路径

目前我国对城市老工业区的改造缺乏系统的专门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科学解决,引入“生态价值”理念,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老工业区改造路径中,用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思考老工业区遗址的改造,最优地处理老工业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之成为影响老工业区改造的重要因素,并为科学的改造指明方向。

基于生态价值的改造路径是指实现老工业区环境、经济、人文三个方面共同组成的生态功能的整体协调,从而使老工业区达到一种有序的改造进程,并强调环境、经济、人文各项功能系统的特征、要求、方法与目标,最终实现老工业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表1)。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老工业区改造路径的环境、经济、人文功能是相互影响的,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反馈的关系,各个子系统属性有机地融合、相互依存,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种相互影响的作用下,促进老工业区改造路径系统整体的发展,由此,以生态价值为核心,从改造路径出发,尊重场地遗址空间、挖掘旧建筑可利用性及塑造环境及景观的“外在价值”,使之达到自然生态价值、经济效益价值、人文价值的“内在价值”的统一。

3.1尊重遗址场地空间,突出自然生态价值

一是重视场地用地功能置换,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对待老工业区的工业遗址应考虑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生命周期,而不应只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去决定工业遗产的“生与死”;在攀枝花席草坪工业遗址改造中,首先确定老工业区的土地利用性质,通过对建设地块及建筑本身使用功能的灵活规定,在率先开发的一期设计范围中,根据不同侧重点细分了4个组团(图3),促进土地利用的混合发展;其次,用地布局中充分考虑改造后各组团功能区的紧密衔接,达到既高效利用土地,又实现生态价值的平衡,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形成紧凑的用地布局。

表1 老工业区改造路径的功能系统

二是优化调整用地性质,重视生态平衡。将席草坪工业片区原控规中体育馆用地一部分调整为商业用地,一部分调整为二类住宅用地;原控规中林地一部分调整为商业用地,一部分为生态绿化用地;原控规中机动车场库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原控规中游憩集会广场一部分调整为生态绿化用地,一部分调整为二类住宅用地;原控规中对外交通用地和热气用地一部分调整为二类住宅用地,一部分为生态绿化用地;原控规中公园增加一小部分商业用地,其余用地性质不变,均为生态绿化用地。调整后一期地块容积率分布从小于等于0.5~1.5调整为平均容积率1.0,二期地块平均容积率 1.0,三期地块容积率从小于等于0.5~4.0调整为平均容积率 2.0,满足城市用地经济指标(图3)。

图3 用地性质调整及示意图、一期平面规划图

三是合理规划,以环境整治和产业升级改造为核心。结合城市发展需要,采取分层次、灵活的保护利用方法,共分三期形成梯度开发利用(图3)。老工业历史文化改造示范区,占地 263亩,以休闲广场为主;现代产业示范孵化园,占地154亩,以机械加工、高科技产业为主;城市节能减排优化区,占地54亩,结合攀钢堆放渣场,以渣铁综合循环利用为主,将大部分铁渣还原为铁粉,剩余废料生产为污水管、免烧砖等水泥制品,整个物理加工过程无烟尘、零排放、无二次污染,不但减少了现有工业废渣对城市的影响,同时变废为宝,为工业城市探索创新型产业和循环经济,并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了示范作用;居民拆迁安置区,占地37亩,主要为本地块人员就近安置就业,涉及区域内的 300余户棚户区居民也将彻底告别蜗居生活,这些棚户区居民大多是老工业基地的建设者,所住的房屋很多已成危房,项目计划建成150套经济适用房和150套公租房。

3.2挖掘旧建筑可利用性,体现经济效益价值

旧建筑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排架结构,基础设施及主体结构坚固,空间结构高大且宽敞,改造成本低、见效快;建筑平面形式规则、简单、整齐,立面造型简捷、平整,可塑性强;另外,对旧建筑进行直接改造缩短了工程的建设周期,减免了重建主体结构等。在本项目一期设计方案中,首先通过分析现存建筑质量,根据建筑整体结构和质量可靠性、完整性等因素进行评估,通过检验遗存本身的结构状况和承载力,确定将来的功能置换适应范围,比如地基、柱、梁架结构、屋面以及立面的状况,找出具有历史文化保留价值的可改建建筑面积14373.6m2,拆除建筑面积 20335m2;其次对旧建筑再利用的功能适应性进行分析,比如规模、层高和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等。需要创造旧工业建筑更新再利用的设计方法,对这些历史性建构物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改造。

一是整体保留。将席草坪工业废弃地以前厂房的原状,包括构筑物和设备等全部承袭下来,同时将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重新组合,对外部形象进行重塑。如在将旧建筑改造为现代产业示范孵化园时(图4),首先充分挖掘原有厂房的建筑结构,对原有结构体系,结合新加的结构体系,植入适宜的空间形式,使其获得再生。对外部围合结构的原有结构加以保护,对部分重复的结构进行拆除,如墙、基础、框架、桁架等构件,以满足新建空间提供创意园的空间功能需要。其次,原有的折线“牛腿柱”记载了厂房的生长痕迹、发展历程,被提炼为设计元素,经过变形,作为旧建筑的象征,形成显著的外观结构。“牛腿柱”围合成的区域空间,是厂房内部与外部空间秩序的延伸,能传递企业文化;其上方加建挡雨顶部,使其不遭受日晒雨淋,牛腿柱本身作为休闲景观的雕塑,人在此可与其产生互动、交流。

图4 现代产业示范孵化园的旧建筑改造结构分析、效果图

二是保留部分建筑物、构筑物结构或构造,通过增与减的设计,使新老建筑、新旧材料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是重新诠释工业建筑,是一场可持续利用的过程。老工业历史文化区的旧厂房改造如图5所示。原有旧厂房的“设计”毕竟反映的是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加以提炼,对原有旧厂房的形式进行改变或修饰。其设计来源于旧厂房和场地的构筑物形态、结构构件的抽象,房顶的“V”形和“十”字钢进行了位移、叠加、相交、相减,且“V”形外墙造型有利于建筑采光、通风、采暖。针对原有形式加以变化,通过增与减的设计,不仅勾起了人们对工业建筑的记忆,而且赋予了其新的建筑绿色节能生态。

图5 老工业历史文化区旧厂房改造

3.3塑造环境及景观,再现人文价值

将工业遗址废弃的某些构筑物或设施拆除,拆除后的那些构件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环境及雕塑等景观。给废旧的构筑物注入文化艺术的理念和色彩,提高其文化艺术品位和价值,赋以新的生命内涵,也是激活老工业区、复兴城市,创造和提升城市人文活力的一条途径。

一是利用废旧构筑物进行艺术改造,添加一些艺术及功能元素,所添加的元素是对原有元素的补充、完善和美学形式的提升。对原有形式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产生新的景观空间形式,更能艺术化地再现原址场所的精神、讲述场地的故事,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如利用废弃的钢架,通过“十”字形的旋转、放射、重叠组合成十字钢喷泉景观(图6),与西方古典景观相比,不追求形式的图案之美,表达了对工业文化的理解:无情的切割、简单的两点之间最近原理,烙下了工业的“痕迹”,强化“文化记忆”;十字钢代表了工业时代的笔墨,画出了一个另类的体验空间,人性化的涌泉与钢性的栅栏,形成一种强烈的冲突,最终归于人们对工业美的追求。

图6 “十”字钢喷泉景观

二是利用原有构件、材料重组景观,体现原真性。对老工业区废弃地内丰富的设计要素进行挖掘,如吊梁、吊塔与铁轨、炼钢炉、灯塔、桁架、运输原材料的车子、各种废旧的机器等工业废弃材料。利用废旧物改造(图7),作为场地景观的代表,既具有象征意义,又是一种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之间的抽象交换,虽然丧失了原有的功能,但是传达给人们的工业信息依然形象、直观,勾起了人们的联想和记忆,更能继承城市的文脉和历史,它们是人类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是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

图7 废旧构筑物改造景观

4 结束语

对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进行改造,是为了保护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完整连贯;工业遗址语言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辉煌而且延续城市的文脉,如何科学地实施城区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不盲目地进行“改造中的破坏性保护”,使之既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又续写城市的历史文明,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的意义。因此,以生态价值进行重构,使被保护的工业遗址信息和环境、经济、人文价值都能从过去延续到现在以至将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改造之路,才能实现城市的新旧共生。

[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EB/OL]. [2014-03-11]. 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4-03/11/content_8709.htm

[2] 四川省政府办公厅. 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EB/OL]. [2014-10-09]. http://www.sc.gov.cn/ 10462/10464/10927/10928/2014/10/9/10314945.shtml

[3]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绿色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 胡安水. 生态价值的含义及其分类[J]. 东岳论丛,2006(2): 36-37.

[5] 李先逵, 许东风. 工业遗产价值取向的评析[J]. 工业建筑, 2011(10): 37-39.

[6] 李和平, 郑圣峰, 张毅. 重庆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与保护利用梯度研究[J]. 建筑学报, 2012(1): 25-26.

Research on Old Industrial District Transformation Way Based on Ecology Value: Construction of Xi-lawn Industrial Sites in Panzhihua

Pu Peiyong, Song Laifu, Tang Zhu
(Panzhihua University, Panzhihua 617000, Chin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ult in the birth of cities, and cities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third-tier cities is suffering the pain in present, and for old industrial area,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ecological value system of old industrial area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value theory, which was composed of “intrinsic value” and “extrinsic value”. The system help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industrial are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formed an interdependence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ed theory has been applied into practice.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ject of Xi-lawn industrial site in Panzhihua, practical and reliable design plan has been proposed and used as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and either environmental or economical or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old industrial area has been achieved overall.

the old industrial areas; ecological value; industrial sites

TU984

A

1674-4969(2016)04-0383-08

10.3724/SP.J.1224.2016.00383

2016-04-26;

2016-06-14

攀枝花学院社科联课题(SKL2013A13);四川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DYWH1407)

蒲培勇(1975-), 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E-mail: ppy326@126.com宋来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唐柱,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工业区遗产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遗产怎么分
基于走航监测系统的某工业区VOCs污染分布及组成特征分析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千万遗产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编制难点分析
遗产之谜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