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新闻采写要防哪些陷阱

2016-09-16 02:47:34廖志林
中国记者 2016年2期
关键词:医者慈善门诊

□ 文/廖志林

医疗新闻采写要防哪些陷阱

□ 文/廖志林

内容提要 医疗新闻专业性很强,新形势下,医疗新闻中各种利益纠葛,报道环境日趋复杂,藏有很多陷阱。本刊曾多次刊发相关文章探讨解决之道,如2015年第2期的《医患纠纷报道应“理”字当先——“湘潭妇幼8·10事件”舆情演变探析》等。本文作者兼具医院宣传管理者和媒体人双重身份,长期身处医疗一线领域,对一些记者工作中的问题看得比较清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

医患矛盾 医疗新闻 报道陷阱

别打免费广告

先从雾霾谈起吧。报道过雾霾的记者不少,报道过雾霾门诊的记者应该不多。如果哪位记者成为后者,相关医院会谢谢你打了免费软文广告。

为什么?因为雾霾门诊就是个局,从来就没有所谓雾霾病,也不需要开雾霾门诊、雾霾病房,乃至雾霾医院什么的。如果真有,那是相关医院想做免费广告。

如果这时候某医院突然开设雾霾门诊,要么特无知无畏,要么特聪明且懂新闻。

因此,在雾霾天有医院释放信息说自家医院开设了“雾霾门诊”,无非是给寻找新闻线索的记者一个新闻点,吸引记者蜂拥而至而已。

温馨提示:医学规律的形成或发现是长期积累过程,短期内、突发性地改变不大可能;如果有“雾霾门诊”这样很应景、很符合新闻规律的故事发生,采访报道时一定要多问为什么这家医院要开,再问问别家医院为什么不开。

别被慈善蒙住了眼

医者和记者、医院和媒体在一些医疗相关的慈善活动中,应该是战友、同事,至少不应该是敌对的双方。

但在笔者经历过的慈善活动中,遇到过这样的慈善者,因为自己在做慈善,所以希望大家都加入到他们的慈善活动中去,如果不或没有,那就是作恶,至少是不善。如果这种人是记者,还会通过公私传播渠道传递出有这种意识的信息,那对医院、对媒体,乃至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小视。

□ 本文作者出版的关于医者与记者关系的书籍。

几年前,一位记者在跟进一条慈善新闻过程中,在自己的实名微博上发布“某医院这样的大医院,有十五万就做手术,没有十五万就让一岁的白血病、肠梗阻、肠穿孔儿童等死”的内容,这条微博引起数以万计的转发评论。而事实是该医院在孩子急诊入院几个小时后,在没有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就给这个孩子完成了手术。由于医院的行为事实和记者微博陈述的完全相反,所以当医院发布相关公告后,该记者的实名微博被销号。

以上事例,虽然经医院的及时公告后仅限于网络舆情,并没有形成传统意义的新闻;但对医患关系,对医者和记者关系却是一次撕裂。

温馨提示:医疗过程复杂而漫长,记者无论跟踪采访时间有多长,不可能全程全方位跟进;医生在处理、尤其是抢救病人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抢救而不是接受采访,生命健康权在此刻高于社会乃至记者的知情权;因此不理或拒绝记者采访完全可能。记者报道这类新闻要留够时间,待紧急状态过后全方位采访,再报道也不迟;急于抢发新闻,不仅可能伤害新闻当事人,也会伤害媒体公信力。

别人为拔高

多年以前,某人被特异毒蛇咬伤,解毒的蛇毒血清难寻,医院办法不多,病人家属求助媒体。有媒体记者在采访患者家属时,忽略了一些基本东西,比如对病人身份、职业、住地等情况的核实和实地采访。

关于此事的新闻,有的媒体只报道基本事实、呼吁寻找特异蛇毒血清;而有的记者则基于对患者家属采访的内容,把患者描写成为大孝子,为年迈多病的母亲长期在外打工,是在回家为母亲采药时被蛇咬伤云云。

被包装成孝子的患者急寻特异蛇毒血清的故事,引来更多媒体的跟进,新闻逐渐由地方新闻向全国新闻推进;一个被蛇咬伤的普通事件被升格到对人性光辉的赞扬,乃至牵动更多人的心,国家级主流媒体的持续现场跟进。

新闻被放大以后,病人的家属开始闪烁其辞,医务人员发现病人家属女性多,而且穿戴价值不菲,并非新闻中描述的贫困家庭;还有观众看了新闻后,反映该患者在城郊结合部租住,行踪怪异,院子里时不时有蛇出没,引起周边恐慌。

后来,大家到处寻找的特异蛇毒血清,还是病人本人苏醒后,叫他的朋友从南方一个不大的城市医院购买后送来的。看来他知道这种血清在哪里有,据说他和他的朋友多次被同类蛇咬伤过,可能是与蛇打交道的职业工作者。

温馨提示:新闻当事人未见得全部是老实人,他们说的话,未见得都是老实话;如果记者想把新闻做大,一定要认真核实,实地调查采访,这既是做新闻最基本的原则,也是避免自己也成为“新闻当事人”的不二法门。

别让善行结恶果

多年以前我接待一病人家属,他带着辗转多家医院已经明确诊断,目前医学无法治愈的生病孩子;还带着被数十家媒体报道过的,他为孩子看病求医不抛弃不放弃的动人故事,以及当地政府组织的几十万慈善捐款。

他希望我组织本地媒体继续报道他和孩子的故事。我对他说:“你已经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了,政府也组织了这么多捐款。医院里现在就有只要几万或者十几万就可以完全治愈的家庭经济困难的病孩子,他们从来没有被媒体关注过,我更应该关照他们。”这个人悻悻地走了,还骂我冷血。

后来因为政府组织的捐款直接打到医院账户,并指定用途,他多次企图提现无果,新闻故事竟然又演变成“政府有关部门扣押群众爱心捐款,不给他用于治病,涉嫌骗捐的法制新闻”。

在笔者的经历中,善行结下恶果的病房故事不罕见。有的人被媒体关注后觉得获得了强大支持,在病房胡搅蛮缠;有的人把善款用于其他消费,并要挟医院免费,否则找记者曝光医院,理由是全社会都在为他捐款,医院凭什么还要收费?最严重的是,获得一定数量的费用后,抱着生病的孩子就消失了。

此外,几乎每家医院都有病人欠费,这也是很多记者关心并想报道的话题新闻,而医院几乎都不愿意言说这样的苦恼。因为,报道后不仅得不到补偿,反而会教坏一些人。

温馨提示:报道医疗新闻,不要过度集中关注“明星”病人,有的事情医院其实已经看出端倪,但说破就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医者闪烁其词时,记者应该冷静地观察,不要太过情绪化地把自己投入到新闻之中。(本文作者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长、《健康报》驻四川站记者)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

猜你喜欢
医者慈善门诊
门诊支付之变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大众文艺(2021年6期)2021-04-22 01:58:14
我是医者
草原歌声(2020年1期)2020-07-25 01:45:18
非常医者
慈善之路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6:46
慈善义卖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