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记者 程朔 实习生 吴海妮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专业博士生蔡志鸿英俊男生很早立志做教授
作者丨记者 程朔 实习生 吴海妮
在一起去校医院的路上,一辆自行车忽地在我们身前“飞驰”而过,身材魁梧、像极了东北汉子的英俊大男生,很受惊吓地后退了步,然后眼光呆呆地说了一句,“吓死宝宝了!”那样子,“萌”得身边人都大笑起来。
鼻梁上架着的眼镜、还有背在后背上的双肩包,给这位大男生增添了些许书生气。进了医院,护士为他扎好吊针后,大男生边输液边开始与我们的对话。交谈中,他腔调温润清晰、眼神淡静明朗,话语中时不时地带出些俏皮的“京片子”。
蔡志鸿,在台北大学工程学院完成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业,服完兵役后到美国南加大的Sol Price公共政策学院又读取一个硕士学位。2007年,他在台湾“智库”做了一年的助理研究员,之后就到大陆,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希望毕业后可以进入高校教书、搞研究。
他是一个喜欢写些东西的人,1996年,还在台北大学读书时,他就在校园中创办了一个诗社,这个诗社竟然向下传了14届之久。当时诗社每次办活动,都能召集60多人一起参与,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我特别喜欢,也一直怀念那样的文艺气息。”
蔡志鸿
“其实,到大陆的想法很早就有了。”蔡志鸿告诉我们,2004还在美国南加大读书的时候,他就接触到了大陆留学生。他那时,曾参加大陆在美留学生组织的各类学生活动,那个过程中,志鸿发现大陆来的学生对自己很热情、很关心,那份亲切,那份温暖让他对大陆学生开始产生了好感。
在与大陆华人的接触中,蔡志鸿发现之前在台湾获得的一些资讯其实有偏差。“因为之前没有过接触,会对大陆人有疑惧和不信任的地方,经过接触、了解,才发现原来两岸华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有太多的相似。” 一起打球、一起吃饭、一起聚会,通过各种社交活动,蔡志鸿与大陆学生接触、交朋友越来越多,也就愈发能够理解、适应大陆华人的思维方式、行动作务,开阔自己视野的同时,与不少来自大陆的年轻人成了相交甚笃的好友。
“台湾年轻人在台湾或者美国经历教育,就可能会对大陆这边产生某些刻板印象,打破成见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互相了解,所以强烈建议两岸的交流越多越好。”蔡志鸿认为,在经济交流往来已经相当热络的情况下,两岸加码社会层面的多元交流正当其时。他心目中,文教交流、社团交流、族群交流,以及以妈祖信仰为代表的民间信仰交流,都要进一步深化。
“为世界华人都达成物质与心里双富裕,我们关注华人公民社会、社会公益方面议题的学者,必须接触有13亿华人的大陆地区!”因为尤其关注两岸社会治理方面的交流合作,甚至建议开设一个特区作为两岸开展社会治理合作的试点平台,蔡志鸿更觉得必须亲身到大陆开展调研。“社会科学相关专业都是需要学者自己去实地调查的,通过观摩他人研究或道听途说去完成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会觉得像是隔了一层滤色镜,感觉非常不舒服。”
2007年,还在“智库”工作的蔡志鸿,开始考虑攻读博士学位的问题,他需要考量的首要问题是到什么地方去继续深造。美国,之前已经去过了,情况比较了解了;而出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原因,对研究中国大陆的问题而言,还是有点向往感。上海,台湾学生、台干、台商都人数众多,原本是首先被志鸿考虑的地方,但朋友有说,还是北京城文化久远与厚重的“气质”更适合他,所以蔡志鸿最终是选择到北京,完成深造大计。
蔡志鸿刚到北京的时候,是大陆的开学季,又赶上北京奥运刚刚结束,秋高气爽、风轻云淡,他当时只觉得北京的天气太让自己有舒适感了。“那一下子就爱上北京了,后来才发现结论是下的有些太快!”不久,北京的冬季开始了,从小生活在台湾的志鸿没有曾经体验到,也从没想到过,华北的冬天居然会那般地寒冷!“过了这么多年了,对于冷空气还是不会适应,仍然一个不小心就会感冒发烧。”
比起天气,还有一样状况,是蔡志鸿之前没有想到的。“初到北京的时候,感觉北京的物价还算比较便宜,可是2010年后,物价涨起来的速度让我始料不及。一般的餐厅居然两个月就换了一次菜单,一家最常去的平价饭店,xx品一碗粥的价格居然会在半年内从5块人民币涨价到8块,并且现在看看都快要冲破10块大关了。”
另外还有北京越发严重的雾霾天,也是蔡志鸿始料未及的一个大状况!
不过,物价与雾霾这两个“始料未及”,倒是没有为蔡志鸿带来太多的困扰。蔡志鸿觉得,首先自己要“适者生存”,因为人总是要主动去习惯、适应环境;其次则“司空见惯”,历史经验看,物价上涨、雾霾满天,其实也都说明区域经济正在起飞状态。
蔡志鸿是土生土长的台湾南部人,家在高雄,父亲是工程师退休,母亲是公务员退休,还有个比他小两岁的弟弟,学医出身,现在拥有自己的小家庭了。家人都鼓励、支持蔡志鸿自己选择的发展路径。
他从小希望成为一名教授,觉得那样的话,一面可以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搞研究的人,同时可以将自己所学、能看到的东西,尽自己所能分享给他人。“我从小就喜欢和别人分享知识,自己懂的也让别人都懂,这样自己也会有成就感。”
在幼儿园的时候,蔡志鸿就喜欢给别人说故事听;上了小学,看科技类影片的时候,都会去为同学做各种讲解;中学以后,随着自己学术历程的展开,体验到许多导师言行身教对自己以及同学产生影响的情况,他更加感佩教师的力量。“我一直想着将来自己学有所成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当一个言传身教的人,而且比起其他的工作,老师的工作也更稳定些呢。”
进入大学,蔡志鸿选择学习社会科学;研究生阶段,他主攻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方向。他通过对公务员以及文官制度等领域的研究,对政府体制及运作方式,政府和民间之间的合作,民间力量等方面议题都有涉猎。并且发现两岸在社会、民生等方面,都有值得互相借鉴、可以密切合作的落脚点以及发展空间。“两岸都是华人社会,社会文化的传统背景相通,又走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有同有异的差别化成长,正好可以有互相取长补短的地方。”
“大陆人有部分素质不高的情况,我觉得这是发展中的地区都会常见的情况,台湾在经济起飞前就曾经面临过那样的阶段。”蔡志鸿表示,从到大陆这几年的实际观察中发现,大陆人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而从台湾社会的经验看,随着经济不断成长,大陆人民终会与其他发达地区的人民一样,普遍具有较高素质水平。“我来大陆研究公民社会议题,希望从事教育工作,都有推动这些发展的意涵。”
历史
清代台湾进士
080 台湾首位进士 陈梦球
台湾会馆
082 1883年刘璈建馆说
宗祠里的故事
084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锦尚镇卢厝村卢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