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保成,高永祥,王国雄,谭贤功,刘文剑,杨凤军,王同荣
(1.云南金砂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4100;2.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东川矿区滥泥坪铜矿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曾保成*1,高永祥1,王国雄1,谭贤功1,刘文剑1,杨凤军1,王同荣2
(1.云南金砂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4100;2.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针对东川矿区滥泥坪铜矿日益恶化的地质环境问题,通过实地调查,首先介绍了东川铜矿滥泥坪铜矿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植被、地震等特殊的地质环境,矿山长期开采、工程建设、废渣排放等因素,是引发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依法治理、工程治理、生态重建和环境监测等防治措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使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老矿山;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东川矿区为“一五”期间重点开发项目,1958年,东川矿务局开始全面建设,下辖因民矿、滥泥坪矿、落雪矿、汤丹矿、白锡腊矿、牛场坪矿、新塘矿、石将军矿。滥泥坪铜矿己有50多年开发历史,地表变形、塌陷及岩体崩塌、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生活、生产活动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查,对滥泥坪铜矿环境问题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为老矿山的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1.1地形地貌
东川铜矿区属于滇东北乌蒙山系,矿区地形错综复杂、沟谷纵横、山峦磅礴,为中高山区,区内最高峰为雪岭,海拔4344m,其南有白石岩(海拔4242m)、狐狸房(海拔4200m),形成矿区高耸入云的南界,滥泥坪铜矿区紧贴南界。矿区被哑吧峡与老龙箐沟切割,切割强烈,斜坡形态以凸形坡为主,常呈单斜山、猪背脊、背斜谷、断层崖形态,最高处哑吧峡海拔约为3320m,最低处海拔约为1870m,高差为1450m,坡降为29.5%,沟岸坡度为38°~53°;老龙箐沟最高处海拔约为2190m,最低处海拔约为1735m,高差为455m,坡降为36.8%,沟岸坡度约为40°,区内冲沟发育,多为“V”型沟谷,侵蚀作用强烈。
1.2气象水文
滥泥坪铜矿山高、谷深、高差悬殊大,气温相差很大,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分为酷热干燥的河谷区(海拔800~1500m)、四季皆寒的高山区(海拔2500~4000m)、四季温和的半山区(海拔1500~2500m)。现矿区基本上属于四季皆寒的中高山区(海拔2500~3600m),全年平均气温7.1℃,极端最高温度可达28℃,最低-16℃。5~10月为雨季,全年降雨量1321.5mm。11月至次年3月常降雪,降雪深度30mm左右,霜期187d。1~4月份为干季及风季,定时最大风速28m/s。该地区20年一遇1h最大暴雨量为52.8mm,6h最大暴雨量为78.4mm,24h最大暴雨量为109.8mm。
矿区位于东川区小江支流黄水箐沟边右岸,属金砂江水系。主要支流有东部的小江,全长110km,西部的普渡河,全长145km。区内哑吧峡、老龙箐沟内的水汇入黄水箐沟。黄水箐沟向东流入小江,最终汇入金砂江。金砂江属青年期河流,水流湍急,洪峰流量可达1000m3/s以上,最枯季节亦可大于5m3/s。
1.3地质构造与岩性
东川矿区处于杨子板块西缘,昆阳裂谷内会理—东川裂陷槽东端的一个梯形断陷盆地,并经历了多期构造体制的转换,从伸展(元古代)→挤压(晋宁运动)→伸展(晚震旦)→挤压(喜山运动)→伸展(新生代),矿区断裂十分发育、以南北向及东西向两组为主干断裂,规模巨大,控制了矿区构造格局,使矿区呈断块状展布,北东、北西向的斜交断裂,将矿区切成网状块体[1-2]。滥泥坪矿区主要褶皱构造为白锡腊—哑巴峡复式倒转背斜,断层主要有两组,即NE30°~50°的纵向断层和NW20°~30°的横断层,断距5~20m,其北东端和南西端分别被南北向的白锡腊断层、吊水井断层所切。地表岩石节理裂隙发育、破碎、松散,山体的稳定性较差。
矿区出露地层有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有3类,一是砂质土壤,主要分布于山间坡地、盆地,易被流水冲蚀,二是冲洪积,分布于黄水箐及其支沟两岸,沟内为卵砾石层,上部有薄层砂砾石覆盖,厚一般0~5m;三是人工堆积物,主要分布于哑吧峡和老龙箐沟沟内矿洞附近,主要为硐口前期开采出废渣和井巷开拓产生的废石;基岩有震旦纪灯影组、陡山陀组青灰—浅灰色相间薄层条带状白云岩;昆阳群黑山组炭质碎屑板岩,落雪组中至厚层状白云岩,因民组中至厚层状白云岩,侵入岩主要为基性辉长岩。
1.4土壤与植被
(1)土壤。矿区地带性土壤随海拔高度变化,垂直分布差异明显。海拔1500m以下为燥红土;海拔1500~1700m地区为褐红壤;海拔1700~2200m地区为红壤;海拔2200~2550m地区为黄红壤;海拔2550~2900m地区为黄棕壤;海拔2900~3550m地区为棕壤、暗棕壤;海拔3300m以上地区为亚高山草甸土。
表1 滥泥坪矿区地表地质灾害类型
(2)植被。矿区内植被以亚高山植被带为主,区内植被系统主要由天然植被组成,主要是荒草地,植被覆盖率在60%左右。海拔2600~3300m间有以羊茅为优势的亚高山草甸、高山桧灌丛、高山杜鹃灌丛等植物群落;海拔3300m以上有马樱花灌丛及雪松灌丛等植物群落。
1.5地震
矿区处于小江地震带西侧,据史料记载,东川区共发生烈度达Ⅵ度以上破坏地震20余次,地震基本烈度为Ⅸ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4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矿区所在的东川区地震基本烈度属大于或等于Ⅸ度区,为不稳定区域[3]。地震直接破坏山体稳定性,相继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山体崩塌,当地居民损失惨重[4]。
2.1矿业开发引发的工程环境问题
矿区内主要有“滥泥坪式”铜矿和“东川式”铜矿,“滥泥坪式”铜矿赋存于陡山沱组第一层基底角砾岩中,滥泥坪式铜矿自西向东分为3个矿段,黑矿尖子、蓑衣坡和上老龙矿段,经过几十年开采,现仅剩蓑衣坡矿段,呈单斜—掀斜构造,岩层走向N35°~50°W,倾向南西,倾角平缓,为8°~30°;陡山沱组下伏层昆阳群褶皱强烈,二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东川式”铜矿赋存于白锡腊矿段昆阳群落雪组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总的走向为60°,倾向北西,倾角70°~80°。
“滥泥坪式”铜矿矿体赋存标高3150~1770m,“东川式”铜矿矿体标高2805~1560m。现状采空区面积约250×104m3,白锡腊矿段2630m以上已基本采空,
蓑衣坡矿段2680m以上已基本采空。随着采空区崩落、塌陷,地应力重新调整,在井下形成矿井塌方、冒顶、片帮、鼓底等危害。在地表形成形状各异,规模大小不一的拉张地裂缝,而地裂缝又导致潜在不稳定斜坡,以及工程建设常对山体开挖,形成大坡脚及松散的岩土体,和废渣排放,引起山体失稳而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在地表主要有9种地质灾害类型,见表1。
2.2矿业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矿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由于矿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较低,地形比差大,一部份大气降水沿坡面汇集后直接顺沟谷流走;另一部份形成“大气降水下渗→第四系松散层下渗→基岩裂隙管网汇集→断层破碎带运移→矿坑→矿井”的矿床充水排水模式,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下水的深降强排,产生了巨大的水头差,构造破碎带被坑道揭露后,高达0.5m3/s携带泥砂大量的矿坑突水冲淤坑道,给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加剧了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工程灾害。同时,地下水降落漏斗逐渐增大,地下水位下降,包气带变厚,水分供应不足,导致植被衰退,而且,水蚀、风蚀双重交替作用(雨季以水蚀为主,旱季以风蚀为主),表土裸露且缺乏水分粘结,易遭风蚀,从而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5]。
经过长期的开采,形成了众多采矿点,其废石在采矿点周围随意堆积,主要为采矿凿碎的白云岩,堆积松散,受降雨、下方牵引等扰动极易发生滑动失稳,所到之处植被破坏,大量沟谷地被压埋,土地复垦难度大,从而出现多条荒漠化沟谷,见图1。
图1 沟谷中堆积的废石
3.1健全组织机构,强化落实主体责任和社会监督机制
根据2014年12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2009年5月1日,国土资源部正式颁布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督、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健全地灾预警和防治体制,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3.2防灾治理工程
如采空塌陷坑与办公生活区上方裂缝,用粘土和碎石配置浆液封堵裂缝,防治地表水下渗,加速裂缝的扩展;废渣堆边坡整治(削坡、建挡土墙等)消除滑坡、泥石流隐患;对下部采空区进行支护,加强采空区的管理,采用采矿废石对塌陷坑进行回填和尾砂充填,闭坑后废弃的建筑物、矿井拆除、填埋、平整。
3.3生态重建工程
矿山开发直接压占或破坏土地资源11.78hm2,其中,直接占压、毁损林地8.67hm2、荒地3.11hm2。地面移动盆地变形影响范围内潜在受威胁和破损的土地资源总量约5.21km2,其中,旱地0.1448km2,有林地0.6706km2,灌木林地1.6241km2,其他草地2.7705km2。采用矿坑水灌溉工程、覆土、生物化学工程,实施土壤重构,采用乔、灌、草结合进行复垦,乔木选杉树,灌木选杜鹃,草本选用扭黄茅及三叶草混播,实现植被重建。
3.4环境监测系统工程和应急处理体系
针对矿山开发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对矿区不同部位的地质灾害、水资源、地貌景观、土地资源进行监测,以及治理措施效果进行监测,力求经济、适用、可操作。监测点主要布设在工程建设对原地貌及植被破坏交严重,容易产生塌陷、弃渣,可能引起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的区域。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找出监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及其与自然条件、地质环境、采矿活动之间相互关系,对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含水层破坏等地质环境问题做出预报和预警,并对各类地质灾害制定有效的预防与应急处理体系。
(1)东川矿区具有“天南铜都”的美誉,开发历史悠久,在长期的铜矿开采过程中,森林植被破坏程度严重,而且地质构造发育、地震频繁、地表岩石破碎松散、山体风化剥落强烈、地形高差悬殊,以及雨量集中且暴雨强度大等因素,东川的小江两岸形成了国内著名的“泥石流天然博物馆”。
(2)矿山开发历史较长,而随着矿山向深部开发,地下水位下降和空区增多,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岩体崩塌等灾害也同时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与植被破坏进一步加剧,其恢复将需要相当长时间。
(3)为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绿色矿山目标,矿山企业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采取地质灾害控制技术、控制措施和控制工程,以及生态重建技术,使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龚琳,何毅特.云南东川元古宙裂谷型铜矿[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2]孔华,段嘉瑞,何绍勋.云南东川金砂江变质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9(1):28-33.
[3]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滥泥坪铜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R].2008.
[4]杜玉龙,方维萱,柳玉龙.东川铜矿区泥石流特征与成因分析[J].西北地质,2010,43(1):130-136.
[5]陈循谦.云南小江流域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9,10(4):56-601.
P66
A
1004-5716(2016)05-0154-04
2015-04-22
曾保成(1966-),男(汉族),湖南双峰人,高级工程师,现从事地质工程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