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迎秋 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
谁能把车企体制给创新了?
吴迎秋 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
上周,北汽自主一百万辆下线,引来各界关注。在短短五年中,北汽实现了自主品牌百万辆的销量,创下了行业速度,值得点赞。我注意到,政府有关部门也给予了很高很客观的评价。但有一个评价值得深入思考:北汽自主的成绩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说实话,国有体制搞汽车一直是有争议的。尤其是这几年,一汽等大型国有企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更让人担心国企能否扛起中国汽车,特别是自主事业的大旗?
前一段时间,坊间传言某某某要去一汽担任总经理。我曾为此写文说,换领导解决不了中国汽车的问题。
其实就是指,中国汽车要持续健康发展,可能还不完全是一个人的问题,还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我认为:那个坊间传言对一汽人来说是一个“耻辱”,好像在嘲讽一汽没有人才。不说别的,空降一个领导,估计把所有的部门,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头,所有的业务熟悉一通,没有一年半载也完成不了,谈何将企业从困局中解脱出来?
问题也就在这!汽车行业6大国有企业中也有干得好的。就说北汽,这几年干得非常卖力,非常出色。特别是自主品牌干得晚却干得猛。怀疑国有体制,一汽没干好,北汽怎么就干好了呢?我一直试图想回答这个问题,却总发现答案比问题更多,而且答案本身就是问题。
什么是体制?什么是机制?传统和理论的说法非常拗口。通俗讲就是:体制讲的是“老板”说了算;而机制则是这种组织制度下,“老板”利益保障体系中各环节的动力来源。
但是从目前汽车企业现状看,无论是体制机制,或者缺失,或者失衡。为什么干?凭什么干?更多靠的是觉悟、“素质”。靠对组织、对领导的忠诚。
最近,某民营企业老板几次问我:国企董事长们如此“玩命”的动力究竟是什么?他的问题背后就是国企中责、权、利关系模糊不清。很显然,北汽干得好,并不等同解决了体制机制问题。其次是,体制是国企领导能创新得了的吗?说到头,国企领导不能当老板已经是一大尴尬。说了不算,干了没利,企业绝无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解决体制问题就是要让企业领导者成为“老板”,或者成为有权利拍板的“老板”之一。这绝不是一件说搞就搞的小事。我想,即使国企领导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
经常听到企业中称呼领导为“老板”,这其实是一个令领导哭笑不得的称谓。国有汽车企业中很多领导都是高水平的,但他们都无法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和“老板”。因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老板”最主要的特点是,当成功概率可能只有50%时敢于拍板决策。当前的国企领导有几个敢?当年李书福喊出“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因为他是真的老板。退一万步讲,就算国企老总斗胆喊出了这样的要求,老总身后的“老板”能给这个机会吗?
我为何不敢苟同体制机制创新的说法,就在于我不相信哪个国企老总敢向身后的“老板”说:我也想当老板!一个连试错机会都不给的“老板”还能给你什么?其实,国企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方法上一定是自上而下的,先要解决顶层设计的问题。在当前看来,让企业自己在下面探索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事实已经如此,汽车行业中资历越老的国企越难搞。因为他们看到的、经历过的各方错综复杂的东西太多了。理不清还怕乱,索性慢慢来。官僚、堕性、腐败一系列问题也就由此产生。问题堆砌到最后,一定积重难返。这也就是当前为什么一汽的发展碰到问题最多的原因。
同样的道理说北汽,为何他们干得好,相信人们也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看。北汽在汽车行业是个“后来者”,徐和谊又是一个“外来户”,加上他那股不怕邪的劲头和想要干番事业的觉悟,相对于一汽这样的行业“老大哥”,少了很多“妥协、扯皮、世故”的毛病。如果再多说点的话,就是北汽还有一帮子愿意跟着领导“干革命”的北汽人,那可能应归属到徐和谊的人格魅力了。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将大家前行的路领对了方向,让大家有了成就感。北汽能有今天,可能更多的就在于此,似乎还扯不上将一个体制给创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