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

2016-09-14 09:52鲁迅
学习报·七年级语文人文阅读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东关赛会盘古

鲁迅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別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吧。”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有删节)

【思考练习】

1.选文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勒令“我”背书,“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出“我”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选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去看五猖会心情变化的词语。

高兴→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4.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来表现人物心理,请找出一句并分析其作用。

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用了怎样的手法?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第二十二版)

【写作借鉴】

合理取舍,详略得当。本文题目为“五猖会”,但文中对赛会的内容写得极其简略,却详细地叙述了背书这件事。原因何在?因为材料的详略取舍,贵在突出中心。本文的中心不在赛会如何精彩、好看,而在含蓄地反映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写作文只有做到合理取舍,详略得当,才能突出重点,更好地表现中心,增强表达效果。

猜你喜欢
东关赛会盘古
盘古开天辟地
行 走
盘古
盘古
曾都 让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
从“人性”到“精神”:西方先哲对古希腊赛会的洞察与理性建构
东关街风情
东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