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双重转型路径

2016-09-14 09:25陈胜男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

陈胜男

内容摘要: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全球经济出现疲软态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之我国金融脱媒趋势的加快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日趋严格的资本监管,呈现出新常态的金融格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多挑战和冲击,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受到冲击,业务创新要求日益增加。综合考量我国实际金融环境以及商业银行发展轨迹,文章认为管理转型和业务转型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主攻方向和改革路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 管理转型 业务转型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都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了挑战,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脱媒加剧和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蓬勃发展以及资本监管趋严等已成为银行界的“新常态”,银行业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已成为事实,严峻挑战已摆在商业银行面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主旋律”,管理创造利润、业务创新推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新常态”分析

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信心面临危机,但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依然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新机遇、新条件、新失衡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常态”(刘伟、苏剑,2014)。经济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新常态”,商业银行已经逐步从传统的经营模式中突破转型,通过新的盈利模式寻求生存与发展。对此概念理解的意义在于把握新的经济形势,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学界已经较多论证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整体性下降(蔡跃洲、郭梅军,2009),倒逼式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面临生存困境,商业银行TFP的下降趋势意味着商业银行转型迫在眉睫。商业银行的“新常态”是宏观经济新常态下的一个缩影,从一个集中的角度和视野概括了我国经济独有的特点。商业银行已走出了传统经营模式,开始被动脱离利差盈利方式,逐步开始推进银行业新一轮的改革和创新。市场的挑战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阵痛期,但同时也是一个转变的机会,商业银行需要革旧引新,积极推进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转型。

(一)金融脱媒速度加快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倒逼银行开始改革,传统的银行中介地位开始逐步让位于新型互联网金融。但是目前的让位并不意味着传统银行模式的终结,而是对商业银行的一种挑战,甚至可以界定为激励。

表1显示我国金融脱媒下支付平台的转换,支付平台从商业银行开始向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金融脱媒可以说是一场银行界革命,甚至可以认为是我国金融创新的一次技术革命,它依托互联网技术,依托云计算,以更便捷、更强大的数据网络快速进行市场定位,精准定位而精准营销。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够及时自省,依旧固步自封,面临的就是更加严峻的客户流失。

(二)利率市场化加快

我国利率市场化建设并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而是在一定监管的基础上实行浮动利率,这主要基于对经济环境的考虑。利率市场化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发现价格,市场会给金融产品一个合理定价。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在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加快盈利模式转型,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商业银行调整的机会。

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可以确定为三个主要阶段(见表2),第一个阶段从1993年到2006年,这一阶段重点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逐步放开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2012年到2014年,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以更加具体化的指导意见监管市场利率,同时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监管不断成熟的阶段。第三个阶段自2015年开始,表现在央行的五次降准和降息,促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市场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

互联网金融可以认为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次技术革命,同时也是一场金融业务革命,它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催生了众多与之关联的企业。如图1所统计的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在2005年至2007年增长幅度较慢,但从2008年开始加快,这与当时的金融危机相比反而表现出反向趋势。整体上我国第三方支付额逐年增长,且呈现出边际递增的趋势,支付数据还处在进一步的增长当中。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与金融脱媒有着相同的本质,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脱媒的直接体现,也是对商业银行挑战的直接表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会对金融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互联网金融并不是完全对立于商业银行,因为两者完全可以寻找到共存的地带,商业银行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和客户优势,主动创新,占据新的市场地位。

(四)金融监管愈加严格

我国商业监管一方面来自国际同行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我国自身市场环境的压力。我国金融业发展逐步趋于系统,相应的金融监管更加严格,规范我国金融市场,建立完善的银行体系,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在所难免。随着近一段时间银监会频繁推出监管新措施,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逼迫银行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银行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它必须遵从市场规律,同时其特殊的市场地位也决定了银行还将必须承担起服务我国经济的重任。金融监管的加强也是我国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要求,与国际接轨的前提是我国自身金融体制的完善和金融发展能力的提升,这也因此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推进更多的业务创新。

传统盈利模式分析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内涵分析

盈利模式本身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但是就金融行业而言,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决定了金融机构整体的存在方式。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如果就以前而言,其实最直接的就是利差模式,而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内涵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真正能够成为商业银行据以盈利的方式,将是逐步形成的有别于传统的新模式。

关于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定义的讨论,学界对此意见不一,因为盈利模式其本身的讨论意义相对不大,核心思想是对盈利模式实际操作层面的界定。所谓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济与市场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李鲁新等,2007)。李江(2006)基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角度,把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为传统业务型、均衡发展型与特色业务型。也有学者(张银仓,2009)把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为利差主导型与非利差主导型。非利差主导型是针对利差主导型而言的,即便是与利差主导同层次的特色业务也是针对利差而提出的,旨在促进商业银行提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盈利模式。过去我国银行具有行政特色,并不是以市场主体地位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完善,金融机构将会以更加高效的形式存在,新的盈利模式将会不断得到确定和发展,但传统盈利模式下的惯性力量使得转变难以快速实施,任何经济决策都因为时滞问题而产生滞后性,也因利益问题而产生众多阻碍。

(二)传统盈利模式类型及形成机制

1.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自利差收入、手续费和佣金,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重点内容,也是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最直接的体现。2006年英国利息收入占比约为57%,我国超过80%,英国非利息收入占比约四成,我国水平相对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纯与国外经验比较会显得过于草率,但是与国外银行的基本水平比较可以更加直观感受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特点。利差主导模式并不是完全存在弊端的,毕竟商业银行生存的意义在此,国外银行业避免不了对利差收入的重视。在金融“新常态”格局下需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改革,提升其他利润来源的贡献率,形成多样化的利润渠道。

从表3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超过60%,这一数据到2011年变为66.24%,截止到目前,利差收入在商业银行收入来源中依旧是主力。2013年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在75%以上,2014年上半年的平均存贷利差在7.32%左右,高于2013年的7.27%,为保持利润而艰难前进,同年投资贷款与资金成本的利差从2013年的6.42%涨至6.78%;另外2015年消费贷款利差从原来8.15%涨至8.28%,由此可见利差收入在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收入中所占比重较高,其他业务收入占比较低。

表4统计了我国近5年来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情况,就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出现了下降趋势,平均由2011年的1.38%下降到1.18%,如果剔除不良资产的影响因素,下降趋势会更加明显。如果单纯从统计数据分析,资产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没有变化的十分明显,但是如果考虑到商业银行的资产基础,那么微小的变动就意味着基数的较大变动,这是从边际效应考虑而得出的结论。表5的数据显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在当前金融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固有的资源优势将会形成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挤出效应,这使得商业银行需要更加重视对盈利模式的创新。

2.形成机制剖析。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投资为主导,投资的资金来源为银行体系,使得银行在市场中成为资金的供给方,而且是占据主导的供给。银行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撑市场投资,资金的来源就是我国的高储蓄,这也是国有银行存在的根据。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银行的公司化和股份制化,使得商业银行发展迎来更多机遇,在推动传统模式固定化的同时也开始了市场份额的拉锯战。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方面,商业银行的转型之路需要先于其他推行,为更深领域的转变提供金融服务支撑。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之路

在银行传统三大业务保持稳步推进的前提下,商业银行转型意味着银行自身适应时代需求能力的跟进甚至是引导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对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管理体制;对外需要商业银行加快业务创新,挑战也是机遇,之所以面对挑战不知所措就是因为固步自封,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面对当今时代,这样做只会被淘汰,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摈弃规模扩张模式和野蛮生长模式。所以归结起来,商业银行转型从根本上说有两点:管理转型和业务转型。

(一)管理转型

管理转型是从商业银行内部着手,管理转型是在当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挑战的情况下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转型措施,其目的在于适应市场需求,接受市场改革诉求。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本质上是营销,营销的关键点在客户需求,所以说个性化服务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服务。传统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基本是客户主动上门、银行被动服务的形式,表面上看是在提供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实际上商业银行并没有充分发掘客户需求,客户在潜意识中认定的银行业务源于银行单一的业务模式,所以个性化服务应当作为商业银行转型必须重视和推进的。在提供个性化服务上每家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管理创新,避免同质化业务竞争。

这里需要澄清个性化服务作为管理转型的一项措施与业务转型之间的重合问题。个性化服务可以看作是业务方面的转型,但是从商业银行管理的角度看个性化服务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起能够适应个性化服务推进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也就是说个性化服务管理转型是为个性化服务业务开展奠定基础。

2.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是对原有的业务流程再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大数据计算的技术,实现银行业务的创新即管理的创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见图2)。蒋海等(2010)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业务流程与监管的配合可以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从而有效促使商业银行转型,也就是说如何建立适应业务流程高效的管理方式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环节。

业务流程再造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基于客户视角的业务流程精简化。传统的业务流程程序繁琐,人为干预过多,导致业务办理出现诸多障碍,特别是在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的情况下,传统业务流程就会增加更多成本,而业务流程再造需要的就是标准化的业务流程,高效简洁的业务流程,以最低廉的成本完成银行业务。

(二)业务转型

就当前而言,业务转型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应当服务于国家战略,在市场中寻找新的机遇。业务交叉与融合成为趋势,原有的业务模式必将会被模块化、集约化所替代,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需要意识到战略机遇的来临,这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待。当前我国经济战略规划层出不穷,商业银行服务我国经济布局必将会产生新的业务区间,催生新的银行业务。业务转型服务于国家经济战略规划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调整既有资源,进行资源新一轮的配置。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城乡失衡和区域失衡的特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主攻方向之一。通过对因为城乡差距而创造的机遇进行资金流向配置而实现业务转型升级,商业银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对服务国家整体经济战略规划的进一步延伸。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市场,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银行转型升级的实现。

1.城镇化建设带来新机遇。城镇化建设可以认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城市群体的建设,它是一个综合体的建设,城镇化建设的协同效应是其他建设无法比拟的。围绕城镇化建设而兴起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水电等生活设施建设、通讯建设等一系列基础建设都会催生巨大的市场空间,商业银行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应充分利用我国城镇化建设这一机遇期,积极布局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提升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率。

2.农村地区的巨大利润空间。我国农村地区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囿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支持工业而牺牲农业发展,导致了城乡差距拉大。就金融需求而言,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金融市场,集中体现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地区相对于城镇而言,对传统金融模式更加认可,这对商业银行而言可以节约成本,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尤其是对“三农”的大力支持,农村市场将会得到极大拓展,农村的生产力也会得到极大释放,在此刻适时进驻商业银行各项金融业务,必将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对银行而言,也造就了一个新的市场。

3.西部发展需要更多资金。增强西部发展能力,促进西部经济加速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促进作用。随着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将会呈现出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在此可以提供西部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突破银行业务瓶颈。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的战略布局意味着新一轮的金融扩张,这对银行业和西部地区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

2.蔡跃洲,郭梅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9)

3.李鲁新,张卫国,胡海,龚文海.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2007(6)

4.李江,王庆新,汤建光.发达经济中银行盈利模式的变化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6(7)

5.张银仓.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6)

6.郭忠军,郑方敬,郑蕾.银行盈利模式转型与调控路径探讨[J].金融发展研究,2012(8)

7.蒋海,朱滔,李东辉.监管、多重代理与商业银行治理的最优激励契约设计[J].经济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
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迎来发展新契机
“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关于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国有商业银行软件开发项目组合风险管理模型探索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