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消费效应分析

2016-09-14 08:40聂喜玲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农村

聂喜玲

内容摘要:本文选择东中西部三大代表性城市经济圈,比较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消费效应。研究发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消费效应总体较为积极,但存在一定的结构失衡,食品、居住等基本生存型公共产品的消费效应明显高于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娱乐等的消费效应。同时,三大城市经济圈公共产品供给的消费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其中成渝经济圈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带来的消费效应明显较高,但对于文化娱乐等公共产品供给的消费效应明显低于长三角经济圈和长江中游经济圈。

关键词:农村 公共产品供给 消费效应 城市经济圈

问题的提出

农村公共产品就是农村地区为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需求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公共性产品或服务。农村公共产品包括道路、电网、水利灌溉系统、生态林网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驿站、教育场所、医疗卫生站等公共服务点等等。通过公共产品的不断供给,可以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能够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提升农民消费层次,因而可以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可以形成一定的消费效应。

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总体消费需求仍然不足,农村地区消费难以充分启动,无论对农村自身以及所在城市的发展还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都有一定不利影响。“新常态”下,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不断成为主流,扩大内需必将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而农村地区必然是未来的新战场。“十三五”时期,我国也将推进供给侧改革,公共产品供给将成为重要发力点。通过公共产品不断供给,为消费市场提供更大发展空间。那么,我国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产生多大的消费效应呢?不同区域这种消费效应存在怎样的异同?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在选择样本时,为了缩小空间以提高精确性,同时尽量涵盖我国重点发展区域,并兼顾局部城市地区的抱团式、一体化发展的鲜明特征,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别选择相应的城市经济圈进行研究。

模型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概述

(二)变量及数据说明

为了对东中西部城市经济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消费效应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鉴于我国三大区域城市经济圈的代表性,东部地区选择长三角经济圈,中部地区选择长江中游城市经济圈,西部地区选择成渝经济圈。对于长三角经济圈,虽然国务院2014年批准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但是安徽属于中部后发崛起的地区,一部分城市仍未充分崛起并融入长三角,因此本文选择的城市包括上海市、江浙两省所有城市,以及安徽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中部城市经济圈实际上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武汉城市圈、襄荆宜城市带、长株潭城市圈这3个城市群构成。其中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襄荆宜城市带包括襄阳、宜昌、荆州、荆门;长株潭城市圈包括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株洲、湘潭、衡阳、娄底。西部成渝经济圈则包括四川省的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宜宾、广安、达州13个市以及重庆市。

本文主要研究区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消费效应,因此需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等变量进行定义。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于统计年鉴等相对统计资料中均没有直接提供指标数据,因此本文参考部分学者的做法,采用政府对地方“三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进行衡量。具体地,对于每个城市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指标即为城市圈内所有城市的政府“三农”财政支出总额与所有城市财政支出总额的比值。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指标,本文按照消费产品类型分为8类,分别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和服务、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交通通信设备和服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和服务、其他产品和服务,其余消费支出大部分为私人属性产品,本文略去不计。除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农村居民消费两个指标外,根据式(7),还需定义农村居民收入指标,具体采用各个城市经济圈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表示。

本文选取的时间序列均为2005-2014年,指标数据来源于对应城市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检验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与城市横截面组成的面板数据模型,这种模型包括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混合效应三种类型。为选择最佳类型,首先对三种类型分别进行回归,根据结果选择类型。如果Hausman检验值满足在10%以内的显著性水平显著,那么就拒绝随机效应,反之则选择随机效应。若拒绝随机效应,那么观察LM检验值,如果LM值也满足在10%以内的显著性水平显著,那么就接受固定效应,反之则选择混合效应。东中西三大城市经济圈的回归结果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

(一)总体分析

综合东、中、西三大城市经济圈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所有回归的结果都比较理想,大部分变量都满足一定的显著性水平,模型拟合程度也都较高,这充分说明选择的模型及估计方法是比较可行的。

综合东、中、西三大城市经济圈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总体上三大城市经济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消费支出基本上都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构基本相似。其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食品、居住、交通通信设备和服务这3种消费支出的边际影响均比较高。从食品支出的系数最高这一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城市区域,农村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仍然不够理想,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圈内部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显著,农民的生活消费主要仍体现在食品消费方面,对于高端消费的支出相对缺乏。从居住消费支出的系数最高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的农村居民在解决基本温饱问题以后,居住便成为农民的第二大消费支出,这也表现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的非公共特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交通通信设备和服务消费支出的边际贡献排名第三位,这也体现了农村居民对于交通通信消费的渴望,尤其是近年来休闲经济不断成为主流,旅游业不断兴起,农民对交通的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不断盛行,农民对手机等通信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二)细分比较分析

而从细分比较来看,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食品、居住,公共产品供给带来的边际消费贡献在三大城市经济圈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成渝经济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带来的食品和居住的边际消费贡献明显高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经济圈,而且长江中游城市经济圈这一边际消费贡献也高于长三角经济圈。系数结果中,成渝经济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食品消费的贡献系数为0.405,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经济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食品消费的贡献系数为0.299,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长三角经济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食品消费的贡献系数虽然也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但数值仅为0.217。成渝经济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居住消费的贡献系数为0.218,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而长江中游城市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该系数分别为0.187和0.159。从农村食品消费需求来看,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许多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仍大部分集中在基本食品消费层面,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遥遥领先,因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已不局限在食品方面,更多地在与其他附属产品消费上。从农村居住消费需求来看,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对住房的消费意愿较高,这是由于不同地区居住的观念存在差异,西部地区农民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在住房择向上更多地关注房屋美观、宽敞程度,同时也受到当地收入水平限制,因而公共产品供给的增多,更能激发当地农民购房居住。

三大城市经济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交通通信设备和服务的消费贡献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成渝经济圈最高,长三角经济圈次之,长江中游城市经济圈最低。首先,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成渝经济圈农民收入明显低于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经济圈,而收入的低水平会对农村居民的交通通信消费产生一定限制;其次,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经济圈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明显比西部成渝经济圈完善,而如果交通通信设施不完善,那么农村共享这些设施也将付出更高的成本,所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很大程度缓解这些矛盾。

对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消费贡献表现为长江中游、成渝两个城市经济圈大致相当,且高于长三角经济圈。对衣着的边际消费贡献,三个城市经济圈的比较结果与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基本一致,中西部两个城市经济圈高于长三角经济圈。这些结果都表明了中西部城市经济圈农村居民对于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衣着等的消费渴望性较高,公共产品带来的边际消费贡献也较高。但公共产品供给对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和服务的影响结果则截然相反,长三角经济圈的系数明显高于另两个城市经济圈,且成渝经济圈的系数尤其之低。可见,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内部的农村居民对文化娱乐的消费追求欲望仍没有被激发出来,更多地还是在于维持生活的基本消费上。

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本结论概括如下:第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能带来正向的消费效应,对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市场的拓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消费效应在东中西部的三大城市经济圈都存在结构失衡,食品、居住、交通通信等基本生存型公共产品的消费效应明显较高,而对于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和服务等的消费需求意愿则与现状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第三,三大城市经济圈不同公共产品供给带来的消费效应也都存在区域差异,西部成渝经济圈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带来的消费效应明显较高,但对于文化娱乐等公共产品供给的消费效应偏低。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建立东中西部农村公共产品均衡供给的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并完善提升相关服务能力 。第二,建立健农村公共产品差异化需求机制,有效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失衡。第三,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和献计献策,促进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加符合农民需求,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久妹.公共品供给结构偏向对居民消费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1)

2.张晓慧,梁海兵.基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9)

3.Linda M. Y & Jill E. H. Vertical Linkages in Agri-Food Supply Chains: Changing Roles for Producers,Commodity Groups,and Government Policy[J].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 24(2)

4.王君萍,王玉龙.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投资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贡献率研究——基于西北五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1(10)

5.邓宗兵,楚圆圆,刘夏然,王炬.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

6.Jarmin R S,.Klimek S. D & Miranda J.. The Evolution of Retail Markets in Metropolitan, Micropolitan and Rural Regions[J]. U.S.Census Bureau, 2005(5)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们的新农村
我们的新农村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今日新农村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愿多出现这样的农村好报道
新天新地新农村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