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裤瑶主要分布在广西南丹县里湖、八圩瑶族乡、贵州荔波县朝阳瑶乡一带,因民族文化保留完整,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2006年,白裤瑶女孩黎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里湖生态博物馆负责文化记忆工程,用影像记录民族文化。2011年,黎夏和同事们参加了云之南记录影像展,来自云南和青海的纪录片乡村摄影团队让她感到震撼。此后,她和白裤瑶其他有文化归属感的年轻人组成了白裤瑶乡村影像团队,致力于民族文化的记录和保留,建立白裤瑶影像资料库,用当地人视角讲白裤瑶原原本本的生活方式,用影像的力量去改变村庄。
年轻人的力量
『沿着老人的传统,我们自称「朵努」,意思是瑶人的子孙后代,外人因我们男子着白裤、女子着百褶裙而称我们白裤瑶。』
外人认识白裤瑶,大都是从服饰开始。白裤瑶族的服饰艺术保持着珍贵的原始性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性,极具民族特色。
制作一件白裤瑶服饰需要一至两年时间,有30多道工序,包括脱棉、纺纱、煮纱、晒纱、跑纱、梳纱、织布、粘膏染 、靛染、刺绣等,非常复杂。黎夏拍摄的《瑶纱》,只是表现了处理纱线的工艺,拍摄素材就有八九个小时。在生态博物馆工作的何春,拍摄表现靛染工艺的《染色的季节》时,因为每种染色植物的生长季节不一样,足足拍了一年。
黎夏喜欢在片头、片尾用瑶语来表达自己的思考。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工艺的传承都靠瑶语口口相传。在民族语言的诠释下,白裤瑶纺纱高手用稻草灰水、野山芍煮纱,以及绕纱、跑纱等一系列镜头,显得更有民族味道。
黎夏的第二次尝试是拍摄《瑶家酒》,记录工艺的同时,她加入了对文化内涵的思考。“在外人的话语中,我们是个好酒的民族,无处不喝,无处不醉,但在更多正式的礼仪场合,例如婚礼、葬礼、祭祀、宴席中,我听到了截然不同的话语,比如‘无酒不成礼。我想知道酒对我们瑶族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此,黎夏特别去了保存有白裤瑶最古老酿酒工艺的芭地老寨,记录下包谷酒的酿造流程,同时也在葬礼送礼酒、喝花酒的习俗中思考酒的文化内涵。喝花酒是一个特别温情的习俗:逝去的老人,如果在世时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和心爱的姑娘成婚,逝去后可以托家人为他举办喝花酒的仪式,请他牵挂的“姑娘”带上花酒来送一送他,也请村里人来家里喝酒,而他的妻子绝不会生气。酒,既是情谊,也是礼仪。
影像团队中的陆朝明则更喜欢拍摄村民的生活。《取粘膏》《找菌子》《制作陀螺》《维修粮仓》……“民族文化的活动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拍完的,我拍了30部也没能拍完。”他尤其关注快要消失的文化载体,例如粮仓。白裤瑶的粮仓建筑形式比较独特,有三种传统建筑说法:一是粮仓高有三四米,可预防老鼠,里面设有防盗装置;二是离住宅一二十米;三是用四根柱子作支撑。
《取粘膏》是陆朝明的第一部作品,片子剪好后,他在村口架起幕布和投影仪,放给村民看。大家看了都说:“原来我们这里的风景这么好,难怪那么多外面的人进来拍。”片子的主角是黎夏的爷爷,“他不太好意思,说穿得太破烂了。我说,不在乎穿得好不好。他说:‘你要保留好,以后我的后代看到了,就好像我还活着。”有趣的是,村民都更喜欢看未经剪辑的影片,剪辑过的他们觉得不真实。
在这个影像团队中,也有人关注村子当下的生活:何文兵在拍留守儿童,而罗勇想了解岜地老寨的搬迁和青年外出打工的情况。
白裤瑶乡村影像团队的成员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差不多都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因为生计的压力,有些成员返回城市,2014年团队成员的总数从原来的十几人骤减到四五人。但是这群年轻人顶住了压力,2016年,不仅人数又开始攀升,还开始发掘影像的更多可能性。
探索影像的意义
面对自己人的镜头,当地人会不会不自然呢?黎夏的回答是:会。
白裤瑶开发旅游的时间不算短,但面对外来的“长枪短炮”时,当地人的心理有些复杂。“旅游,是好的东西,做旅游以后我们被外面关注,觉得很自豪,通过旅游我们也做一些创收。但是有些外面人的言行举止让我们很无奈,白裤瑶是性情内敛的民族,面对外面人的不尊重,我们很生气却又无可奈何。”白裤瑶人很珍惜自己的服饰,因为服饰的制作极耗心力,仅是将棉花变成线已经不容易。有些外来的摄影人为了找一个好的角度,把服饰翻来翻去,掉在地上也不以为意。殊不知,白裤瑶的服饰不能像现代服饰一样放进洗衣机去洗,弄脏了要去河边仔细地洗干净,非常麻烦。
关于服饰,更令白裤瑶人反感的是,因为白裤瑶女性服饰是“两片装”,侧面不缝合,过去穿着时里面是不穿内衣的(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不穿),一些摄影俱乐部“让外面的模特穿上我们民族的服装,或者高价请本地人,搞所谓的‘人体艺术,导致一些族人一看见摄像机就生气,或者赌气说要他们‘给钱,而外面的人也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这也是黎夏他们的影像团队一开始遇到的小障碍。村民对影像的敏感,让他们面对镜头时不能表现得很自然,对拍摄的意图也不理解。“我们拍得多了,可能会建立起村民对影像的信任,让他们也享受影像。”
影像团队用瑶语为村民们翻译了一些经典电影,这些瑶语电影比纪录片更受欢迎。“乡亲们过去都只是看画面,现在突然明白画面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们很着迷,会开怀大笑。”
影像在乡村到底有什么用?几年来,白裤瑶乡村影像团队的作品多次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影像展上获奖,但有些村民依然觉得拍纪录片没什么用。社区的需求是生计第一,文化并不是首要的,团队成员们在重新思考影像的意义。
在2016年白裤瑶人最传统的民俗“赶年街”活动上,影像团队为村民做了本民族的第一次影展,这也是中国继摩梭电影展、青海白玉草原电影节之后又一个由本民族主办的影展。影展上,黎夏他们的影像团队正式命名为“白裤瑶乡村影像小组”。
未来,影像小组打算用影像为社区服务。他们已与村寨的父辈们讨论出“环保餐具”的构想,同时会和当地的中小学合作,用影像传承民族文化。
绑带
冬季盛装时,白裤瑶男性会绑5~6条绑带,从膝盖处往下绑;女性绑4条,从小腿中部开始绑;冬季便装时,男性和女性都只绑一条绑带。绑带中间的图案呈『米』字型,两头绣有鸡的图案 ,表达瑶族人对鸡的崇敬。
褂衣
白裤瑶女子服饰分为夏冬两种。夏装的上衣称为“褂衣”,为前后两块方布缝合而成。胸前为素色黑布块,背后为靛蓝色布块,上面用彩色线绣成各种各样的传统图案,一尺多见,两肩各用10厘米长的黑布相连,无领无袖,腋下无扣,长度刚到裙腰。图中为白裤瑶女性童装,戴有铃帽。
百褶斑花裙
主色以黑兰两色相间,裙脚绣上红色丝线的图案。裙面用只有当地盛产的粘膏树汁,腊染成三组环形图案,裙边用橘红金丝蚕布片镶边。白裤瑶男女所穿的服装,都是女子亲手所种的棉花,而且自纺,自织,自缝,自绘,然后蜡染和针绣而成的。
在中国乡村影像
1991年
福特基金会赞助了一个名为“妇女生育卫生与发展”的项目,鼓励妇女拿起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观点,成为中国乡村影像的开始。中国西南部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域,乡村影像发展得尤为蓬勃。
2004年
云南社科院白玛山地研究中心成立,其主办的“云之南记录影像展”是国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公益性纪录电影双年展(2013年停办),每2年一届,集观摩、竞赛与研讨为一体,也是乡村影像的重要传播渠道。
山水自然中心成立了“乡村之眼”项目,帮助云南、青海、四川的村民用影像表达对自己家乡和文化的观点,该项目已经培训了80多名乡村学员,拍摄、制作了近60部作品。
2007年
乡村影像的发展达到高峰期,摩梭人、藏族都有了自己的影展。
2009年前后
卡瓦格博文化社、香港社区伙伴等组织,也一直持续推动乡村影像的发展。由于影像在西南地区的村民中接受度较高,成为当地村民回望自身文化、环境的方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影像氛围。
更多乡村
影像推荐
《离开故土的祖母房》
拍摄者:尔青(摩梭人)
外界对摩梭走婚的习俗一直抱着一种猎奇的态度,摩梭人尔青长期拍摄族人的生活,意图从当地人视角解读摩梭人的文化。影片记录了一位摩梭青年卖出自家祖母房(摩梭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前后发生的故事,表达了拍摄者对摩梭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的担忧和反思。
《净土》
拍摄者:哈希·扎西多杰/加公扎拉(藏族)
调查、访问三江源地区不同身份的人们对三江源20世纪80年代至今环境变化的记忆,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人们了解到近30年中每条冰川的变化。
《麻与苗族》
拍摄者:侯文涛(苗族)
记录了生活在云南的苗族如何利用麻制作生活必需品,讲述麻与苗族的生死关系、麻在苗族生活中的核心意义。
探访世界各地的
纪录片电影节
乡村影像常在世界各地的纪录片电影节(展)上放映。除了可以观赏影片,举办电影节的城市往往有着独特的文化气息,是不错的人文旅行目的地。
中国广州
国际纪录片大会
中国目前最突出的纪录片展,2016年将于12月12-15日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日本山形
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亚洲第一个国际纪录片节,创办人是已逝的日本著名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
山形县(Yamagata-ken)位于日本东北地区,西临日本海,是日本的“水果王国”。全县几乎都是观光地,最上川很吸引人,藏王山、舄海山、出羽三山等也是日本的国家级观光地。
荷兰阿姆斯特丹
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创立于198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纪录片节。
阿姆斯特丹是著名旅游城市,拥有历史悠久的运河网、荷兰国家博物馆、凡·高博物馆、安妮之家……人文气息浓厚。
波兰克拉科夫
纪录片节
创建于1941年,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纪录片节之一,聚焦动画短片、纪录短片、独立电影短片等。
克拉科夫是中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320-1609年为波兰首都。克拉科夫是波兰学术、文化、艺术的主要中心之一,在波兰的历史、文化地位,类似于中国的西安、南京。
德国莱比锡
国际纪录片短片电影节
该电影节创建于1955年。
莱比锡是德国东部第二大城市,别名“书城”,自中世纪起就是易北河畔的印刷中心。城中有许多老建筑,包括哥特式、罗马式等风格。
加拿大
热门纪录片节
1993 年成立。汉美地区一年一度规模最大的纪录片节、纪录片交流与交易场所。
多伦多被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街头充满艺术氛围,旅行看点多种多样,有安大略省美术馆、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卡萨罗玛城堡、古酿酒厂区以及100多个公园。
澳大利亚AIDC
国际纪录片大会
已有20年历史,在澳大利亚南部的美丽城市阿德莱德举行。
阿德莱德建于1837年,是澳大利亚的旅游胜地,非常适合徒步游览,有英国圣公会大教堂、罗马天主教大教堂等古迹,四周环绕着许多酿酒厂,出产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葡萄酒。1960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阿德莱德国际文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