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星
环境治理如何落子共享经济生态局
刘晓星
第三方治理模式不仅是治理方式与手段的更新,更从管制走向了互动。
下班驾车回家时,将空余车座共享给顺道的人,顺便赚点外快;外出旅游时,把空房间暂时出租给“背包客”;那些一时头脑发热买来却从未穿过的衣服,也可以通过二手资源网站出售。这种通过网络实现物资最大化利用的模式,便是当下逐渐走红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这一概念早在1978年就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斯潘思提出,直到近几年才流行起来。这一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实现个体之间直接的商品与服务交换。从“办公共享”“汽车共享”到“公寓共享”等各种实体共享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这些利用虚拟互联网帮助传统产业转型的各种案例,不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更启迪着环境产业从业者利用互动模式,推动环境污染的治理。
毫无疑问,共享经济是将闲置资源(比如不常住的房屋、不常开的汽车等闲置商品和服务)加以利用,直接在个体间进行交换以避免资源浪费的经济模式,而要实现这样的交换,网络和智能手机是重要的第三方平台。这种注重对商品和服务的“共享使用”而不是“占有”,能大大降低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的能源需求,从而在在最大化使用中降低单位能耗。
未来几十年内,共享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有多大?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预计他们将在未来五年同增加对实物和空间的共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行业分析人士非常认同这些乐观的预计。无疑,伴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崛起的共享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
在我国,年轻一代已经开始从消费者向产消者转变,他们生产和共享音乐、视频、新闻、知识、汽车、房屋、供给和3D打印产品,很快还会共享可再生能源。在协作共同体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活动的边际成本都几乎为零。
诸如在汽车共享方面,在杭州,2012年,杭州市与某电动汽车厂商签订协议,在杭州市内建立750座多层停车场,用于停放10万辆电动汽车。这些停车场就像自动售卖机一样,任何希望共享车辆的人都可以立刻实现愿望。这一汽车共享服务在杭州极受欢迎,也因此扩展到上海、山东和海南等其他省市。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房屋共享也蓬勃发展。除了汽车和房屋,由于闲鱼等二手物品交易平台的开通,类似衣服、婴幼儿玩具等物品都可以大规模共享。
正如美国环保协会张建宇认为,共享经济有三个特点,一是价值的增加。原来一个东西是一个人拥有,现在拿出来大家使用。二是可以实现更好的结构稳定。在社会中,通过共享经济,创造更多的需求和供给,使得社会供给、经济体的运行方式更加稳定。三是环境改善。通过分享,我们能够消耗过剩产能,使社会发展更加绿色和健康。
可以看到的是,以往传统行业与资源的“对抗性”关系,正随着新的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兴起而瓦解。共享经济将消费者的主动权同资源优化有效结合起来,共享经济是未来资源紧张态势下,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最好选择。
诚然,这一诞生于西方社会且以信任为价值基础的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初期会有一些“水土不服”的症状,但随着信任环境的成熟和社会开放度的提高,共享经济颠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将是大势所趋。
应该说,共享经济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成为提高环境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载体。当前,环境资源使用效率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成为化解人们的需求与资源限制瓶颈之间的矛盾的现实路径。
正是由于共享经济的共享性引起的各行业及其产品供需关系方式的变革,实现既定环境资源消耗的情况下商品和服务的最大化使用。
众所周知,环境保护需要有践行环境意识的生态公民,生态公民的培育反过来又需要环境意识在公众中的传播。有效的环境意识传播,既有赖于公众获取并身体力行科学的环境知识,还有赖于政府、企业与公众的环境互动。
从1979 年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 》至今,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近30部污染防治与资源保护的单行法。近些年来,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进程加快,陆续出台或修改了一些环境保护领域的单行法。2014 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但伴随着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以多种形式频繁涌现。从太湖蓝藻污染、渤海溢油事故再到雾霾笼罩中国以及兰州自来水苯污染等,污染事件此起彼伏,拷问着我国现行的环境污染防治制度的逻辑、路径及其绩效。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国环境政策系统中首次提出了“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是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前所未有的理念与制度创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的提出既基于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实施的困境,也拷问了当前的污染防治制度逻辑与路径,提出了全新的污染防治理念。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不仅仅是治理方式与手段的更新,同时也是对现行的环境污染防治管制模式的反思与超越,是对污染防治互动模式的兼顾与并重。而共享经济模式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互动,这一特征对于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具有哪些启示呢?
今年两会前夕,腾讯总裁马化腾召开新闻发布会,谈及共享经济等热点议题。CNSphoto供图
借鉴共享经济模式,环境污染治理必须在污染防治中引入市场机制、重视污染者的利益诉求,赋予环境污染治理者在治理污染上的选择权,从而保证其发挥主动性。正如被热捧的共享经济模式,通过构建系统的制度以吸纳广泛社会主体参与环境污染防治。
借鉴共享经济模式的特征,分析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现状,要真正发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功效,其前提是改变现行的单纯的命令—服从的管制模式,引入体系化的市场制度。这些制度可能并不是直接的第三方,但如果没有这些市场制度的培育,则实质上所有的污染防治制度的实施主体只有政府执法机构“一方”,环境污染治理方不可能作为发挥积极作为的“第二方”更何谈“第三方”。只有市场制度的系统引入,才能为环境污染治理企业提供陈述意见的通道和表达利益的路径,为第三方参与污染治理提供前提。这些市场制度体系包括污染者付费、环境保险、排污权交易、环境税、环境保护合同、绿色市场等等。这些经济激励方法应该成为克服环境行政规制弊端、促进环境治理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环境保护法》分别规定了排污费、环境保护税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这些都是对市场手段的引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理念、 主体、制度和路径的系统更新。但是,共享经济模式告诉我们,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必须让治污主体有更为广阔的视野。
共享经济能成为趋势,最主要的原因是价值观的变化,“占有”不再是人们最看重的价值指标,其重要性已让位于环境质量等幸福指数;其次是环保意识增强;最后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共享的成本。
循环经济和环保意识增强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正促使人们更多地进行经济共享。当人们不再将“占有”看成是最重要的一个价值指标时,这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大生产、大消费方式,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态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共享经济平台给大生产、大消费的原有消费模式带来冲击。如果消费者少购买10%的新产品,并且相互共享10%的旧产品,这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将不言而喻。
还有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共享经济带来的冲击不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共享经济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具体分享了什么产品,而是强调合作和参与的理念。在不少地方,“合作”并不需要互联网,但已经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如很多国家流行的参与式预算管理,一个城市或社区的所有居民共同参与城市预算管理,讨论并决定公共开支项目。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用户已达7.8亿,共享经济的兴起,是源于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应用。CNSphoto供图
近年来,环保部门、媒体和各级相关部门在学校、社区、企业加强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文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当前,中国公众参与存在典型的“有环保意识、缺环保行为”的状况。调查表明,1998年中国仅有36%的被调查者赞成发展绿色经济,但到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80%。然而,尽管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一些调查也显示公众的环保行为仍然较少,尚未形成环保的习惯。只有26%的公众表示“经常采取环保节能行为”。有62.6%的公众会偶尔参加保护环境的相关活动,高达30%的公众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活动。
正是由于公众的绿色价值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才导致公众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
共享经济对于促进绿色消费具有明确促进作用,其首要出发点在于共享经济可充分调度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储量,在不影响用户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全方面优化社会资源。从目前的PP租车案例来看,这种共享经济方式具备降低社会压力、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百姓生活舒适度等特征,因此在现有的市场效应方面,这种共享经济方式势必将引发全民的关注与实践应用。
这种便捷、有效的共享经济方式的另外一个意义,则在于其在普及和传播过程中,还能向普通用户贯彻环保、新型消费理念等生活方式。
在这种合理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的用户群体可全面感受到共享经济的便利,对于促进其他行业的跟进和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同时,通过这种共享经济方式带动的全民环保话题,也较之其他普及方式更具效率。
共享经济让个体的价值观、态度与行为规范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心理特征,协助和引导消费者做出有利于环境的消费选择,将生态环境价值内化于当事人的偏好结构中。共享经济正是通过对人的深层价值系统发生作用而影响和引导其行为的转变。而对大多数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来说,这种教育所产生的行为效应具有长期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