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维度上的历史遗产原真性探讨
王文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
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之一,然而对它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差异。城市历史遗产并不会是单一历史时期的作用结果,保护历史遗产的原真性即是对历史、对时间的尊重。本文从时间维度上理解历史遗产原真性,有助于矫正我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误区。
历史文化遗产 时间 多样性 原真性
1.1原真性定义
“原真性”由“authenticity”翻译而来,它的英文本义是真实的、而非假的,原本的、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1]如今,原真性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概念,成为鉴定文化遗产、实施遗产保护、评价保护情况等过程中的第一原则。历史文化遗产中原真性的定义是动态的。1964年《威尼斯宪章》对所谓原真性进行了详尽阐述,强调了原真性对于历史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1994年12月,《奈良真实性文件》对遗产原真性及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明确指出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遗产价值的根本,而不同地区、历史环境下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概念是不同的,这取决于文化遗产信息来源的价值。因此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也是对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
1.2原真性与多样性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决定了遗产的多样性,同时,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又是对其原真性的支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体现在遗产自身材质、形制的原真,和文物遗产本身经历的时间、历史。这些原真性的体现也正构成了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而这样的多样性又反过来成为证明遗产的真实性的信息来源。
2.1时间属性概述
历史文化遗产的时间属性,也是构成其多样性一部分。历史之所谓为历史,遗产之所谓为遗,皆是因为其处在流动的时间之中。凡是遗产,必然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影响,这种差别造就了城市遗产自身的多样性,自然也就成为原真性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2时间属性与多样性
以昙华林为例,分析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时间属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昙华林从一条东西走向的清代古巷,经历汉口开埠以及抗战时期,见证了各时代各阶层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坐落其中的历史建筑中有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中西合璧哥特式建筑、江夏民居等,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也是其多样性的根本来源。
2.3时间属性与原真性
这些文化遗产组成了昙华林历史街巷的结构形态和基本骨架,形成了昙华林颇具特色的古韵民风街巷和建筑文化,同时也描绘出在这条窄窄的街巷发生的历史巨变,这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时间属性。
纵向对比,从充满生活气息的民居街巷,到传播教义文化开启现代文明的基地,再到革命之火燃起的红色圣地,历史在发展,空间在演变,不变的是每一处文化遗产所蕴藏着的独特的场所精神。他们的物质形式、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传承的精神情感也不是不同的,但历史绝不是单一性的,正是这种种不同构成了历史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横向对比,尽管各要素本身呈现零散化或片段化特点,他们各不相同、各自独立,但在这条宏大的纵向时间线中,各个要素在整体结构上互为一体,体现历史街巷复杂性、多样性的本质特征。而这种复杂多样,正是历史感、沧桑感、真是感的来源,是昙华林历史街巷原真性的信息来源。[2]
3.1 东西方原真性差异溯源
尽管原真性之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已被确定,但东西方对于原真性的理解差异仍然较大。西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视“质”、“存在”,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客观存在,而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注重“形”、“意”,着力于维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意象。
追根溯源,一方面西方哲学体系中强调物质客观“存在”,和物质本我的独立存在,这种哲学思想外化为物质形式和材质的不可替;另一方面西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多以是结构建筑为载体,相比于我国以木结构为主更易留存。
而我国哲学体系是带有唯心主义味道的——形式从属于实质,即物质存在的意义在于人赋予它的精神,其本身只是这种精神的载体,物质因这种精神存在而存在。举例来说就是,黄鹤楼的数次改头换面并不影响其内在人文精神的延续,因为黄鹤的传说、崔颢的诗还在代代相传,那么我们所看到的黄鹤楼就还是黄鹤楼。
3.2东西方原真性差异对时间属性的影响
西方这种对于遗产的物质存在的尊重和保护,实质上也保护了历史遗产时间属性,使得不同历史时期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得以保留,从而使文化遗产的历史感、真实感得以留存。
如巴黎圣母院新尖塔的修复,在材料上保持与老尖塔同出处、同年代、同性质,以尽量避免修复对巴黎圣母院的时间属性造成影响。
相反,我国忽视客观物质存在的原真性,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遗产的时间属性,造成时空混乱、历史感单薄的后果,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就在一次次“修旧不如旧”中流失殆尽。
因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原真性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在不断的物质替换中,时代感、历史感被逐渐掩盖,取而代之的是非历史的陌生感,历史遗产的原真性受到冲击,进而使遗产的时间延续性受损,历史断层。只有建立包括时间在内“四维城市”概念,才能真正把握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脉,对城市遗产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3]同样,历史文化遗产如若丢掉了时间概念,就是失去了历史之根本,遗产之根基,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就更无从谈起了。尊重客观存在,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时间属性,历史才有迹可循,原真性才能完整保存。
[1]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理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2003(2)
[2]何依,李锦生.城市空间的时间性研究[J].城市规划2012(11)
[3]何依.四维城市理论及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