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
为什么中国的慈善如此单薄?
提出这个问题,一些人会回答:中国的富人,大多数缺乏善心,缺乏责任感。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中国社会的慈善阳光如此微弱,是因为富有阶层的为富不仁。
事实是不是这样?
前年去西藏,在大昭寺附近和八廓街,经常看到一些很小的藏族孩子,眼巴巴地跟着游客,指望着施舍。陪我同行的是僧人告诉我,自从拉萨的旅游业繁荣之后,学校的失学率大大提高。
因为许多游客在停车休息或者参拜庙宇时,看到小小的藏童,衣着破旧,面有饥色,总是不忍心,经常顺手给孩子一元两元的钱,有些人和藏童合影之后,给些钱,然而,孩子回家把钱给了父母之后,家长发现,送孩子去学校上学,还不如让他们直接站在路边,站在游客多的景点,每天都能收到不少施舍。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家长叫回来,弃学行乞。
是的,如果行乞能带来比劳动更多的收入,上学和劳动对他们都会失去吸引力,到目前为止,不少西藏幼童的弃学行乞,都源自于游客的这种随意施舍。
可见,不当的慈善,有时候导致的后果不是公益,而是公害。它,催生了不劳而获的贪念以及一个以消费他人同情心为主营业务的职业——行乞。
善良是人性,懒惰和贪婪也是人性。有劳动能力的人,掌心向上祈求施舍反映了人性中的懒惰和贪婪,给予其施舍,实际上纵容了不劳而获,并鼓励其他人效仿,甚至把“为富不仁”作为道德榔头,攻击不满足其贪欲的被索取者。
其实,富人有仁的和不仁的,穷人也有仁的和不仁的。跟别人索取,还索取得理直气壮,想通过别人的慷慨来满足自己不劳而获的欲念,是穷人的不仁。
没有制度约束,缺乏监督管理的公益,已经成为骗子和贪婪的“穷人”消费社会公众善良,获取不当利益的一个陷阱,这种欺骗性求助的增加,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会加剧社会的“为富不仁”。
所以,爱有纪律,慈善也有纪律。没有纪律的慈和善往往会纵容贪婪、泯灭自尊。
如果说,贫富不均是社会大肌体上的一条裂痕,那么,富人的慈善心肠和穷人的自尊意识,加在一起,如同医学上的止血夹,分布在两个阶层的裂口,使得他们之间可以交互,这个夹子,无论少掉那一片,都会失去缝合作用,导致两个阶层的裂口越开越大,彼此间沟壑越来越宽。
总体而言,中国目前的慈善如此单薄,既有正确理念的缺失,同时也有制度安排的缺位。社会的慈善制度是一把理性的刀,没有这把刀的护卫,善良如羊,落入贪婪的虎口,则尸骨全无。
我以为,慈善是对人性的温婉,自爱是对尊严的敬意,健康的社会既需要富者的仁慈,也需要贫者的自尊,两者缺一不可。
好的慈善制度应该让善良温暖自爱的弱者,而不是让钱财流向贪婪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