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殿台
了解记忆与遗忘的规律
为什么学习过的知识老是记不住、记不全?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苦恼。其实,人的大脑既有着记忆的功能,也有着遗忘的特点,能够过目不忘的记忆“超人”少之又少。要想记得住、记得多、记得全,就要了解记忆和遗忘的规律,有针对性地来强化记忆、减少遗忘。
对记忆和遗忘规律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有人对记忆程度伴随时间增长而发生的变化进行过测量,其变化大体如此:刚记完能保持100%;20分钟后保持58.2%;1小时后保持44.2%;8~9小时后保持35.8%;1天后保持33.7%;2天后保持27.8%;6天后保持25.4%。
针对遗忘规律,有人提出了“八次重复”的学习记忆方法,即在学习后的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及时进行复习。经过这样复习后的知识基本变得牢固。
当然,上述记忆程度的变化以及进行重复学习的时间间隔并不绝对,可能会因记忆者、记忆内容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每个人应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梳理、总结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找到适合自己的重复学习的时间间隔。对于重复学习的时间间隔,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机械地按照“几小时、几天”这样地来生搬硬套,但是及时复习、不断强化巩固却是必需的。
及时复习方能巩固效果
有的同学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觉得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都听懂了,所以忽视了课后复习,等到做题目时却又不会了。出现这种情形,主要就是因为复习不及时、知识未得到巩固。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进行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复习的甲组比没复习的乙组保持的明显高。只学习不复习就跟熊瞎子掰玉米一样,掰一棒新的又扔掉一棒旧的,到头来手里只有一棒。
关于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学习的本质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学习的过程即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无论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还是形成条件反射,都离不开由重复或反复所形成的强化作用。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因此能够背诵14.7万字的十三部经书。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依据自学成才的经验总结道:“重复是记忆之母。”实践和研究都充分说明:诵读次数越多、学习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那些抱怨自己学东西慢、记东西差的同学是否审视过自己很可能并非真的是学得慢、记得差,而是自己不够勤奋,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少,背诵、复习的时间、次数不如别人多。常言道:熟能生巧;又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时用心地多背诵几遍、多复习几次,自然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掌握得更加熟练。掌握复习策略
重视复习,还要掌握复习的策略。
一是复习要及时。因为学习后短期内忘得快、忘得多,所以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争取在学习后的短期内把所学知识巩固住,并根据适合自身的重复学习的时间间隔安排好后期的复习。
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复习。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实验发现:记住12个、36个无意义音节,分别平均需要重复16.5次、 54次;而记住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我们向来不提倡机械地死记硬背,这既枯燥又费力,还收不到良好效果。要对所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梳理明白,仿佛自创,达到熟练讲述程度,自然就会烂熟于心。不去搞“题海战术”,但必要的做题练习必不可少。通过做题能够积累实战经验,强化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三是要带着问题去复习。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要及时回过头去仔细复习、研究,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孔老夫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说:在温习旧的知识过程中能够有新的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了。我们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要善于深入思考、广泛挖掘,争取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力争达到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四是要讲究复习方法。一份对清华、北大500名学霸经典学习方法的统计、总结表明,他们比较一致的学习方法可以归纳为“五大法宝”:有一个错题本、有一个难题本、新课之前一定先预习、课后先复习后做作业、做作业要计时(限时训练)。这“五大法宝”多处涉及到了“及时复习”。课后先复习后做作业,在做作业前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像过电影一样进行回想,对回想模糊或忘记的有针对性地强化复习,可以查漏补缺。建立错题本和难题本也是强化复习的有效方法。对错题和难题,我们可以效仿学霸们的办法,每隔一段时间再做一遍,反复揣摩错在哪里、难在何处,直至熟练地攻克掉错误和难点,不再出错,变难为易。尤其是在考试前找出错题本、难题本加以参照、借鉴,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春期健康2016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