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说戏显声色

2016-09-12 15:56杨星野刘小平
关键词:戏剧化李成冲突

杨星野+刘小平

伴随着多元化欣赏时代的到来,观众的口味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因此,如何去满足他们“不断更新”的视听习惯就成为制片人所考虑的命题,并为此做出了很多应对——这其中,“戏剧化叙事”手法备受青睐,因为充分利用矛盾、意外、悬疑等戏剧化元素,可以使影片显得生动有趣且故事性强,从而吸引观众。河北省的专题片《辞职》,恰恰就是应用“戏剧化叙事”的成功范例。片中讲述了河北省秦皇岛市车站村的党支书李成准备主动辞职,却遭到全村的反对,最终无奈收回决定的故事,大量而巧妙的戏剧化元素为观众在荧屏上奉献出了一个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生动有趣的好故事。

雾里闻香寻花去

有句话叫“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一扇门,是敞开时还是关闭时,才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呢?答案无疑是后者。前者看过去固然一目了然,但这种“一目了然”往往会使人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如果是关闭的门,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去了解“门后面到底是什么”,从而去一探究竟。这就是“设悬疑以叙事”的魅力。《辞职》以“提问—回答”的方式来设置悬念,引导观众带着“解疑”的思维去观看,如同在茫茫大雾中忽然闻到花香,自然要去探探那花海,这个观看“胃口”,无疑“吊”得很是高明。

通过对“悬疑”抽丝剥茧的解疑,从而顺畅地完成了全片整体叙事,且逻辑性强,自然也显得真实可信。《辞职》中最大的悬疑就是“李成辞职”,在片头介绍李成当众宣布准备辞职这一事件时,观众迅速就产生了疑问:他为什么辞职?为什么在场的人都一致反对他辞职?他能辞成职么?……悬念由此产生,引导着观众急于去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而就是在对“真相”的不断追寻中,李成的故事逐渐在观众眼前清晰可辨。当最终答案水落石出时,观众会油然觉得“推窗见明月”,一切尽在心底,且过程毫不枯燥。这种逐步接近真相或答案的享受,正是“悬疑”所带来的魅力。

用“悬疑”作为每一叙事段落的切入点,可以迅速调动起观众的兴趣,如此巧妙的切入方式可谓事半功倍。《辞职》在故事展开时,每一叙事片段都应用了“悬疑”作为切入点,如此一来可以迅速进入故事,二来能让故事自然展开,三来则可以迅速调动观众的兴趣。如在介绍李成为村子所做的贡献时,片中有这样一句:“究竟李成做了什么,让村子里的人都不答应他辞职呢?”然后顺理成章地开始介绍起李成在车站村的所作所为。反之,如果不做设问直接接入李成事迹的讲述,则显得有些突兀,同时观众对这些事迹还不一定感兴趣。所以说,叙事选择好切入点,是成功的第一步。《辞职》将问题先手掷出,从而引入故事,这样的切入显得和主题很“搭”。

风波意外显形神

哲人曾说:“突发情况最能看清人。”平时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总是很难的;毕竟人都有“外壳”,常人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也就无从去见识其真实面目。那么什么情况才是能了解一个人的最佳时机呢?那就是“意外”。在突发事件面前,人总是会展现真实的自我。这就是“造意外以树人”的缘由。《辞职》为了塑造主人公,特意造设了多场“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意外”,让主人公在突如其来的“考验”中,树立起自己的真实形象,就如同乌云滚滚、雷声阵阵的天幕下忽然袭来几道闪电,在瞬间不断照亮原本处于黑暗中的人物面貌以及个性形象。这种“用突如其来来看清人”的塑造方式,无疑能把人物塑造得鲜明而真实。

通过对人物面对的种种“意外”的描述,引入对人物的详细讲述,使观众逐渐辨清其真实面目。这个“意外”,既指人物自己的意外之举,也包括他所遭遇的意外状况。《辞职》中,李成主动提出辞职,这就属意外之举,“干得好好的,为啥要辞职?”通过片子的讲述,我们逐渐明白了,原来是李成由于兼职过多,怕影响车站村的发展,所以才决心“让给有精力的人来挑这副担子”,从中可以看出他不计个人得失、不恋权位的可贵品格。然而大家的反应却让他遭遇了“意外”:所有人都不同意他辞职。为什么呢,片子最终告诉了我们:所有人都舍不得让他走,因为“除了李成谁也挑不起车站村这担子”,只好继续辛苦他了。从中我们又看出了李成的受人爱戴和亲民情怀。就这样,利用“意外”从不同侧面塑造出了李成的正面形象,这种手段很值得借鉴。

借助“意外”所营造的浓烈现场感,用现在进行时的紧张叙事节奏,将人物的鲜明个性展示给观众。所谓“意外”,必是突发的,那种紧张感十足的现场气氛,往往能诱发出一个人的潜隐个性。《辞职》中正是利用紧迫的现场氛围,充分释放出了李成这个主人公的鲜明个性。在村民们和他面对面地争辩、让他收回辞职决定时,场面显得有些难以控制了。面对激动的村民,李成耐心而略带苦笑地解释,不急不躁,神情平和。这一桥段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李成凡事智珠在握、运筹帷幄,很有大将风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李成的个性特征,从而将他塑造得更血肉丰满且栩栩如生。

水火相冲激情生

正所谓“冲突之间显性情”。情感是世间最难具体表达的事物了,若想将其具象表现出来,那么设置冲突场合无疑是最容易的办法之一;毕竟冲突环境下,人的感情往往失去理智的操控,最易迸发出来,也最易得到旁人的理解。《辞职》为了彰显丰富的情感元素,就运用了“冲突”(也即“矛盾”)这一制片的必备要素,从而为我们解读了“借冲突以抒情”的范例,仿佛水火不相容间迸发出了情感的蒸汽,弥漫在观众的视界。

在极为错综复杂的场景下,借助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激烈对撞,能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辞职》中有这样一段讲述:李成的老母亲要去北京安心脏起搏器,正需要他去奔波,但区里有紧急任务,他走不开。对事业的忠和对老母的孝,此时就构成了激烈的冲突,让他陷入了挣扎,镜头前的他显得迷茫而苦闷。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去完成任务,在最需要他尽孝之时却舍弃了亲情。是他无情么?镜头前眼睛湿润的他告诉我们:他是有情的,只是为了大情而牺牲了小情。这才是李成内心中真实的情感价值观,而如果不借助这场冲突,想必是很难显现的。

每个冲突的潮起潮落,都充分利用了细节刻画这一手段,喷薄出了浓郁的情感气息,从而营造出全片的总体情境。想让一部片子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那就需要不断营造情感氛围,通过持续的“加法”而最终形成全片的情境。《辞职》中每场矛盾(冲突)的细节,都具有很强的情感张力。比如村民表示不同意李成辞职时,激动得挥舞手臂,还直拍桌子,这个细节就彰显了“大家其实舍不得他”的敬爱之情;又如李成最终表态“不辞职”时,此刻的他不引人注意地轻轻舒了口气,既透着几分无奈,又道明了“他也放不下乡亲父老”的爱民情怀。类似的细节让《辞职》不断迸发着情感的火花,仿佛一首情诗,间或就可见煽情的泪点。

猜你喜欢
戏剧化李成冲突
怀念李成章教授
那些“戏剧化”的刺杀案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杜鹃
LOGO GIRL
庄玉庭先负李成蹊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