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
学生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他们在良好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差距;一个学生在某方面跟其他学生有差距,仔细分析,还是在这方面的习惯养成上不好。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但现实的做法却又急功近利。如学生品行方面存在问题,更多的是空洞的批评说教,有的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又如学习方面存在问题,更多的是增加学习时间或加重学习负担来解决。这样做,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慢慢地吞食学生发展的基础,也很难达到社会发展所需的育人目标。实际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习惯培养来解决。虽然习惯培养做起来比较繁杂,一时间效果可能也不是很明显,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却是十分有益的。那么,怎样系统、全面地进行习惯教育,以此来全面提高育人的质量,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石呢?笔者所在学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一、注重顶层设计,筑实习惯教育基础
教师实施教育,一般是按照学校的决策来进行的,因此,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做顶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明白学校的教育方向,扭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科学合理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在全面提升学生习惯素养的基础上,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编写习惯教育实施计划
计划规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主要载体和实施措施,是纲要性的,要做实做好。每一学年初,我们都要详细地编写习惯教育实施计划,规划本学年各年级的教育目标、全校性的实施载体、激励方法等,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上一学年的教育成果,不断调整、完善或提高教育目标,使师生通过跳一跳就能达到。同时,通过保留行之有效的载体,创新效果不明显的载体,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师生的参与热情。
(二)确定习惯教育特色内容
现有的习惯教育内容、目标比较系统、全面,它具有普世性,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但没有针对性。为了使教育的内容、目标更有针对性,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对学生调查研究,并邀请各方面的专家论证后,出台了符合校情的习惯教育十个主题:一会(会包容)、二重(重营养、重安全)、三有(有计划、有诚心、有信用)、四爱(爱家乡、爱卫生、爱学习、爱锻炼),作为笔者所在学校实施习惯教育的重点内容,并对各年级的实施重点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以“爱学习”为例:
(三)培育习惯教育课程
教育活动课程化是深化活动、提高活动效率的最好做法。笔者所在学校专门编写了《赢在习惯》课程纲要,出版了《赢在习惯》教材,组建了一支校内外的教育队伍,建立了校内外的实践基地,使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这门课程的开发,有效地助推习惯教育的开展,促进教育的有效性。
二、激发主体能动性,筑牢习惯教育支柱
习惯教育实施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想干、会干、能干,否则,不管学校多么重视,实施方案多么完美都没有用;同时也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成、乐成,因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作用就是如何调动、激发两者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真正地参与进来,并能持之以恒。
(一)激发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扎实开展习惯教育
1. 要求教师学习
通过学习帮助教师改变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以前,很多教师认为,习惯教育只是辅助教育手段,有空了去做一下,事情一忙,忘了也没事,因为学校无法考核,也不会去考核。通过学习,让教师明白习惯教育可以帮助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教育教学上的难题。如学生成绩差,我们想到的第一方法是补课,结果一补再补,要么效果不理想,要么一时补上来了,时间一长又忘了,周而复始的补课,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现在明白了,补成绩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学习方法、自信”来达到,虽然一开始花的时间或精力会长点、多点,但一旦这些习惯有所养成,学生的成绩会提高很快。观念变了,实施习惯教育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2. 组织教师交流
交流可帮助教师互相借鉴教育经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困惑,改善教育中不科学、不合理的方法。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们规定在每两周一次的教师大会上,由两位教师各进行3分钟的教学故事演讲,阐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或得、或失、或成、或败、或反思,与会教师可在听讲过程中与演讲者进行交流,从而产生更加有利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一名教师的演讲题目是《阅读与差生》,她讲述的是一名二年级的差生,成绩一直跟不上,她就让这名学生一有时间就阅读,然后跟他讲,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喜欢的词句记一记、写一写,看到自己喜欢的事,给同学讲一讲,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她发觉这名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与会教师从她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变得越来越重视阅读了,这样不仅学校的阅读氛围被调动起来了,教师也多了一种补差的办法。
3. 督促教师训练
习惯养成靠不间断、持续的训练得到的。有研究认为,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其实很多习惯的养成仅靠21天远远不够。一些教师老是埋怨:为什么我一再强调,学生还会这样?究其原因是训练的量和质都没有达到形成一个习惯的要求。如在公厕经常能看到的“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小便习惯,笔者所在学校就进行了长达一个学期的反复训练:讲要求、贴宣传画、课间检查、情况好的表扬、发现情况、查实再教育,这样循环反复,直到每个男同学都能自觉做到“上前一小步”。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习惯教育效率
1. 利用好激励手段
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比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全方位、大强度地对学生实施激励,不断地给学生以刺激,来调动学生的行动积极性。笔者所在学校习惯教育的激励手段有多种多样,有个人的,如班级周好习惯少年、学期习惯示范标兵,特别是在周一升旗仪式上评比出来的“我是光荣升旗手”激励性更强;也有集体的,如周习惯示范班、月习惯示范班、学期习惯示范班,特别是每学年一次的好习惯家庭评比,由于让家长参与其中,学生的热情变得更高。评比那几天,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在积极地准备,利用一切手段来宣传全家的争创成果,每当全家人高举“十大好习惯家庭”奖杯时,那种自豪感会激发其他家长的参与热情。
2. 利用好实践手册
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的习惯素养是不一致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特别设计了一本习惯实践手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个性化地确定自己每一阶段的习惯养成内容、目标及措施,当自己认为已达成目标后,让同学、教师、家长为其评价是否已经达成,并记录在册;当前一个阶段的目标全部完成后,再制定实施下一阶段的目标。每个学期期末时,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养成成果,申请学校的各项奖励。由于这是自己与自己比的一项实践,学生的自信心会被激发,同时也促进了每个学生好习惯素养的不断积累。
3. 利用好展示平台
展示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点燃学生的“表达情”,捍卫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不但要展现习惯教育的成果,更要展现团队的智慧和风采。对于观看的学生来说,展示相当于一面镜子,看看自己在这方面的习惯是否养成,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笔者所在学校要求在周一升旗仪式上,三至六年级每班轮流进行习惯展示活动,学生在收集典型信息、编排展示形式、表演节目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而且由于展示内容的真实性,还能引起其他学生强烈的共鸣。
三、优化活动组合,提升习惯教育效率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要想让学生的习惯得到好的发展,真正做到思行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得到社会的认可,仅仅靠制度约束、榜样引导、口头宣讲是不够的。因为习惯虽然是个人问题,但也是社会问题,同时又是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学生的良好习惯,只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优化活动的组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习惯素养。
(一)家校活动的有机结合
“5<2”的现象告诉我们,单边的学校活动很难达到教育所需要的结果,只有当家校真正联合起来,才能使教育不留空白,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习惯培养不因校外的消极因素而销蚀。笔者所在学校一方面在校内要求各班每周组织一节习惯整理课,让学生之间相互评议,在这周之内谁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存在问题,应该如何让他做得更好。同时,各班组织学生参与小志愿者活动,给每个学生按照意愿设置志愿岗位,这样不仅学校的每项事情都有学生在忙碌,使各项工作能够蓬勃地开展起来,而且学生也在完成岗位目标的同时,慢慢提升自己的习惯素养。另一方面,我们更重视组织学生联合家长开展好习惯家庭竞赛活动,学生跟家长一起制定养成目标、完成措施,自己组织实施,并积极参加学校的考核,让家庭成为学生习惯素养提升的助推器。
(二)与学校的主题活动有机结合
习惯教育虽然是项基础性工程,但它不能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之外,只有当它与学校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消除教师的抵触情绪,解决教师时间精力不够的问题,保证习惯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如笔者所在学校把习惯教育与书香校园工程结合起来,与书香家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重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家长、教师的阅读习惯,让活动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也让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书香校园工程的质量,更让这项活动体现它的社会价值——促动家长阅读习惯的初步养成。
(三)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课堂毕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只有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这是习惯教育现有价值的真正体现。笔者所在学校这几年改变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把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重视对学生各方面习惯的培养,作为一堂课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这种评价方式的改变,让教师在每堂课中都能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从而来促进学校习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如课堂中的倾听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会质疑的习惯、读书写字的习惯、当堂作业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习惯、把作业当作考试来做的习惯等。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习惯教育是今天学生成才的基础,更是明天学生成人的基础。做今天,为明天!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棉粮小学 31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