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播下批判思维的种子

2016-09-10 07:22倪红琴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议论文种子

倪红琴

2014年7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批判性思维教学研讨会上,一个题为《由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美学生中的不同遭遇看批判性思维》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该报告指出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严重欠缺。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如此相信书本,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存在很大缺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怀疑书本、质疑老师,几乎是一个盲从的过程。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点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反思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培养问题意识,播下善问的种子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培养问题意识,在学生心中播下善问的种子。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指出:中国学生目前在思维能力上缺乏思考,缺乏不同的思维,缺乏批判性思维,突出地表现为不善于提出问题,更不要说提出好问题了。

如何让学生勤思善问呢?每学一篇课文,笔者都会鼓励学生提问,不论是字、词、句、篇,还是情感、主题、写作,都可以问,并将自己认为最难的问题记录在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下面。小学生正处于好问的阶段,只要教师给他们机会,学生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以《爱如茉莉》(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学习为例,学生就随文产生了许多问题。

1.对父母情感关系的提问

女儿为什么要问“妈妈,你爱爸爸吗”?如果父母关系很好,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在暗示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了?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母亲为什么“一愣”,还“红了脸”?难道是母亲的性格十分内向?父母的感情到底怎么了?

2.对母亲言行的提问

买的饺子和自己做的饺子一眼就能看出来,母亲何必要女儿演这样的戏码?母亲一定要兑现诺言是在跟父亲较劲吗?难道是父亲一再说话不算话惹的祸?母亲不但没有睡着,还手脚麻木,这是父亲在照顾病人吗?母亲为何不能像要女儿揉胳膊一样要父亲照顾好自己?

3.对父亲言行的提问

女儿烧好的饺子,父亲怎么能不吃呢?父亲这样做似乎对不起女儿。女儿为何已经学会了花心思编谎言?为何父女之间不是真诚地沟通?父亲的手“紧握”着,是不是父母“冷战”后父亲认错的表现?

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解读文本,体味文本的过程,是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发问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地解读人物形象,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

批判是分清是非的一种认知。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析问题,是非的认知才能逐渐厘清。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能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宽广,更深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从问题开始,螺旋上升,催生新的问题,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字词知冷暖,言语有温度。

二、培养质疑精神,播下逻辑的种子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必须培养质疑精神,在学生心中播下逻辑的种子。质疑就是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深思熟虑,合理论证。培养质疑精神就是要让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学会对话,尝试分析,探寻改进的方式。

《学会合作》(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一篇演讲稿。学生凭借以往学习议论文的经验已经知道,议论文必须摆事实讲道理才有说服力,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必须是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被社会普遍承认。因而学习的过程中,质疑不断。

1.对于事实的质疑

中国小学生的合作精神真的高过其他国家的小学生吗?我们可不能被“好话”蒙蔽了自己的判断!这位外国专家是谁?在场的是哪些人?这位专家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给哪些中国的小学生做的这个实验?实验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实验之前有过多次排练吗?这位外国专家还在哪些国家做过这个实验,成功了吗?

2.对于论证逻辑的质疑

这个事例是真实的吗?具有代表性吗?为什么不举成人的事例?是中国的成年人不善于合作吗?作者是想表达对小学生从小学会合作的希望吗?这样信手拈来、含糊不清的事例可以当作议论文的论据吗?课文有意强调自我牺牲精神,但合作追求的应该是双赢,是各方利益的兼顾,而非牺牲,这是否有违合作的要义?

当学生开始辨别事例的真伪,尝试用事实核查的方式质疑事件,评估其可靠性,检测其逻辑合理性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触摸到质疑精神的核心:求真公正,有理有据。

三、培养反思能力,播下理性的种子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性的种子。2012年度澳大利亚大学教师“总理奖”获得者詹姆斯·阿万尼塔克斯教授说:“教育的意义不是在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认知世界,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去选择、去挑战自我。”简言之,教育不是改变思维,而是教会判断。

1.尊重学生感性的反思

学习《明天,我们毕业》(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时, 学生问:“老师,我们学校有像天使,像大树,像海洋的老师吗?”“为什么老师也有很多做不出的难题要在网络找答案?”“为什么老师在办公室有空谈天说地,而不是日夜操劳?”……

乍一听到这样的问题,难免心生不快。然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不就是让学生说真话的地方吗?学生可能说得不对、不全面,但课堂也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

2.引导学生理性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绝不是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反思,而是谨慎而理性的判断。迈出质疑的第一步之后,引领学生理性面对、全面了解、合理判断的步伐必须紧紧跟上。于是,我带着学生回忆六年来师生相处的情景,学生谈到了老师指导的作文在市级刊物发表;老师的家访,老师送给自己书籍和文具;老师给自己补课提高了成绩等等……通过回忆和交流,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就会比较客观、恰当和全面了。可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判断,可以纠正质疑时产生的偏激或错误之处。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方式方法的支撑。特别是在非批判性的文化和习惯的环境中行进,更需要教师改变知识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需要教师更多地自我反思、自我开放和自我批评。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批判性议论文种子
议论文阅读专练
桃种子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可怜的种子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