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方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6至12岁的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针对小学生思维及认知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独具的资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开放性等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小学习作教学深度融合,是优化小学生习作教学结构,有效解决小学生习作“内容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等实际问题,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题材
习作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审美与再创造的过程,唯有生活才是作文的源头。习作指导要“从内容入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除认真开发学校生活,挖掘家庭生活,开拓学校生活之外,还需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无限丰富的资源及强大的搜索和筛选功能,接触广泛的信息资源,将网络探究与生活实践探究有机结合。针对习作题材、体裁,将相关资源恰当地筛选、重组,储备语用材料、语用知识以及间接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直接生活积累相互补充,增强语用底蕴,陶冶情操涵养,为实际表达提供精致的“建筑材料”和优雅的“建筑工艺”。如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月球奥妙知多少”的探究,搜集月相、月食、潮汐、人类登月等有关图文资料,结合探究“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搜集月球与人类关系、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民风民俗、音乐绘画等资料,并进行分类,制作电子刊物。学生在创建自己资料库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能力。
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兴趣
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精心选择形象直观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图文声像资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炼加工学生体验到的生活,形象化再现学生易遗忘的间接生活,呈现学生未曾经历的生活。创设、再现和拓宽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实物情境、语言描述情境,有效融形、情、境、理于一炉,使习作可听、可看、可感、可触摸,由此激起好奇心,调动审美情趣,体验愉悦情感,激发创作的欲望和表达的灵感。如习作《课间十分钟》,教师播放经过剪辑的学生课间活动录像:伴着欢快的乐曲,学生轻盈地跳绳、欢快地舞蹈、灵活地踢毽子、优雅地转呼啦圈、潇洒地滑旱冰……一片欢声笑语,录像资料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以及语言材料的积累,笔端情不自禁流淌出绮丽的言语。
指导精细观察,激活想象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小学生的观察表现为持续时间短、观察无序、无重点、不细致及忽略有意义的特征等,以致习作流于表层、内容空泛、层次不清、言语混乱。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微观、抽象、遥远的事物形象逼真地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定格、重现、动静的变化、快慢的转换等,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有效观察。长此以往,使学生渐悟整体观察与细致观察、循序观察与重点观察、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的关系,并逐步做到观之有方、察之有法,进而把观察到的、联想到的东西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习作《拔河》,突出群体比赛中,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致观察往往被忽视,教师可通过定格观察“大力士”的神情,瞪圆眼睛、鼓起腮帮、咬紧牙关,身体后仰、用力蹬地……由此猜测他的心理、语言,丰满典型人物形象。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联想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直观、具体的事物作为依据。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具体的手段再现各种事物形象,有极丰富的表现力,能有效地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激活孩子想象的能力和天赋,开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抓住以音乐、语言、景物画面为手段再现的形象,打开思维的闸门,让想象飞起来,让语言活起来。如在指导写人物的习作时,可结合课文《将相和》,根据“负荆请罪”的故事图景,想象廉颇登门向蔺相如请罪的情景,补充人物的行动、心理和语言,再现人物的性格。
想象力是通过直接、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象力也越丰富。绘本是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述说故事,预留许多想象的空间,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体验机会。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绘本,或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创作绘本。引导学生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设计人物的语言、动作,并对故事进行扩充、延展,从而培养孩子有序思考、预测推理以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突出训练重点,灵活表达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来自情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表达合理、有序、突出重点且生动形象,有效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在教学中可抓住物件、植物、动物、景物、场面、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素描练习,引导学生敢想、会想、善说,使表达言之有物、清晰明了、生动具体。例如,训练人物外貌素描,《少年闰土》抓往了三个典型特征,用简练的语言去描写少年闰土的外貌,把一个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教师紧紧抓住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学习抓住特点以简洁文字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设计素描,利用电子白板出示图片,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抓特点,想象出“我”的外貌,进行简要勾画。如白里透红的脸,喜欢抿着嘴甜甜地笑;头戴一顶小小的宽边绸缎帽,身穿光亮的丝绸小长袍,衣服上绣着吉祥图案。在此基础上,针对习作主题及要求,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自主建构习作。想好为什么写(主旨);写哪些,不写哪些(内容);哪些先写,哪些后写(顺序)。然后在电脑上,把自己构思好的内容转化为书面语言,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写出鲜活充实、条理清晰、言之有物、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
互动评议修改,润色提升
“文章不厌百回改”。评改是小学生习作训练的重要环节。网络特有的快捷、方便、高效交互性,使每位学生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来自教师、学生的多元信息反馈,在评改实践中集思广益,互动交流、共同提高。其有效方法如下。
其一,教师评改。学生初成作文后,教师网上浏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示范评改。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又要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指导修改。日常更多的习作评改,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下、校外。
其二,集体评改。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通过网络发布到每位学生的电脑上,并通过广播或投影放大,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对照习作要求或训练目标,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评改。以欣赏激励为原则,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采用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灵活方式。评议修改后,指导学生回顾总结修改过程,促进迁移运用。
其三,小组评改。通过网上邻居与组内学生共享习作,小组集体学习评改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通过留言板功能进行评改。使学生了解到习作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添加或删除等,真切地体会到应当怎样才能写得更好,共享评改后习作提升的喜悦。
其四,自我评改。学生在掌握修改方法,充分听取教师、学生的评改意见之后,对自己习作的内容、字词段篇进行全面仔细反复斟酌修改,对文章加以润色。修改完成后的习作保存到自己的“习作园地”里。对于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可以精心编辑、排版、插图、制作封面,上传到班级“习作天地”栏目。师生共同评选优秀习作,推荐到学校“佳作欣赏”在栏目中。通过优秀习作、进步习作的充分展示,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向上的动力。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多彩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写作源泉,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借助网络资源拓宽应用情境,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利用网络反馈及时、交互性、开放性强的特点,创设智慧碰撞的互动情境,改革作文评改方式,解决“写得好”的问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使习作变得生动形象、多姿多彩。它助力学生勤于观察、体验、读书、积累、书写、修改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它助推了学生观察、想象、认识能力,以及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评价欣赏等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它易与学生情感心理产生共鸣,易唤醒学生的心灵去触摸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用语言建构、创造意义,促进其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