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摘 要:新加坡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责任意识教育。2016年2月,新加坡教育部将在校学生清洁校园的指令覆盖至所有学校。新加坡政府的责任意识教育提倡责任先行,通过任务强化逐渐将责任意识内化于青少年内心,构建学校为主导、政府为主控的全民责任意识教育体系,并尽可能扩大家庭、社区等其他途径的社会保障和支撑。
关键词:新加坡;责任意识教育;教育合力
所谓责任意识教育,即通过一定的教育,使个体对自己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产生自觉的认识。责任意识是个体看待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自觉态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促使自我行为对他人负责,并承担自我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后果,这是规则性、基础性层面的内容;二是个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任务,将自我看作社会发展服务的推动者,积极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直接体现个人价值,这属于价值观、主观能动性层面的内容。
一、教育部出台新规,将校园清洁日常化
2016年2月25日,新加坡教育部颁布学校日常新规范。新规要求,到2016年底,新加坡所有中小学校学生必须参与校园清洁活动。每所学校可以依据自身条件和情况,选择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组织学生清洁校园。例如,在早上的第一节课前,或者在课间休息时,抑或在放学后。清洁领域包括日常上课的教室、学校的公共区域(如食堂和走廊)并将范围扩展至家庭环境,因为教育部门认为学生的日常生活责任涉及场所应当包括学校和居住环境两部分。
新规还强调学校与家长、社区合作。当家庭、学校、社区形成合理的伙伴关系时,儿童在性格养成方面才最有效。在学校,性格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强化理念的平台。与学校教育相配合的是,新加坡教育部倡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观达成一致,要求家长充分利用家庭共处时间,与孩子共同制定并实施清洁任务。新加坡公共卫生理事会还将配合做好学校和家长的外联工作,向所有学校提供教育视频材料和网站服务。
其实,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一直是新加坡教育的重要内容。就目前实际来看,新加坡许多学校已经实施了每天5~10分钟的清洁计划。兴南小学要求该校学生在清洗校园后才能放学。为了养成良好习惯,学校还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了活动文档,教他们如何帮助其家庭成员做家务。全景公园小学要求在每天上课前5分钟播放音乐,音乐的信号即所有学生进行教室清洁活动的指令。新城中学要求所有学生须遵守日常规范,其中包括清洁白板、打扫教室、开窗通风、调整桌椅、整齐地把书包放在地板上等。这次的新规通过日常校园清扫活动,将责任意识教育强制推广至全国的每所学校。
新加坡教育部指出,颁布此项强制性新规是希望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落实到自身私人空间和共享空间中,促进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最终将其内化于心。这种行为强化能够使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行动先行,带动责任意识内化于心
新加坡政府一贯强调先行后知,认为正确的道德认识源于良好的道德实践,要求学生必须在固定时间内完成校园清扫任务,正是道德实践和养成教育的锻炼过程。它通过引导学生履行各种行为规范,以及检查、评价等手段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生活实践,在道德的感性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的基础上,上升为对道德理性的认识。事实证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在实践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得到强化,情感受到激励,意志得到锻炼,最终促使相应行为习惯的形成。新加坡的德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研究成果。
新加坡的国民教育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新加坡政府的得力领导。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国民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表明新加坡政府在多方寻求治国良方,并且其思想在新的形势下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新加坡政府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不是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而是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动其实现。
教育作为改造和发展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不仅是对受教育者施加一种外部影响,更是受教育者在教育的指引下不断进行自我建构主观世界的过程。在教育活动中,向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并不断扩大这种影响,以及重视、肯定、强调教育者的指导或引导作用,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说到底,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以及受教育者的个性素质的发展,还需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
三、教育合力立体化,
构筑全民责任意识体系
个体作为特殊生命体的存在,是“身”和“心”发展的统一体,同时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所有环境和活动都能对人产生教育的效果。纵观整个教育系统,家庭、学校、社会都充当着学生个体品德、心智、人格等方面的教育角色。新加坡政府一贯重视责任意识教育,在多年来的不断的反思和完善中,新加坡中小学逐渐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民德育体系立体化、深入化。
首先,新加坡学校为学生直接提供责任意识教育,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在实践中分配任务。学校的德育课程承担了向青少年传授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国民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课程教学采用讲述、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参观、游戏等方式,目的是形成学生整体的责任意识。除了直接的责任意识教育之外,各个学科也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和整合责任意识教育。例如,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等科目都有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通过学科融合将责任意识教育常态化。更为重要的是,新加坡非常注重细节的落实。例如,以规章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校园清扫活动中,看似细小的行为却在行政指令下切实地将责任意识教育落到实处。
其次,重视家庭环境对儿童责任意识养成的重要性。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的教育效果。新加坡领导人将家庭视为社会中最活跃的细胞,格外关注家庭对儿童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作用。李光耀曾指出:“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以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新加坡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必须建立家长联谊会,建立广泛的家校联通网、教育监督站。
再次,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社区支持是渗透全民意识的重要条件,办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同时,积极的责任意识的养成更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在新加坡,社区可以给予青少年实践责任意识教育以充足的物质支持。例如,社会教育机构(少年宫、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站、少年之家、图书馆、电影院等)可以为儿童的教育活动提供设备和场所,为儿童营造出宽松、健康、包容的学习环境,展现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从而促进他们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并养成积极的责任意识。
四、确立学校教育的主导力,
获取社会支撑和保障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教育自身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必须与其他系统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才能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新陈代谢”,教育才能不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打造教育的合力,但实际上,教育合力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主导力。有人认为,教育的合力就是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量齐观,但往往又发现其操作性不强。那么,是否应该以其中一种教育作为主导呢?如果可以构建主导性的教育途径,又以哪一种途径为主导呢?在操作过程中,又该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加坡在学生校园清洁活动中构筑全民责任体系的模式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和专业场所,发挥了学校在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保持学校的责任意识教育与外界社会的不断沟通与联系,促进家庭、社会关注学生的责任意识发展状态。新加坡的学校责任意识教育,使家庭、社会影响的内容理论化;学校德育的实施,有着严密的组织机构和计划安排,便于围绕德育任务协调一致地开展活动,较之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有着更大的优势。学校开展的责任意识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提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政府又强调家庭、社会与学校责任意识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并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提供必要的条件,推动学校教育理念的落实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