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超限孩子不会听

2016-09-10 07:22梁晓红
中华家教 2016年1期
关键词:吐温牧师马克

梁晓红

不少孩子都会让爸妈这么怨声载道:“这孩子怎么就喊不动呢?”“我都说了100遍了,你怎么就不听呢!”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愿意改呢?下面我们就来细细探讨。

都是超限效应惹的祸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教育孩子和成人沟通一样,都要恰到好处。唠叨就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疲劳轰炸”,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就像马克·吐温一样。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大人们的想象,我们大人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互换下位置,去体验、去感受。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应”的警戒线。

避免批评超限有技巧

一天内批评不要超过两次

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而是多少会愧疚、反省,其实这就达到了批评的效果。第二次开始孩子就感到厌烦,不过程度较小,但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所以一天之内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两次,不管是针对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是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切忌东拉西扯,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翻出来。爱唠叨的父母通常都会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对于孩子起床这件事,有的家长就会跟孩子唠叨:“叫你这么多遍都不起床,你就是懒;吃饭也懒,干什么都得催!”这也是犯了“超限”的禁忌,要求过多、过高,孩子会觉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个你也会唠叨别的,索性让你说个够吧。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对当下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

用表扬代替批评效果更好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内改掉一个甚至几个坏习惯是绝无可能的。如果在他们努力改正的过程中,家长不改“他错了我就说”的批评风格,只会让孩子们产生挫败感而干脆放弃尝试。用表扬代替批评,有时效果会更好。家长要适当地宽容对待孩子,只要发现孩子比以前有一点儿进步了,都要给予鼓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掌声、一句鼓励、一个大拇指。

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

最后,父母还得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孩子做错事受到相应的惩罚后,就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要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提醒没有效时,不妨放手,孩子自己会“吃一堑长一智”。

猜你喜欢
吐温牧师马克
连通器及其应用
谁是真牧师
滑稽透顶的“疯子”
王子与贫儿(上)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阅读理解Ⅰ
牧师与会友
看画
马克·吐温与理发师
劝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