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馆内的明清染坊,继承着这一古老的印染工艺,南通也被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蓝印花布之乡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刮浆防染印花布。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从江南起源后流传至全国,曾衣被天下。今天要介绍的南通蓝印花布,全是凭借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为保护和弘扬南通蓝印花布艺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元新,于1996年创建了我国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的专业博物馆。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南通蓝印花布被评为“江苏符号”,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博物馆办馆以来,收藏与抢救了来自江苏、浙江、上海、湖南、山东等全国各地的古旧精品,对蓝印花布的纹样和花式进行了采样和收集,以此来研究和传承民间艺术。南通濒江临海,土壤、气候适宜棉花生长。元代开始,由于棉花在江海平原的广泛种植,以及江南纺织技术的引进,南通土布得以迅速发展。明代,南通民间大量种植蓝草,为蓝印花布提供了染料来源,促进了印染工艺的发展,形成了“乡乡都有染布坊,村村都有染布匠”的繁荣局面,这种家庭印染作坊的广布为蓝印花布的传承及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南通,因此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起源之传说
早在45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植物染料在织物上染色的国家。用植物蓝草提炼靛蓝进行染色的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春秋之前,人们尚不知道靛蓝染料的还原染色机理。
最初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古时的人们用棉布和麻布缝制衣服,的确比兽皮羽毛舒服多了。但可惜都是灰白色的,没有兽皮羽毛漂亮。有个姓梅的小伙子,一次不小心摔倒在泥地里,黄泥染脏了白布衣服。于是他脱下在河里洗,却怎么也洗不干净,衣服成了黄色。村里的人一见都说挺好看。后来,姓梅的小伙子把这事告诉了一位姓葛的小伙子。梅、葛两人寻思着还要染成其他颜色,但总不成功。一天,他们将白布染黄,挂在树枝上,晚上却忘收了,夜里风大,布被吹落在草地上。等他们发觉后,黄布成了“花布”,上边青一块,蓝一块。他们觉得奥妙在这青草上,于是他们俩拔了一大堆青草,捣烂了,放在水坑中,再放入白布,白布一下子成了蓝色的。此后,人们又穿上了蓝衣服,还把这种染衣服的草,叫“蓼蓝草”。梅、葛二人也成了染布的先祖。
花布的印染技艺
中国防染印历史悠久。隋唐时期,镂空模版被广泛应用于防染工艺夹缬中,最初大多为几何纹样,后发展为植物花卉、动物以及人物造型。由于镂空模版费工费时且容易变形,花纹粗犷,颜色也容易渗透,加之宋代政府禁止民间使用夹缬木版印花,催生了纸版漏浆防染的出现。南宋时期,江苏嘉定地区的民间艺人用纸版涂柿漆后刻花刮浆漏印,从而大大提高了手工印染的生产效率,因而纸刻花版,逐渐取代了木制的花版,并用于印染“药斑布”,即现在所称的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其精湛的技艺和娴熟的刀法,在我国传统印染中独树一帜。蓝印花布的魅力在于图案形式多样,内涵底蕴丰富。其纹样将点、线、面有机结合,利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样,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蓝印花布框架式的结构,这种结构使画面主体更加突出,蓝白布局对比更加强烈,在粗犷拙朴的造型之中,更显刀法线条的流畅。
在印染技艺方面,中国防染南通蓝印花布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创新。它将传统的小布印染发展为宽布印染,将单调的蓝白两色,创新到深浅蓝复色,将原始棉麻面料拓展到丝绸面料。因此,在南通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染坊。俗话说:有市的地方就有染坊和药店。染坊主要以家族生产进行传承,民间有“传男不传女”的习俗,除主要家庭成员外,一般不得外传。染坊的杂务会请外姓帮工或学徒来做,长年干活的帮工包食宿,一年付一次薪水。
蓝印花布与其他传统印染技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纹样构成不同。蓝印花布是纸版刻版工艺的限制,无论是风景、人物、植物,都是利用点、线、面来描绘其形象特征,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形状。花布上那些白色的纹样,远看好像是由一条条细线画成的,仔细一看会发现,那些“线”其实是一个个小圆点或者短线条排列而成。点和线的形状、大小、粗细不同,在有限的空间疏密结合,表现出仙鹤、狮子、牡丹等各种生动的造型。
被面和包袱布
传统蓝印花布的生活物件有被面、包袱布、小方被等等。在民间,当孩子出生时,老人会准备好“五毒辟邪”纹样的花布襁褓、小方被,保佑孩子平安健康,吉祥如意。孩子长大后,大人会给孩子换上“状元及第”、“三子夺魁”的蓝印花布被面,希望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待孩子结婚时,所用的包袱布、被面、枕巾会大量应用“和合二仙”、“麒麟送子”等纹样,代表和合美满,早生贵子。这是蓝印花布为百姓所提供的精神寄托,也是文化瑰宝。
被面一般呈长方形,分双幅,民间称“独幅被面”,约90厘米宽;三幅,民间称“七幅头”,约135厘米;依此类推,“九幅头”就是180厘米的。南通地区的生活传统是夫妻“穿腿”而睡,即各睡一头,为了让夫妇双方在两头看到的都是正面的图案形象,其花纹上下、左右都是对称的。因此,其纹样大多采用定位设计。由于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差异,北方大部分地区的被面纹样都是框式结构的,中间纹样也不分上下,大多是植物花卉散花图案。
包袱布也为正方形,只是由两幅拼接而成,印制时需要用到两块花版。包袱布有大小之分,小的边长在一米以内,常用于走亲戚、回娘家时包裹日用品,它就像是现在妇女用的包一样,出门便带上,很实用。因为灵活多用,东西多时可包扎大一些,反之扎小一些就行。
在民间,小包袱布既是实用品又是礼品。有些地区男女相亲,成功订婚时,男方会送上一个包袱,包内装有糖果、糕点之类的礼品,这种包袱布的纹样很有讲究,常用“凤戏牡丹”“蝶恋花”“ 鱼戏莲花”,在北方小包袱也可用来包头,俗称“方巾”。大包袱布边长约1.4米,用于包裹换季衣物和被子。然而,使用这种大包袱布的人家,主要是用不起木头橱柜,就只能将衣物用包裹分类后放于凳上。为了便于包扎和增加扎角的牢度,会在四方的一角缝上一片装饰布加固,并连接包扎带。富裕人家还会在扎角上装饰上真丝贴补,绣上如意图案等,以体现家中的经济实力,和女主人的心灵手巧,实用而美观。
当看到这些富有怀旧气息的朴实花布,你会对蓝印花布的历史、工艺、纹样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蓝印花布技艺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延续八百年的民族创造力,是我们永远值得收藏和研究的主题,其天然的蓝色格调,也散发一种清新之美,自由之气。欢迎读者朋友们,可以有机会来到南通,观赏蓝印花布博物馆的艺术之美。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