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
今年恰逢交通大学120周年,如果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源流算起的话,交大医学院也恰好是120周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就是原来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是2005年与交通大学合并时候才改的名字,医学院的徽标还是原来二医大的校徽。这个校徽比较有意思,中间是象征医神的蛇杖,下方以“JAT”三字母提示学校的渊源。J是指Saint John——圣约翰大学,A是指:Aurora University——震旦大学,T是指:同德医学院,我们熟悉的二医大就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于1952年院校重组时合并而成,新校选址就是震旦大学旧址。随便提一句,同德医学院创立于1918年,是三个学校中唯一由中国人自办的一所私立高等医学院校。它与现在媒体提到的那份上海莆田系医院名单中的“上海同德医院”显然没有任何渊源。
1903年2月27日,震旦学院创办于徐家汇天文台的一个房间内。学院的成立是法国天主教会和马相伯共同努力争取的成果,马相伯为校长,一开始只有几十名学生。1904年,因不满法国教会对大学的干涉,马相伯率部分教员辞职,另起炉灶办复旦公学(即今之复旦大学)。但对于震旦,马相伯还是有感情的,一直关注并帮助震旦的成长。1908年震旦购进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原山东会馆的基地,自建校舍,路西为大学院校区(今重庆南路280号),路东则为预科(今重庆南路227号)。1914年学院改为六年制,分设博物医学、法政文学、算术工程3科,即后来的医、法、理工3个学院。学生大多来源于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及各地天主教会办的学校,课堂讲授均用法语。1932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震旦大学立案,由胡文耀任校长,设立以马相伯为首的董事会,改称“震旦大学”。
从1951年2月开始,传教士退出学校,天主教会停止拨给震旦大学经费。1952年10月高校院系调整,震旦大学医学院外的其余学院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等校。曾经有“东方巴黎大学”美誉的震旦大学就此撤销,成为昨日历史,只留下昔日老建筑给人以遐想。
走进重庆南路227号东院校门,就能看见左右各有一栋老楼。右边是原震旦学院一舍旧址,高五层,清水砖墙,壁柱和门窗套用红砖砌筑,窗套造型各异,变化多端,有半圆形、有三角形、有弧形等。校门左边是建于1916年的第四宿舍,为三层学生宿舍楼,法国红色砖木结构,是现存历史最久的建筑之一。
马路对面西院,最显眼的震旦大学遗存,则是老红楼。这幢由绯红色瓷砖和灰色石贴面装饰成的四层楼建筑物,是由密纳特和上海公司设计,在1936年建成。老红楼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派风格,立面间接对称,清水墙面,底部为拱券窗。新落成时,大楼中央门厅南墙的一扇大窗户上,有“一只雄鸡对着初升的太阳引吭高唱”的彩色玻璃,这是震旦的象征性图案。这幢楼房在1936年竣工时,《远东评论》赞美此楼:“线条简明古朴”,是校园里“最漂亮最现代化的大楼”。 这里曾经是震旦大学校务管理办公室、图书馆,以及法学院、医学院和理工学院的教室。
震旦大学图书馆创办于1928年。初成立时,正式馆舍建筑还在计划中,书籍也没有集中庋藏。迨1936年新大楼建成后,校图书馆占据了整个二层楼面。二楼设置有两个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有214个座位,公共阅览室有50个座位。与阅览室相邻的目录室存有该校全部藏书目录,以及徐家汇耶稣会图书馆中文书籍与手稿的全部目录。特别有意思的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部分珍贵文献,也曾经藏身于此,以躲避战火。
1932年7月15日开馆的上海通志馆,为了编纂上海通志,收集了大量的上海史地文献。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通志馆暂行停办,所有文稿、档卷、贵重图书资料,都秘密运送至柳亚子家中保存,以免被日本军劫走。至1940年底,柳公因上海租界的环境亦极恶劣,不能再耽搁下去,于是离沪去港。行前考虑到沪寓所所存通志馆重要文卷的安全问题,找胡道静商量,联系一个妥当的地方代为保存。胡先生与法国耶稣会中从事学术文化方面的教士有联系,就去恳托震旦大学图书馆法籍馆长夏之时司铎和副馆长景培元先生,得到他们慨允,于是这批文卷由柳宅密移至震旦大学托管。柳亚子旧居位于复兴中路517号,是一幢建于1926年的三层欧式花园住宅。
柳亚子任上海市通志馆馆长时,典租此楼,直到1940年离开上海。从复兴中路517号到重庆南路的震旦图书馆,电子地图显示距离约为500米,且都在法租界范围内,所以转移工作很顺利,消息一点没有外泄。
日本投降后,上海市通志馆复员。胡道静也从内地回到上海,接受志馆任务,去震旦大学图书馆把志馆托管的文卷取回。抗战勝利后,从震旦图书馆中取出的资料先是归属于上海通志馆,继而是上海市文献委员会。上世纪80年代,重建地志性的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的时候,以通志稿为代表的老通志馆的文献资料划拨给今天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这批资料虽历经波劫,却能安全、完整的保存下来,端赖柳亚子先生、胡道静先生和震旦大学图书馆两先生在战火纷乱之际的勇敢守护。
震旦博物院比震旦大学图书馆更知名。震旦博物院原名“徐家汇博物院”,是上海最早的博物馆,1868年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韩伯禄,又名韩德创建于徐家汇。主要收藏动植物自然标本,每日午后准人参观,不收门票。入门后如投名片,即有人招待导观。1930年由于标本众多旧院舍不敷应用,遂在震旦大学内另建新院舍,改由学院管理。转让给震旦后,改名为“震旦博物院”,以志对其创建者的纪念。 新大楼是一幢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由莱纳德和福萨雷的上海法国建筑设计公司设计。吕班路(今鲁班路)上L形大楼临马路那部分是中国自然史展览馆。大楼的其余部分也物尽其用,俯瞰博物院下面植物园的南楼,则作为博物院的研究所、社友实验室、图书馆,还有研究设备和标本收藏品室等。
1933年冬,博物院正式开放,普通观众每星期除周二外的各下午均可购票参观。另有标本供学者研究,该院还经常选择标本中有特色者,分寄世界各地,以供专家考定。中国古文物展览馆和动物展览馆则于1935年开张。该院当时储藏中国所产的动植物标本为远东第一,有“亚洲的大英博物馆”之美称。
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示同意震旦博物院和亚洲文会博物院合并,建立上海自然博物馆,开了新中国自然博物馆建设之先河。原建筑曾经为中科院昆虫研究所使用,现为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在吕班路西侧,与韩德博物院对面相望的是伯多禄教堂,1934年建成,砖瓦架构。落成后的教堂为天主教拜占庭式大型教堂,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中央有大穹窿,弥撒间后面有5座边祭台,大门左侧有方形钟楼,前辟堂场,两侧过道。堂内无支柱,处处可看到祭台,并能清晰听道,设座1000个,面对祭台有唱经楼,可供百余人登楼唱经。一开始是震旦大学教徒师生的专用教堂,后来也对周边信教居民开放。教堂最初取名圣伯多禄加尼削教堂,由于教徒对天主教称为圣人的圣伯多禄加尼削这个宗教人物不熟悉,后遂改用圣伯多禄来命名,称圣伯多禄教堂,简称伯多禄堂。而今,为配合成都路高架道路市政工程建设,该堂拆除由原址向西侧稍移后,按原建筑风格重建。重建的伯多禄堂有三层,比原堂增加两层,大堂放在三楼,建筑结构与原堂基本相似。
这处震旦大学旧址是颇为值得纪念的,校园中满是校庆的浓厚气氛,但热闹是别人的,属于昔日震旦大学的只有梧桐环绕中,沉默的红墙老建筑了。
栏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163.com